胡 靜,丁建興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針灸學院碩士研究生2016級,福建 三明 365001;2.三明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康復科,福建 三明 365001)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且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各類退行性疾病不斷的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分析出現此類疾病的原因可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關,與長期缺乏鍛煉及低頭訓練相關,已經開始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較大的影響[1]。頸型頸椎病作為各類頸椎病的最早期狀態(tài),又被稱為頸椎椎間盤源型頸椎病,此時通??杀憩F出椎體不穩(wěn)的情況,但同時尚未造成壓迫[2]。結合中醫(yī)治療疾病的理念,我們發(fā)現在治療該病時需要以“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治病機制與理念,并認為頸型頸椎病可作為治療該病的最早時期,而通過給予針灸治療通常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頸椎病又被稱為是頸椎綜合征,為一種由椎間盤變形、突出及頸椎骨質增生、韌帶鈣化等不同類型退變引起的疾病,引起患者表現出了不同類型的頸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及脊髓等部位及組織受到壓迫從而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頭痛及眩暈等癥狀,同時還能夠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疼痛麻木、胸痛或者是下肢痙攣等情況,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造成了較大的影響[3]。目前現代中醫(yī)認為,通常按照頸椎病的臨床癥狀可將其分為以下七個類型分別是:頸型、神經根型、交感型、脊髓型、椎動脈型、混合型及其他型等。 據調查研究資料顯示,該病主要將40歲以上的人群、長期需要低頭及工作的人群、勞累及損傷的人群等作為主要發(fā)病人群,并隨著社會信息的不斷進步,人們體力活動的明顯增加,頸椎病的發(fā)病逐漸趨于年輕化[4]。在傳統中醫(yī)中,將頸椎病歸納于“痹癥”范疇,并認為與肌肉過度勞累相關,從而形成了頸肌慢性勞損的情況,表現出了氣血凝滯、阻塞經絡的情況,而至不通則痛。另外,該病的形成也可能與外感風寒濕、氣血不和相關,由于頸型頸椎病的表現最輕,此時給予治療通常能夠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頸型頸椎病發(fā)病主要是經歷了一系列的病理性變化,表現出來頸椎間退變-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骨贅形成等情況,并患者的脊髓、神經根及周圍血管等組織等造成了壓迫,從而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癥狀及體征。西醫(yī)學觀點認為,頸椎病的發(fā)病主要與機體的椎間盤髓核變性,以及椎間盤纖維組織的退行性變有關,病變節(jié)段的椎體失穩(wěn),不僅可引起相關局部組織的充血水腫,同時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病變部位的椎動脈,壓迫交感神經纖維,從而導致椎動脈血液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致使患者因供血不足出現不同程度的臨床癥狀。另外,頸型頸椎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主要以頸背部的肌肉局部勞損作為主要表現主要表現,這就使得頸椎整體狀態(tài)出現失衡的情況,同時還能夠對患者的頸部神經及血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5]。因此,對于頸型頸椎病進行積極有效的物理干預治療至關重要,旨在有效促進改善并緩解頸椎退化的趨勢,從而更好的促進緩解患者的癥狀,達到治療的目的。有研究報道指出,頸型頸椎病患者相比于健康人群而言,伴隨著不同程度的前屈、后伸、旋轉肌群等相關肌群肌肉力量明顯降低,且將伸肌群的肌肉力量減退作為明顯[6]。結合以往研究資料我們發(fā)現,頸椎在維持正常形態(tài)及工作時通常存在著動態(tài)平衡穩(wěn)定的情況,在發(fā)生急性損傷以及慢性勞損時則容易對正常情況下所存在的平衡狀態(tài)打破,從而引起患者內源性穩(wěn)定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并促進導致了生理性弧度方面改變,最終出現反弓或者是肩部疼痛等情況,對患者的健康造成不利影響[6]。因此,作者認為治療頸型頸椎病時可結合一下幾個方向以達到最終的治療目的,包括:調整走路的姿勢;注意勞逸方面結合;加強日常運動;對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進行有效的調節(jié);及時來院進行體檢及治療等。
