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怡+侯慧中
摘 要: 為了探索大學生不同交往類型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本研究運用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問卷和人際交往類型問卷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研,結果發(fā)現(xiàn):人際交往主動性、支配性與開放性與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學業(yè)滿意度和總體生活滿意度顯著相關;人際交往主動性高、支配性高的大學生在友誼、家庭、學業(yè)和生活滿意度總分上得分顯著高于人際交往主動性低、支配性低的大學生;人際交往開放性高的大學生在友誼、家庭上得分顯著高于人際交往開放性低的大學生,這說明主動性高、支配性高、開放性高的大學生的滿意度體驗較高。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 人際交往類型 生活滿意度
1.引言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一直倍受國家及社會各界的關注。2010年,教育部、衛(wèi)生部和共青團中央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意見》中明確表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yǎng)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1]。
生活滿意度是指個體根據(jù)自己設定的標準對自己大部分時間或持續(xù)一定時期生活狀況的總體性認知評估[2],生活滿意度是心理幸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3],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張興貴等學者結合我國國情將青少年學生生活滿意度分為六個維度: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學業(yè)滿意度、自由滿意度、學校滿意度和環(huán)境滿意度[4]。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中人際關系和諧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類型則分為主動性、支配性、規(guī)范性和開放性四種,其中人際交往主動性得分高代表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偏向于主動型,得分低代表偏向被動型;支配性得分高代表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偏向于領袖型,得分低代表偏向依從型;規(guī)范性得分高代表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講究嚴謹,得分低代表交往較為隨便;開放性得分高代表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偏向于開放型,得分低代表偏向閉鎖型[5]。在過去對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的研究中所涉及的因素主要為自尊、環(huán)境、家庭情況、學習情況等,并沒有太多關注人際交往類型,但人際交往不同類型的人其交往特性的不同會對生活滿意度產(chǎn)生影響,因此本研究試圖探索大學生人際交往類型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
2.對象與方法
2.1對象
隨機抽選大學生140人。發(fā)放140份問卷,回收率100%,有119份(85.00%)有效問卷,無效問卷為數(shù)據(jù)填寫不完整。
對象年齡分布:20歲及以上有74人(62.18%),20歲以下有45人(37.82%);獨生子女有79人(66.39%),非獨生子女有40人(33.61%)。
2.2方法
2.2.1生活滿意度問卷
采用張興貴編制的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問卷,共36項,每項有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7個選項,量表分為6個維度: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學業(yè)滿意度、自由滿意度、學校滿意度和環(huán)境滿意度。
2.2.2人際交往類型問卷
《人際交往類型問卷》選自金盛華編著的《社會心理學》教材附錄測驗問卷量表基礎上修訂而成,該量表將人際交往類型分為主動型、支配型、規(guī)范型和開放型四個維度,共20項,每項有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個選項,量表有4個維度:人際交往主動性水平、人際交往支配性水平、人際交往規(guī)范性水平和人際交往開放性水平。
2.3統(tǒng)計處理
運用R對數(shù)據(jù)處理。
3.結果
3.1大學生人際交往類型與生活滿意度相關
表1 人際交往類型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r)
注:*P<0.05,**P<0.01,***P<0.001,下同。
由表1可見,大學生人際交往主動性、支配性與開放性與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學業(yè)滿意度和總體生活滿意度顯著相關;人際交往規(guī)范性水平與總體生活滿意度及各因子相關均較低。接下來,我們將分析大學生人際交往主動性、支配性與開放性對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學業(yè)滿意度和總體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3.2人際交往主動性水平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表2 人際交往主動性水平與生活滿意度差異的比較(n=119,■±s)
由表2可見,人際交往主動性高的大學生在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學業(yè)滿意度和生活滿意度總分上得分顯著高于人際交往主動性低的大學生。
3.3人際交往支配性水平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表3 人際交往支配性水平與生活滿意度差異的比較(n=119,■±s)
