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琳
摘 要:古詩詞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支瑰寶,而古詩詞產(chǎn)生的年代久遠,學生對古詩詞比較陌生,古詩詞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也比較少,加上學生已有的閱讀積淀有限,要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準確把握作品情感,讓學生與詩人詞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就需要教師形成開放的語文教學觀,采用各種方法適時適度適量進行有效的拓展,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拓展
中國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語言,其中唐詩宋詞尤為璀璨奪目。古詩詞教學是學生繼承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途徑之一。可是古詩詞離學生是那么遙遠,那么陌生,古詩詞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也比較少,再加上學生已有的閱讀積淀有限,因此,學生理解和掌握古詩詞也就有一定的難度。語言理解的障礙,使古詩詞教學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難教、難學、難有收效。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進行適時適度適量有效地拓展,就能激發(fā)學生熱愛古典詩文的情感,讓小學生更多地接受傳統(tǒng)詩歌的浸潤,讓課堂變得高效。
一、課前拓展,扣人心弦
一堂課的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如心理學的首輪效應對教學非常重要,我們可以根據(jù)古詩詞的內(nèi)容、體裁、詩人詞人等情況進行游戲、音樂、故事等方法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游戲引入,快樂拓展
游戲以它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生動活潑、有趣的組織形式,深受廣大學生歡迎。它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如在教學六下的詞《浣溪沙》時,課前設計“你猜我猜大家猜”的小游戲,讓學生看畫面猜詞,聽音樂猜詞,出示文字題猜詞,拓展了《憶江南》、《漁歌子》、《清平樂·村居》、《長相思》四首詞,同時讓學生復習了關于詞的知識,這樣的課前拓展先聲奪人,扣人心弦,讓在學生快樂游戲中,輕松地復習了詞的諸多知識,真可謂一舉多得。
(二)音樂引入,輕松拓展
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在古詩詞教學中,怎樣能快速地轉移學生大腦的興奮點,讓他們從課間的興奮狀態(tài)轉入安靜的氛圍呢?課前引入音樂,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我在教學古詩《春曉》時,課前就播放黎英海的歌曲《春曉》,悠揚的旋律響起來,原本熱鬧嘈雜的教室,立刻安靜下來,轉而響起了學生不由自主的吟唱聲,學生受到音樂的感染,很快地進入古詩的學習氛圍之。詩詞與音樂本是一家,讓優(yōu)美的音樂在古詩詞教學的課堂上流淌,不但給枯燥的課堂注入了新鮮活力,還能幫助孩子理解古詩詞的情感,提高孩子的審美情趣。
(三)故事引入,想象拓展
曾記得一位名家這樣說過:故事像一只神鳥,讓孩子們騎在背上,張開彩色的翅膀飛向一個廣闊神奇的天地。小學語文教材所選取的古詩詞中,有相當一部分詩詞的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教師可利用故事設置懸念,如教《贈汪倫》,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述汪倫用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軼事,使學生帶著對人物的好奇進入學習;教師可利用故事促進理解,如教《絕句》時教師以杜甫請客的故事導入,并用四句詩分別命名四道菜肴,學生聽著故事,逐句讀詩,在興致盎然中理解了古詩;教師可利用故事啟迪想象,如教《夜書所見》,教師娓娓而述:“一陣陣寒冷的秋風吹動了梧桐樹的葉子,發(fā)出‘唰唰的聲音……”極富渲染力的語言使學生進入美妙的遐想……教師繪聲繪色的敘述,使學生輕松愉快地進入角色,為新課的導入作了很好的鋪墊。我們把這些內(nèi)容經(jīng)典、短小簡潔的故事引入古詩詞教學,讓它們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詩情,浸潤詩韻,讓它們引領孩子們飛向神奇的古詩詞王國。
二、課始拓展,引人入勝
正如一篇文章要有精彩的開頭,一次演講要有好的導語一樣,課的開始也要引人入勝,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里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一)拓展美麗圖片,吸引學生眼球