傳統醫(yī)學觀點則指出,頸椎病屬于“眩暈”范疇,其根本病機主要與腎精虛虧有關,肝腎虛虧不足,可致髓海失充,肝陽上亢,寒濕阻塞,經絡閉阻,并可最終引起腦竅血氣不足,患者眩暈頭痛。與此同時,中醫(yī)學觀點還指出,腎精虛虧在導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的同時,還可引起脾胃虛弱,導致機體氣血華運障礙,健運失司,水濕內停,積聚成痰,清陽不升,痰濁中阻,濁陰不降,氣血兩虛而腦失所養(yǎng),遂法眩暈?!案沃鹘?,腎主骨”,肝腎虛虧,可致風寒濕邪,筋骨失司,經脈不通,血運失衡,髓海失養(yǎng),因此中醫(yī)治療頸椎病多主張以燥濕化痰,平肝息風為治療目的。
針刺治療是常見的頸椎病手法治療手段之一,通常也是臨床治療頸椎病的首選方法,在準確判斷患者病變椎體的前提下,有效的針刺治療能幫助恢復病變椎體的解剖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重建機體的脊柱平衡,對于解除移位椎體對神經根以及椎動脈的壓迫,以及改善局部壓迫引起的血運不足以及炎癥水腫情況,均具有重要意義[7]。有學者選穴三陰交、陽池、中渚、血海等進行多穴快刺治療,快進快出,隨訪結果顯示,針刺治療不僅能幫助糾正病變部位的上下關節(jié)突位置,恢復椎間盤的正常對合關系,同時還可幫助緩解治療后短時間內的疼痛癥狀,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8]。
通過針灸治療頸椎病能夠發(fā)揮舒通絡、消炎止痛的功效,同時還能夠促進緩解肌肉痙攣的情況,在進行針灸治療的時候能夠有效的促進并加強局部血液循環(huán)代謝,同時有效的促進增強局部營養(yǎng)供應的情況,有效的幫助患者對局部炎癥的吸收,從而更好的消除存在的水腫,在緩解疼痛方面能夠發(fā)揮突出的優(yōu)勢[9]。另有研究顯示,艾灸治療能在緩解患者頸椎肌群緊張狀態(tài)的基礎上,有效減輕病變組織周圍的炎性病變情況,促進局部組織的血運恢復,幫助消除移位椎體壓迫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及髓海失調表現[10]。與此同時,艾灸治療通過對患者穴位進行針刺刺激以及熱刺激,不僅可以有效促進血液流速的改善,幫助建立有效的側支循環(huán),同時還有利于幫助患者方式頸部肌群,聯合中醫(yī)正骨治療,可共奏溫陽散寒,行氣活血之效[11]。
有研究報道指出,在實施針灸治療頸型頸椎病期間配合給予手法治療或者是牽引方面的治療能夠通過促進增加椎間的空隙,從而保證已經出現紊亂的關節(jié)能夠得到規(guī)整,進一步的對骨贅以及神經及血管等相應位置進行改善,從而充分發(fā)揮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的功效,也能夠發(fā)揮立竿見影的作用以及目的[12]。另外,結合以往研究資料我們發(fā)現,在治療頸型頸椎病時能夠通過使用耳針的治療從而發(fā)揮鎮(zhèn)痛的作用,通過將耳針頸椎區(qū)以及體針風池、合谷以及頸夾脊等穴位相互結合,以達到并發(fā)揮治療目的,幫助促進改善頸部疼痛、酸脹以及不適感等問題,在根本上發(fā)揮突出的臨床作用效果。也可通過利用溫針灸中的靳氏頸三針對頸椎病進行有效的治療,此種治療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快速有效的解除頸部疼痛的情況,還能夠在根本上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此外,在采用針灸治療時,可通過利用關刺刺筋的方法幫助促進放松患者的肌肉,同時還能夠通過對刺骨進行針刺,直達病灶從而發(fā)揮治療頸型頸椎病的效果,發(fā)揮最高的效果。
采用針灸治療頸型頸椎病通常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其主要作用在于能夠通過促進局部肌肉松懈,掃除存在的肌肉痙攣的情況,有效的幫助接觸軟組織異常的情況,并在幫助放松肌肉的前提下通過給予牽引治療或者是正骨的方法治療來促進增加骨關節(jié)的間隙,從而有效的促進調節(jié)生理曲度,達到減輕壓迫的目的。目前結合以往研究資料我們發(fā)現,在治療頸型頸椎病時,使用針灸治療不僅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同時也容易被患者接受與認可。但在治療期間我們需要對兩個問題引起重視,第一個問題是通過針刺穴位治療,將取穴首先作為治療的重點,通常以頸夾脊作為最重要的配穴,針刺該穴位能夠減少復發(fā)率。第二個問題是對于頸型頸椎病治療標準尚未更新,但關于影像學或者實驗室等相關指標不足,在對療效進行評價時可見生活、感覺及疼痛等主觀癥狀,對于頸椎弧度及周圍軟組織等相關客觀癥狀的標準較少,這就使得部分患者在評價療效時帶來一定的苦難。綜上所述,采用針灸治療頸型頸椎病通??扇〉幂^好的治療效果,且同時需要在一個水平面上找到新的療效進行評價,更好的便于臨床治療及應用,保證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