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濤
當拉爾斯·齊默爾走過自己長大的這個小鎮(zhèn)時,發(fā)現它早已面目全非。面包店、酒吧和指路牌全都已經不復存在。整個小鎮(zhèn)上唯一還能識別出的就是位于中心的一座教堂,放置在它尖頂上的十字架已經不知去向。
“很難想象這個地方曾經繁華過,”45歲的齊默爾說,“如今一個用來定位的東西都沒有了。”
德國,因開采煤炭資源而被廢棄的村莊
艾莫拉斯小鎮(zhèn)已經人去樓空。它位于德國西部亞琛和杜塞爾多夫之間,曾經是1500位居民的家,但現在居住在這里的只剩下大約20人,齊默爾是其中一位。對他來說,堅守在此是他用實際行動來“表達抗議”的方式。一旦艾莫拉斯的最后一位居民也遷走后,能源巨頭RWE公司的推土機將會把個小鎮(zhèn)夷為平地,以開采埋藏在地下的褐煤資源。
數年以來,RWE的推土機方隊持續(xù)不斷地沿著德國西部的這條煤炭儲藏帶向北推進,一直到德國與荷蘭邊境的小城蒙拉德百克為止。這里的煤炭資源距離地表非常近,能夠以相對經濟的方式采出。然而作為代價的是,原本遍布在這條煤炭帶上的許多森林、田野、農場和村莊都已經因為資源的開采而消失。
在反對能源巨頭采煤的這場社會運動中,拉爾斯·齊默爾是個響當當的人物。他的照片被刊登在國內外的媒體上,向外界講述著艾莫拉斯這個“鬼鎮(zhèn)”的故事。2017年5月,一位重量級的訪客從柏林慕名前來,專程和齊默爾見了一面。
這位訪客是德國主要政黨綠黨的高層卡特琳·戈爾·讓克特。主張環(huán)保優(yōu)先的綠黨正需要像齊默爾這樣一位知名人物來幫助推進其減少煤炭開采的政治議程。讓克特和齊默爾面對著記者的鏡頭,坐在他家布滿了蘋果樹的花園里,一起談論“災難是怎樣一步一步逼近的”。
綠黨的介入給齊默爾帶來了一絲希望。有關煤礦開采的話題再度登上了德國全國性媒體的重要版面。不久之前,來自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們在距離艾莫拉斯不遠處的波恩召開了有關巴黎氣候協定的會議。在會上,德國承諾到2030年要減少40%的溫室氣體排放,回到大約等于1990年的狀態(tài)。這意味著:西部煤礦產業(yè)的日子不會好過了。
在柏林的德國議會里,不僅僅是綠黨在為節(jié)能減排搖旗吶喊。其他許多政黨也無法回避這個國家的未來能源依賴問題。
褐煤,這種曾經幫助二戰(zhàn)后的聯邦德國上演“萊茵奇跡”的能源,現在成了不少人所厭惡的對象——在減輕對化石能源依賴的全球大背景之下,德國西部的褐煤產業(yè)或許也應當要逐漸被淘汰出局。盡管如此,今天的德國還是在以每天10萬噸的速度向下挖掘,這個國家大約四分之一的電能都由煤炭來提供。
德國正在轉變的路上,用風能和太陽能代替化石能源將是下一步。然而勢力強大的褐煤開采業(yè)并不打算就此壽終正寢,它通過主動降低電價的方式,讓剛剛起步的新能源產業(yè)背負強大的競爭壓力。
正在開采的露天煤礦
上一屆德國政府沒能將煤炭產業(yè)的勢力壓下去。諸如RWE這樣的開采巨頭仍然在繼續(xù)擴張地盤,所有事物都得為它讓路。最近的一起案例就是A-61號高速公路——為了讓煤炭能夠順利開采,這條高速公路被平移了幾公里。
德國西部的露天褐煤礦因為開采成本較低,在今天的能源市場上仍然具有十足的價格優(yōu)勢。然而問題在于,這種煤炭的燃燒效率不高,對環(huán)境的破壞程度卻比其他任何化石能源都要厲害。
即使是今天德國境內裝備最先進的褐煤發(fā)電廠,其效率比仍然只有40%上下。至于上世紀70、80年代建起來的那一批老的發(fā)電廠,其效率比只有30%左右。如果德國完全放棄褐煤能源,它將能在2030年輕松實現減少40%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
砍掉褐煤能源最大的阻力來源于德國西部的RWE和德國東部的Leag兩大褐煤開采巨頭,這兩家大型企業(yè)總共雇用了17000名員工,這些人都想保住他們的飯碗。地方政府也不想失去納稅巨頭。
地方政客和官員們?yōu)榇私洺=o能源巨頭們開出特殊的優(yōu)惠政策。比如RWE就獲準在萊茵蘭地區(qū)方圓幾百平方公里的地域內開采地下水,這導致了不少連帶地質問題的出現,比如裂縫、地陷和侵蝕等。沒有人知道20年或30年后地下水位再度上漲后會出現什么樣的問題,有專家警告說一些村莊可能會被淹沒。
