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摘 要】文本品讀這一閱讀方式非常高效。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反復品讀、對比品讀、想象品讀,進而使學生深刻的對文本語言深刻內(nèi)涵、精確表達和優(yōu)美意境進行理解,從而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語言智慧。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本品讀;閱讀教學
一、引導反復品讀,理解文本語言的深刻內(nèi)涵
文本語言通常都包含多樣的情感,深刻的意境,這就是文本語言的“厚度”?!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要達到“有效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這種學習效果,意思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語言的“厚度”進行體會。所以,教師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關鍵詞、關鍵句的品讀,來深入的體會這種語言富含的情感與魅力,感受其“厚度”。
例如,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這一課時,其中有一句話:“說著,就把自己的干糧分出一些,悄悄地塞進大黑騾子的嘴里,一直看著它吃完。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我便尋找并發(fā)現(xiàn)關鍵詞“悄悄”,并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品讀文字,感受語言內(nèi)涵。
師:同學們好好讀一下這句話,然后想一下你對哪個詞語印象最深刻?
生:印象最深刻的是“悄悄”這個詞。
師:你認為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偷偷地,不想讓其他人知曉的意思。
師:為什么要偷偷地,而不能被知曉呢?同學們好好讀一下課文,想一下自己從“悄悄”一詞中感受到了哪些內(nèi)容?
生1:我感受到了他對黑騾子的疼愛。因為當時糧草不足,黑騾子的草料不足以果腹,于是彭德懷就將自己的干糧悄悄塞給黑騾子吃。
生2: 我也從中讀出了彭德懷對于黑騾子深切的愛,他寧愿自己少吃東西甚至挨餓,也要將這些干糧分給黑騾子。
生3:在對此句進行多次閱讀之后,我似乎能夠感受到當時這樣一種畫面:彭德懷滿眼仁慈的看著黑騾子,并用手輕輕的撫著它的頭以示安慰,并用另外一只手悄悄的把干糧塞到黑騾子嘴巴里,并安靜的看著它吃下。
上述案例的分析中,我時刻把握“悄悄”這個關鍵詞,由理解這個詞匯的表層含義入手,到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分析,有步驟的引導學生逐層深入的去理解,在一遍遍的品讀中感受詞語所蘊含的豐富情感,令其變的生動而豐富起來,學生逐漸感受到詞語的重要作用,品味出語言文字的“厚度”,令語言文字在反復品讀過程中獲得“增值”。
二、引導對比品讀,理解文本語言的精確表達
現(xiàn)代漢語中存在很多字詞意思差不多,但是內(nèi)涵也有很大差別,這就是所說的漢語言的“深度”。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要科學的引導學生去理解和鑒賞語言,做到知識的靈活使用,令學生對文本中的文字反復品讀,如此才能幫助學生體會到語言文字中蘊含的豐富韻味,感受到文字的深度。
例如,在教學《爺爺?shù)奶J笛》一課時,筆者對課文中相關語句進行了展示:五月間的海水變得柔和溫潤。海面上平靜得出奇,海風帶著初夏的溫馨,拂過強強柔嫩的臉頰。
師:認真讀一讀這一小段文字,談談這段文字寫了哪些內(nèi)容。
生:海水、海面和海風。
師:作者對這幾個內(nèi)容描寫的非常美,用溫潤來描述海水,用溫馨來形容海風。同學們想一想,這兩個詞匯可不可以交換呢?
生1:我認為應該不能交換。如果交換之后就不如原來那么準確了。因為“溫潤”的意思更多的是濕潤,可以對海水進行形容,“溫馨”更多的是對氛圍進行形容,適合對海風進行描寫。
生2:不可以。因為溫潤”形容的是濕度,而“溫馨”則形容氣息,因此原文使用的更好。
師:“溫潤的海水,溫馨的海風”,作者描寫的很到位。下面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話,帶著溫馨、溫潤的感受來體會一下這不一樣的大海吧!
在以上的教學片段中,我通過出示特定段落,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對比“溫潤”和“溫馨”兩個詞匯的含義和用法,使得訓練變得更加生動而活潑起來。令學生切實完成語言文字訓練,感受到文字的深度,體會到文字中包含的深厚情感,這樣的訓練方式是非常有價值的。
三、引導想象品讀,理解文本語言的優(yōu)美意境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閱讀要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和思維活動中對理解和體驗進行加深?!蔽谋菊Z言所處的情境及其內(nèi)涵的豐富情感給予了它“溫度”。我們知道,小學生的想象力十分豐富,通過引導它們對文本語言的感受,通??梢詭椭鼈冞€原情境,并使之更加生動。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要科學的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品讀文本語言,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最快速度的融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對其包含的情感進行感受。
例如,在教學《東方之珠》的第二自然段,我從中選出一組詞匯并在多媒體屏幕上顯示給同學們:
浪平沙細 陽光和煦 金色的沙灘
輕柔的海風 浪濤拍岸 舒服極了
師:下面請大家自由的朗讀屏幕上顯示的這些詞語。
(學生自行品讀,然后教師讓個別同學單獨讀)
師:朗讀完了,同學們想一想這些詞匯之間的共同點。
生:這些詞匯都是用來形容淺水灣沙灘景色很美
(出示“淺水灣沙灘”圖)師:看,這樣的淺水灣沙灘的確是非常美,這些詞語形象的將這種美表達了出來。請大家再次朗讀,并用朗讀聲來展現(xiàn)這樣的美吧。
學生讀詞語,明顯比上次有進步。
師:如此美的沙灘大家有沒有見過呢?
生1:我見過,我之前有去過海南,那里的沙灘就是這樣的美。
生2:我沒有見過,只是在電視里面看到過沙灘,真的很美,我很向往那樣的地方。
師:大家都有著對沙灘不同的感受,如果我們選取一個字來對沙灘做出形容,那么我們可以說沙灘真…
生:美!
師:接下來,就請同學們帶著自己對沙灘的感受和想象,美美的品讀一下這一段落吧。
學生優(yōu)美地齊讀第二自然段。
以上案例中,我采用有計劃的教學手法,來分步驟引導學生展開閱讀。首先是出示原文中的詞語,并讓學生進行朗讀,談一談感受。等到學生對詞語的含義有了大致了解之后,再進行分步驟指點和進一步的引導,讓學生從這些詞匯中找出共同點,并根據(jù)這個共同點發(fā)揮想象力,對文本描繪的對象進行想象。如此,學生便能夠在品讀和想象中意識到這些詞匯都是用來形容淺水灣沙灘景色之美的,不但幫助學生更快的融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同時也有效的激活了學生們的生活體驗。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讀出文字內(nèi)涵,感受到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溫度”。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使學生擁有高效的閱讀方式,就要引導學生進行品讀。在教學時,要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結合,同時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對文本反復品讀、對比品讀、想象品讀,三者的有機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更快的感受到文本語言的厚度、深度與溫度。
【參考文獻】
[1]馬英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延安大學,2014
[2]胡潔.小學第二學段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3
[3]王建峰.語文文本解讀的自我教育性格[D].湖南師范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