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紀清 楊蕓
道德與法治課是新版的德育課程,教材編寫希望基于學生已有的道德經(jīng)驗和認識,以學生思想認識中尚存的困惑、矛盾、沖突為突破口,深入探討道德與法治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由于課程的開放性和新教材知識點的分散性,為教師的教學增添了難度,加上學生對學習本課程的動機目的不明確等因素,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參與意識不強,這已成為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效的主要障礙。
興趣在學習中的作用,各家們有諸多論述。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而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主要動力……?!眾W博爾的內(nèi)驅(qū)力理論認為:內(nèi)驅(qū)力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昂谩薄皹贰本褪窃敢鈱W,喜歡學。只有“好之”“樂之”,才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要想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好之”“樂之”,就需要教師尋求多種方法和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巧設導入,誘發(fā)興趣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開頭,是讓課堂活躍起來的導火索。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一個好的新課導入,往往直接影響到整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采用豐富多樣的方式,如歌曲、故事、視頻、小品表演、時事新聞等作為新課的導入,來渲染氣氛,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把學生注意力集中起來,增強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如在上《讓友誼之樹常青》這節(jié)課時,我先讓學生欣賞歌曲《朋友》,以此渲染氣氛,然后借用歌詞“朋友一生一起走”提問,怎樣才能做到朋友一生一起走呢?學生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興趣盎然進入新課的學習。又如在上《遵守規(guī)則》這節(jié)課時,我播放了一段視頻“十字路口”,在一個紅燈亮起的十字路口,有這樣幾種人:有的人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闖紅燈,有的看到?jīng)]人管時,就闖紅燈;有的人是車輛多時不闖紅燈,車輛少時或者沒有車時就闖紅燈。觀看視頻后,教師提問思考:視頻中幾種闖紅燈的“理由”能成為我們破壞規(guī)則的理由嗎?如果這些理由成立,可能帶來怎樣的后果?我們遵守規(guī)則,是為了應對外在約束,還是基于內(nèi)心準則?面對紅燈行人在十字路口的不同表現(xiàn)和老師的提問,學生迅速投入到激烈的討論中,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也自然調(diào)動起來了。
二、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興趣
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要善于引入或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一方面特有的情境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利用好奇心加以引導,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思路更開闊,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在教學《守護生命》這節(jié)課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圖片,文字、視頻等來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和擴展課堂教學內(nèi)容。播放群眾跳廣場舞和某生熬夜看球賽的視頻,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播放學生玩游戲,吸煙、亂吃食物等圖片,告誡學生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注意保護視力,遠離有害物質(zhì),珍視自己的生命。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善用體驗,激發(fā)興趣
新教材注重讓學生與教材對話,強調(diào)學生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真實內(nèi)在體驗,感受對話。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用體驗教學。體驗教學時注重運用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上促進感悟,認同與同化,體驗是用自己的生命來驗證事實,留下印象。體驗到的東西使得我們感到真實,現(xiàn)實。使我們可以隨時回想起曾經(jīng)親身感受過的生命歷程,也因此對未來有所預感。只有參與體驗,才會有興趣,只有體驗才會有真實的感悟。如在教學《愛在家人間》時,我設計了這樣的體驗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懷揣籃球扮孕婦分組進行撿垃圾比賽?;顒游撮_始時,學生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可是,活動開始后,有的同學因彎不下腰而撿不到垃圾,有同學因方式不當而摔倒,有同學累的滿頭大汗,隨后學生們的表情也變得內(nèi)斂。比賽結束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思考:懷揣籃球給比賽帶來哪些不便?你當時的感受怎樣?如果你的媽媽在懷孕期間超持家務,參加勞動,她會遇到怎樣的困難?通過體驗反思,讓學生感受孕婦十月懷胎時的艱辛,自己的生命來之不易,在活動中感悟母愛的無私與偉大,學會珍惜親情,回報親情。
四、融洽關系,提高興趣
在平等相待,相互促進的師生關系中,教師不僅是學生的指導者和引領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努力構建融洽師生關系,讓平等、尊重、相互促進成為師生交往的核心。教師要視學生為自己平等合作的伙伴,把教學工作看作是師生共同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樂園。
首先,全面了解學生,熟知學生個性特點。通過學生作業(yè)批閱、課后交談、家訪等多種渠道了解學生個性的特點,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次,用欣賞眼光和態(tài)度看待學生。密切關注學生表現(xiàn),不失時機的鼓勵、贊賞他們的點滴進步。通過積極評價,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和動力,提高學生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
再次,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變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平等對話。變教師教為學生問,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看法,誘發(fā)學生獨立思考,變苦學為樂學。親近的關系,和諧、愉悅、自由的發(fā)言和討論,能引領孩子更好地前進。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依據(jù)不同類型的知識特點和教學情景,采用各種方法和技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提高學習效率,是廣大教師的不懈追求。我們只有不斷探索,活用教材,才能真正使道德與法治課堂成為育人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