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虹,段 維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1.心胸外科;2.內分泌與代謝性病學科,廣東 廣州 510630)
重癥肌無力雖然可通過手術治療,但是極容易在圍手術期因消極情緒發(fā)生肌無力危象而影響治療效果。據經驗顯示,在重癥肌無力患者圍手術期采用有效的護理方式能夠盡可能避免肌無力危象的發(fā)生。選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因患有重癥肌無力而來我院接受治療的患者40例,以探討分階段心理護理對重癥肌無力手術患者的影響?,F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因患有重癥肌無力而來我院接受治療的患者40例,所經MRI明確診斷,病肌疲勞與抗膽堿酯酶試驗皆為陽性。排除術后肌無力危象患者、存在其他合并癥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男12例,女8例,年齡32~65歲,平均年齡(53.5±3.8)歲,Osserman分型:Ⅰ型4例、Ⅱ型5例、Ⅲ型11例。對照組男11例,女9例,年齡31~64歲,平均年齡(54.1±3.9)歲,Osserman分型: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給予胸腔鏡手術。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主要是術前準備、講解手術流程與注意事項、服用抗膽堿酯酶藥、術后心電監(jiān)護、拍背排痰、吸氧護理以及呼吸功能訓練指。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分階段心理護理,具體如下。
首先是術前心理護理,由責任護士聯系患者及其家屬,向患者家屬告知患者的病情以及該病的治療手段,通過溝通與交流讓患者能夠有愉悅的住院心情。通過心理疏導讓患者傾吐自身情感,排除自身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向患者講解該病治療的成功病例,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在手術前,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想象經歷過的愉悅場景,以患者能夠充分放松,以積極的心態(tài)來面對手術。其次是術中心理護理,患者在手術床上,護理人員應于患者親切交流,緩解患者焦慮情緒,讓患者對護理人員及行手術者能夠產生信賴感。最后是術后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漸進性放松,患者半臥位,慢深吸氣并屏氣5 s,待肌肉收緊并無法堅持時,迅速呼氣并放松肌肉。若患者出現肌無力危象,常會情緒緊張與恐慌,護理人員應開導患者,幫助患者消除不利情緒,讓患者明白這是正?,F象,只要等一定時間便會自行恢復。護理人員要為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愉悅方式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例如音樂、書籍、電視節(jié)目等。
比較患者的焦慮與抑郁評分以及肌無力危象發(fā)生率;在患者入院時與術后5天應用Zung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AS與SDS)評價患者焦慮與抑郁情況,總分為80分,分數越高表明焦慮或抑郁程度越高。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入院前焦慮與抑郁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5天焦慮與抑郁評分、肌無力危象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顯著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與抑郁評分、護理滿意度及肌無力危象率對比
重癥肌無力主要是患者神經肌肉接頭免疫紊亂,出現波動性肌無力,全身或局部橫紋肌疲勞[1]?;颊咂诤蠡驊每鼓憠A酯酶后能夠緩解癥狀,但患者若出現突發(fā)性呼吸肌無力或延髓支配肌肉無力,會出現咳嗽或呼吸障礙癥狀,若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患者出現窒息或呼吸功能障礙,甚至引發(fā)死亡[2]。雖然胸腺切除術能夠緩解病情,但若患者存在嚴重消極情緒,會誘發(fā)重癥肌無力危象。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分階段心理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5天焦慮與抑郁評分、肌無力危象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顯著較低(P<0.05)。這主要是因為在術前與術后給予患者心理護理,為患者講解該病的治療流程與注意事項,讓患者及其家屬能夠對手術有直觀的了解,防止患者因心中疑慮而產生焦慮與抑郁情緒。向患者介紹該病的成功案例,讓患者對手術產生信心,并能夠更好的配合治療與護理,從而降低肌無力危象情況的發(fā)生[3]。通過疏導患者不良情緒、分散轉移患者注意力、指導患者利用聯想與漸進性放松訓練等方式來舒緩情緒,解除消極心理,從而保證免疫系統功能調節(jié)平衡,提高防御功能,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針對重癥肌無力手術患者給予分階段心理護理,不僅能夠緩解患者焦慮及抑郁等消極情緒,還能減少肌無力危象的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普及。
[1] 李 倩,鄭 娥,孫國芳.重癥肌無力手術后的護理體會[J].工企醫(yī)刊,2014,27(06):1159-1160.
[2] 李 霞,黎吉娜.48例重癥肌無力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5,04(23):46-48.
[3] 劉芳敏.重癥肌無力合并胸腺瘤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0,29(10):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