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語文的“味”是讀出來的,語文課堂教學要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彰顯文字的魅力。
一、品讀——讓《春》生機盎然
朱自清先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其意義的獲得一半在聲音里頭。他說:“要增進學生理解和寫作的語文能力,得從正確的品讀教學入手?!?/p>
我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以充滿喜悅和希望的感情基調,以輕柔、緩慢的基本語調,伴著舒心的音樂,配上美麗的畫面進行范讀。在各層次間停頓時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語斷情不斷,使學生陶醉在如詩如畫的春的美景中,忘情地感受文章內涵,盡興地體味思想感情,進而產生強烈的朗讀欲望。在此基礎上,我進行適時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沉入到春的意境中,陶醉于美麗的春光,感染于洋溢的詩情,被盎然的生機所激勵。
雷伯第斯說“學生不是待裝的瓶,而是待燃的火”。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能引導學生自己動腦筋,自己得到真理解,這是好的教法。”《春》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于是,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細讀品味,入情入境,在品讀中點燃學生的激情,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在授課時,我先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他們選出自己喜歡的段落,并給它起個好聽的名字:嫩草爭春(春草萌發(fā))、鮮花鬧春(春花爛漫)、和風拂春(春風和悅)、細雨潤春(春雨適時)、人喜迎春(春到人迎)。美麗的名字讓我意識到學生的能力不可低估。然后讓每個小組反復朗讀后討論:你們擁有的畫卷各有什么特點?作者是通過什么方法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美在哪里?于是,在朗朗的讀書聲、熱烈的討論聲和激烈的爭辯聲中,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學習的好奇心被激發(fā):寫草抓住長態(tài)、質地、色澤、長勢,一個“鉆”突出了小草生命力的旺盛,真正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偷偷的”擬人的寫法讓我們感受到了小草像孩子一樣調皮可愛;正面?zhèn)让婷鑼懴嘟Y合突出了春草勃發(fā);花朵多、花色艷、花味甜、蜜蜂鬧、蝴蝶飛,動靜結合,虛實聯(lián)袂;引用、比喻讓春風溫暖、柔和;觸覺、嗅覺、視覺、聽覺綜合運用讓春風有形、有色、有味……語言還美在:動詞的運用、句式的變化、口語的穿插……此時我深深感受到學生身上蘊藏著的巨大潛能,學生對一塊塊“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讓語言品味變得有滋有味。
二、悟讀——讓《風箏》飛出籬墻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教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問題,則需要有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痹谡n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他們的學習欲望被激發(fā)后,他們才能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我在教魯迅的《風箏》時,課前學生雖對課文做了充分的預習,但課上我沒有急于講析,而是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再放手讓他們發(fā)問,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提出自己困惑不解的問題。于是,學生在朗讀中認真審視、思考、體悟,提出了很多問題。如第一段中“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怎樣理解?第五段中“不幸偶爾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不幸”?“偶爾”有何用意?“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一幕”中“毫不憶及”如何理解?它是不是一個成語?最后一段為什么說“故鄉(xiāng)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作者為什么說“悲哀無可把握”?
這些問題,參考書、資料書都沒有涉及到,這些都是學生真正感到疑惑的問題,面對問題生成的新課堂,我沒有直接根據(jù)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去膚淺解答、生硬灌輸,而是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反復閱讀、感悟文本,給學生以必要點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見,相互補充,共同解決。這樣一來學生們提出的問題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感悟文本中得到了圓滿解決。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步步加深,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使他享受到了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保ㄌK霍姆林斯基語)
課堂上我很是疑惑:所有提出問題的同學沒有一個人涉及到“精神的虐殺的一幕具體指什么”這一問題,當我提出這個問題時,全班百分之九十八的同學舉手回答。此時我深受觸動:長久以來自設的籬墻并不存在,自己一直擔心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魯迅的文章,自己對課堂的許多預想都是不需要的。每一個學生的生活體驗、經歷、感受、情緒因素不同,只有讓他們在“悟讀”文本時大腦處于積極的“活躍狀態(tài)”,就一定會出現(xiàn)讓我們教師意想不到的“不確定”情形。這種“生成性”的任務,要比課前我設定的顯性任務更有意義和價值。
三、議讀——讓《羚羊木雕》走進生活
皮亞杰認為,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不是一個傳遞信息的人,而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促進者。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幫助者、合作者,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投石擊水,來推動課堂的波瀾向高潮發(fā)展。學生的大腦在受到課文信息刺激之前,對課文的思維常處于平靜狀態(tài),課上可根據(jù)內容需要設置“投石激水”的問題,使學生大腦由于信息刺激產生興奮,再因勢利導,將興奮點向面輻射,觸動學生,促使他們聯(lián)系實際,感悟生活。
教《羚羊木雕》時,學生朗讀課文后,我向學生提問:“課文結尾‘可是這能全怪我嗎,你覺得誰更有更大的責任?”以此激起學生思維。再以“從作品的人物思考,引用課文內容說明”的提示和要求,引導學生精讀課文,合作探究。學生邊讀邊想邊議,說出了如下答案:1.責任主要在父母,羚羊木雕是“我”和朋友友誼的象征,爸爸已經將木雕送給“我”了,“我”有權處理;父母在送給孩子東西時應該講明木雕的貴重,不能隨便轉送,事情發(fā)生后應該和孩子心平氣和地交流,讓孩子說出心里話,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可讓孩子自主處理或協(xié)助孩子處理好。2.責任主要在“我”,“我”處事欠成熟,貴重物品贈送別人之前應先征求父母同意;木雕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禮物,飽含父母的深情,怎么還能再轉送呢?小孩子不能憑著一時的沖動做事,很多時候要多聽聽父母的教導……
接下來我讓同學們對文中人物或者身邊的同齡人、父母說一句最想說的話:
生:“我”,吃一塹長一智,許多事在做之前要先和父母溝通,這樣才能避免不愉快的發(fā)生。
生:“媽媽”,先聽聽孩子的心聲,再決定你要怎么辦。
生:“爸爸”,在你送我羚羊木雕的時候要告訴我它的貴重,更應該在今后的生活中教給我為人處世的原則。
生:“我”,友誼>金錢+生命。為什么這樣放棄朋友的友誼?
生:“爸爸”,不要讓你的孩子擁有了貴重的羚羊,失去了最好的伙伴。
生:“奶奶”,你是一個好奶奶,只有你理解“我”,“我”需要你們所有人的理解。
生:同伴們,在與父母發(fā)生矛盾時要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溝通才能解決問題。
生:所有的父母、老師們,很多時候請多一點耐心和時間,聽一聽我們的心聲,我們需要傾訴,你們需要傾聽。
……
授課過程中,教師通過多重對話關系,讓學生在閱讀中自行發(fā)現(xiàn)、思考、合作、解決。使我們教師手中的教科書不再是教本,而是讀本。教師不再是“教教科書”,而是“用教科書教”。教師在教學中不去刻意追求“標準答案”,學生的發(fā)言很多時候會讓人肅然起敬,暗暗叫絕。突出學生在閱讀文本中的認識和感悟,讓學生立足生活,談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生活體驗,以此來逐步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
總之,“品讀、悟讀、議讀”以讀品味、以讀悟情、以讀議理,還語文課堂教學以生命的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也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富有詩意,更具有韻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