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君
(南部縣人民醫(yī)院 四川 南充 637300)
瑞芬太尼復合七氟烷治療能有效地實現(xiàn)患者無肌松藥氣管插管,同時維持患者麻醉效果。但是因為瑞芬太尼藥物多需要的劑量比較大,其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低血壓、心動過于緩慢的狀況。而右旋美托咪定屬于一種高選擇的α2受體激動劑,其具有比較高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的效果。在進行輔助性麻醉的過程中能有效地節(jié)省患者所使用的麻醉藥物,起到循環(huán)穩(wěn)定的效果。因此,本組探究中共計選取80例,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在全麻手術患者氣管插管無肌松藥(瑞芬太尼復合七氟烷)給藥過程中采用小劑量右旋美托咪定對患者氣管插管的影響,報道如下。
80例患者均選自我院所收治的全麻手術(ASAⅠ~Ⅱ級)患者中,就診時間是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分組方法是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別為研究組(n=40)和參照組(n=40)。研究組中男女患者例數(shù)分別是25例、15例,患者年齡在68歲至26歲不等且中位年齡為(41.87±7.54)歲;參照組中男女患者例數(shù)分別是24例、16例,患者年齡在69歲至25歲不等且中位年齡為(42.01±8.65)歲。兩組患者各項臨床資料對比分析結(jié)果為P>0.05且無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
參照組患者:應用瑞芬太尼、七氟烷誘導后氣管插管,吸入辦法是面罩吸入,七氟烷濃度在8%,氧流量、呼吸頻率分別為5L/min、10次/min,此時給予患者行呼吸囊手控輔助通氣并在患者睫毛發(fā)射消失后將七氟烷停止吸入[1],瑞芬太尼用藥方法是靜注,用藥劑量是2ug/kg,在1min后,利用合適導管給予患者行氣管插管,導管一般選擇ID6.0~7.5。
研究組患者:應用小劑量右旋美托咪定、瑞芬太尼復合七氟烷誘導后氣管插管,小劑量右旋美托咪定負荷量在0.2ug/kg,輸入時間在10min,在負荷量輸入完畢后給予患者實施麻醉誘導且方法同參照組,在誘導過程中,若SBP、HR分別處在<80mmHg、<50次/min,則需要給予患者分別靜注麻黃堿、靜注阿托品[2],劑量分別是10~20mg、0.25~0.5mg。
對本次參與探究的80例全麻手術(ASAⅠ~Ⅱ級)患者所有臨床數(shù)據(jù)進行深入分析,分析軟件名稱是SPSS 19.0軟件,本組探究中,計量資料:經(jīng)t檢驗且用(均數(shù)±標準差)形式表示;計數(shù)資料:經(jīng)χ2檢驗且用率的形式表示。若統(tǒng)計學結(jié)果為P<0.05則表示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
研究組患者明顯更佳,組間數(shù)據(jù)包括睫毛反射消失時間、氣管插管時間、喉鏡置入滿意度、聲門暴露滿意度、嗆咳反應滿意度,對比參照組患者而言,組間差異為P<0.05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聲帶活動滿意度以及體動反應滿意度可發(fā)現(xiàn)P>0.05且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氣管插管的影響對比
七氟烷具有肌松的作用,而瑞芬妮能有效地抑制患者嗆咳、體動等器官插管的反應。在治療患者疾病患者中聯(lián)合使用這兩者要去有利于實施無肌松藥器官插管,維持患者維持麻醉的作用。而臨床醫(yī)學上采用的右旋美托咪定藥物,能達到鎮(zhèn)靜、鎮(zhèn)痛,對患者進行交感活性抑制的效果,能保證患者在較快的時間內(nèi)蘇醒,不會產(chǎn)生呼吸抑制的現(xiàn)象,同時能減少與之配合使用的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因此,在使用七氟烷和瑞芬妮的過程中,同時復合使用小劑量右旋美托咪定,可有效減少麻醉藥用量,促使麻醉效果提升。
據(jù)相關性文獻報道,插管步驟:利用普通喉鏡自右口角進入患者口腔并挑起會厭置入氣管導管,其中管尖距離門齒22cm至24cm且利用手控通氣聽診雙肺可見呼吸音清晰且氣道壓力在10~20cmH2O左右[3],對氣管導管在位、深度是否合適進行判定,然后利用膠布將導管以及牙墊固定并接入麻醉機進行機械通氣。
本組探究中,研究組患者各項臨床數(shù)據(jù)明顯更佳。
綜上,在全麻手術患者氣管插管無肌松藥(瑞芬太尼復合七氟烷)給藥過程中采用小劑量右旋美托咪定可顯著改善插管條件以及減少插管時間,可有效減少低血壓的發(fā)生且值得臨床推薦。
[1]胡偉,李金玉,張志捷等.小劑量右旋美托咪定對瑞芬太尼復合七氟烷行無肌松藥全麻氣管插管的影響[J].山東醫(yī)藥,2014,54(12):56-58.
[2]郝建禮,黃澤清.右旋美托咪定復合瑞芬太尼用于老年高血壓患者腹腔鏡結(jié)腸癌根治術的臨床觀察[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4,17(3):298-301.
[3]郭云惠,謝磊.右美托咪定復合靶控輸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對腦癱雙下肢矯形手術安全性及有效性觀察[J].藥學與臨床研究,2014(4):359-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