這些能源公司往往是和地方政府簽訂了長期的開采合同,在合同未到期之前,它們也不太可能會就此放棄可以轉換成真金白銀的開采權益。另一方面,如果它們真的停止開采的話,它們還要按照合同的規(guī)定恢復地表的原貌,其中包括重新種植樹木等,這些費用可能達到數十億歐元。就現在來看,RWE并沒有那么多閑錢——這家公司的計劃是在挖到煤礦賺了錢之后再來考慮恢復地表的事情。對東部的Leag公司來說,情況更加復雜,因為這家公司的股權構成里涉及到了來自捷克的資本。
一家總部設在柏林的智庫估算稱,德國到2040年替換掉褐煤能源的總成本預計要達到170億歐元。盡管如此,很多保守政客仍然認為這一數字“太低了”。在德國東部的采煤區(qū),當地人仍然以采礦工人的身份而自豪。德累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一地區(qū)的采礦工人能夠拿到比平均工資更高的薪水。一旦這些工作消失,短期內將不再有其他可替代的選項。
德國東部勞西茨地區(qū)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經歷了不少變革。在曾經的民主德國治下時,這里有大約八萬名采礦工人,但到今天只剩下八千。煤炭開采對勞西茨地區(qū)的人民來說,是一段集體記憶。現在,這種充滿集體記憶的生活方式正在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
極右翼政黨懂得如何利用這種情緒。最近勞西茨的褐煤聯合工會向柏林的聯邦議會發(fā)去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警告這一區(qū)域可能面臨著“社會秩序的崩潰”。在不久前的選舉中,極右翼政黨“另類選擇黨”成為這里居民的首選,超過了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
在勞西茨所處的薩克森州,州長提議為褐煤產業(yè)退出設立62億歐元的專項基金,以應對結構轉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另類選擇黨卻對此猛烈開炮:“政府不僅僅出賣了大家的工作,還要求納稅人為此埋單。”
在德國西部,褐煤退出亦非易事:很多地方政府在當年煤炭行業(yè)紅火的時候成為了RWE公司的持股人,這讓它們很難有動機去推動產業(yè)結構調整和能源升級。當下很多萊茵-魯爾地區(qū)的地方政府本身就已經面臨財政困境,要讓它們自斷財路實在不是一個現實的選項。
眾多的煤礦工人就業(yè)轉移是一件令德國政府頭痛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東日本大地震引發(fā)福島核電站泄露事件后,德國下令關停了境內所有核電站。很多地方政府本來就已經花了大量的資金在這些核電站的后續(xù)關停上,因此也無力負擔褐煤退出可能涉及到的額外大量成本。
除了直接關停褐煤發(fā)電廠以外,或許還有另外的選項:提高碳排放的價格。一些能源界人士已經向德國議會提議,將每噸二氧化碳的排放價格從現在的6歐元增加到25歐元乃至30歐元。這樣一來,太陽能、風能、水能乃至天然氣等相對清潔的能源都將獲得更佳的發(fā)展契機。與此同時,像石油、黑煤和褐煤等傳統能源原材料將會變得更昂貴,褐煤發(fā)電的成本優(yōu)勢會被削弱,能源巨頭則會因此主動尋求轉型。
然而這一提議沒有考慮到現有褐煤產業(yè)背后的龐大勞動力人口。很多設想在紙面上看起來的確很美好,但在實際施行中卻并非如此。上述智庫目前在勞西茨地區(qū)聯合地方政府和學術機構開展了名為“未來工坊”的職業(yè)技能訓練項目,旨在為這里的勞動力提供未來產業(yè)所需的技能。除此以外,鼓勵大規(guī)模創(chuàng)業(yè)和創(chuàng)新也是項目所聚焦的領域之一。
這些項目能否幫助兩萬多名飯碗危在旦夕的褐煤開采工人找到新的社會角色定位?這些都需要時間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