由表3可見,人際交往支配性高的大學生在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學業(yè)滿意度和生活滿意度總分上得分顯著高于人際交往支配性低的大學生。
3.4人際交往開放性水平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表4 人際交往開放性與生活滿意度差異的比較(n=119,■±s)
由表4可見,人際交往開放性高的大學生在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上得分顯著高于人際交往開放性低的大學生,對學業(yè)及總體生活滿意度影響不明顯。
4.討論
4.1人際交往主動性水平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人際交往主動性水平高的學生在人際互動過程中更積極主動,因此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和學業(yè)滿意度更高。人際交往主動性高代表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愿意主動接觸并與陌生人交流交往,較強的主動性決定了他們的朋友大多是由自己自由選擇的,或者朋友間的相處及互動模式是自己確定的基調,相比被動選擇的交友,這些學生更容易在友誼方面取得滿足感,他們的友誼滿意度顯著高于人際交往主動性得分低的學生。在與家人相處的過程中,人際交往主動性得分高的學生更愿意與家人溝通,相比之下人際交往主動性得分低的學生一般不愿意與家人溝通,并且更常出現(xiàn)吵架等發(fā)生矛盾的行為,這些行為都會導致沖突與不滿,因此人際交往主動性水平對家庭滿意度也有顯著影響。在學業(yè)方面,人際交往主動性得分高的學生由于更愿意和老師、同學溝通,從而能更及時地解決學業(yè)中遇到的問題,在學習過程更舒心的同時也更能取得滿意的成績,所以人際交往主動性得分高的學生更容易有更好的學業(yè)滿意度。綜合這三點來看,人際交往主動性得分高的同學會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
4.2人際交往支配性水平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人際交往支配性水平高的學生在人際互動過程中更偏向領袖、主導的地位,因此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和學業(yè)滿意度更高。人際交往支配性高代表的是個體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的特性導致他們的人際交往大多主動權和話語權在自己手中。在與朋友的相處中,人際交往支配性得分高的人由于掌握了人際交往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友誼的走向往往按照他們所期望的方向進行,因此相對來說這類人會有更高的友誼滿意度。在學業(yè)方面,人際交往支配性得分高的學生通常因為在人際交往中的主導型更能掌控自己的學業(yè),比如當一個人認為老師給自己安排的學習任務不合理或者不適合自己時,人際交往支配性弱的學生可能會按照老師的安排走下去,人際交往支配性強的同學更有可能和老師溝通,告訴老師自己對這些安排的意見并希望老師按照自己的意愿對學習計劃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樣他們的學業(yè)滿意度也會相對更高。人際交往支配性得分對家庭滿意度有一定的影響。在家庭方面,人際交往支配性較強的學生在與父母的交流溝通中不會一味順從,而是會試圖用自己的想法改變父母的想法,這類人在家庭生活中更能讓一些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運行,擁有更高的家庭滿意度。綜合這三點看,人際交往支配性得分高的學生會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
4.3人際交往開放性水平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人際交往開放性水平高的學生在人際互動過程中樂于開放自我,因此能夠更多地體驗到友誼滿意度和家庭滿意度。人際交往開放性水平高的學生在人際互動過程中由于更樂于開放自我,因此更容易結交到朋友,更容易與朋友融洽和諧相處,相反人際交往開放性水平低的學生由于一定程度的封閉,很難在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取得滿足感,因此人際交往開放性水平對友誼滿意度有較為顯著的影響。人際交往開放性對家庭滿意度同樣有一定的影響,在與家人的相處過程中,樂于開放自我的人能夠更好地和家人溝通,從而最大限度地消除誤解、誤會、矛盾等不良因素,并與家人建立和諧關系,相反人際交往開放性低的學生在與家人的相處過程中由于不愿意開放自我,長期下來會導致與家人之間的隔閡,很多小問題可能累積形成大的矛盾,因而人際交往開放性水平對家庭滿意度有一定的影響。但由于除了友誼與家庭滿意度之外,人際交往對其余四個維度的生活滿意度沒有顯著性影響,導致人際交往開放性水平對總體生活滿意度沒有顯著性影響。
5.結果與不足
調查發(fā)現(xiàn),人際交往主動性、支配性和開放性高的大學生的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和學業(yè)滿意度更高,總體生活滿意度更高,人際交往支配性高的大學生的自由滿意度和學校滿意度更高,人際交往規(guī)范性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不顯著。
由于調查樣本有限,可能結果的代表性不那么充分。同時,只采用調查方式,方法單一,今后的研究可以增加樣本量,并且結合數(shù)據(jù)研究結果,輔助一定的個案訪談豐富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衛(wèi)生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Z].教社政〔2005〕1號,2010.1.13.
[2]Shin. D. C, Johnson. D. M.. 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78(5):475-492.
[3]池麗萍,辛自強.幸福感:認知與情感成分的不同影響[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2):27-32.
[4]張興貴,何立國,鄭雪.青少年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結構和量表編制[J].心理科學,2004(05):1257-1260.
[5]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項目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教學研究項目(2016 JYXM061)。
通訊作者: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