鮮艷的色彩,獨特的畫面總能讓人眼前一亮。我在教學《草》時,課始就出示大草原的圖片,孩子一下子就被大草原那生機勃勃的美麗風光所吸引,再配以詩句的誦讀,詩境在孩子心中悄然鮮活起來了。再如,張志和筆下的漁翁生活《漁歌子》,胡令能的鄉(xiāng)野趣事《小兒垂釣》,柳宗元描繪的村野獨釣的《江雪》等,課始就讓學生欣賞圖片,同樣都能牢牢地吸引了學生的眼球。
(二)拓展人物信息, 激發(fā)學生情感
小學階段編入教材的大多是著名的詩人(詞人)的作品,教學古詩詞拓展人物信息,既能讓學生增加知識積累,又能喚起學生閱讀的期待。在教學《詠鵝》時,我們可以引領學生了解駱賓王做詩的歲數(shù)及生平,了解駱賓王7歲就能做詩,激起學生對詩人的敬佩之情,也激起了學生學詩的強烈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三)拓展不同題材,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
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拓展清代詩人高鼎寫的《村居》,題目同是《村居》,但前者為詞,后者為詩,讓學生在自由朗讀中,在對比閱讀中自主發(fā)現(xiàn)了詞與詩的兩個不同點。發(fā)現(xiàn)一:有的詞中間可以有空行,可以分為上闋和下闋,讀時中間要注意停頓。發(fā)現(xiàn)二:格律詩的每句話對仗都很工整,字數(shù)一樣,而詞的每句話字數(shù)可以不一樣。因此,詞又叫長短句。這一不同題材作品的拓展,使學生進行了有效的對比閱讀,格律詩與詞的不同點也在學生的自主閱讀中得以發(fā)現(xiàn)。
三、課中拓展,推波助瀾
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遇到難點、疑點,這時補充相關的拓展資源,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難點、解決疑點。因為拓展資源呈現(xiàn)給學生的是另一個信息,另一種認識,另一種思維,學生在閱讀這些拓展材料時,不同角度的信息會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學生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古詩詞的理解也因此更準確、更深入。
(一)在平淡時拓展,提升朗讀水平
古詩詞是可歌可泣的,可吟可唱的,不同意味的詩詞要用不同的音調來詮釋根植于文字間的意境??墒窍胱寣W生一下子就入情入境地讀,很難。當學生把古詩詞讀成平淡無味的白話時,當學生讀得毫無雅致意趣時,我們就可以拓展音頻,讓學生模仿專家誦讀的語速、語調、停頓、重音、平仄等。要知道,學生是天生的模仿專家,因此,這樣的拓展對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效的。endprint
(二)在重點處拓展,引發(fā)學生重視
古詩中的字存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變義、通假字、同音字、多音字等現(xiàn)象,這就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也成為了教學中要解決的重點?!锻麖]山瀑布》中課題的“廬”與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的“爐” 字音一樣,字形相似。我們抓住這一學生容易出錯處,出示“廬”甲骨文演變。理解廬和住的的地方有關,香爐的爐和火有關。再進行同音字選詞填空的練習,并拓展《敕勒歌》里“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詩句,解決了區(qū)別同音字的重點,這樣教學后,學生的出錯率將會大大降低。又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遙看瀑布掛前川”的“川”,我們可以展開詞語的拓展(海納百川、川流不息、山川秀美等),詩句的拓展(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等等,由個別帶出系統(tǒng),進行了有效地拓展,從而讓學生明白在古詩詞中很多地方“川”就是河流的意思。
(三)在難點處拓展
古詩詞產(chǎn)生的年代久遠,要準確把握詩歌作品情感,使學生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形成開放的語文教學觀,讓作者情、學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
《清平樂·村居》中“醉里吳音相媚好” 一句較難理解,我們可以適時拓展了翁媼之間對話的內(nèi)容,學生就自然而然就理解了翁媼相媚好的含義,他們互相逗趣、說笑,老兩口恩恩愛愛、親密無間、幸福甜蜜的情景。這樣的拓展,突破了教學難點,使詞的教學變深為淺,化難為易,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發(fā)”。 其實詩人( 詞人)往往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有感而發(fā),為后人留下了千古絕唱。我們品讀一首詩或一首詞,其實是在品讀詩人( 詞人)一段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辛棄疾為什么那么向往一份溫馨和諧、自在的鄉(xiāng)村生活,對此,學生存在許多困惑。此時拓展辛棄疾的寫詞背景,補充他的生平經(jīng)歷,學生在充分了解了詞人的寫作背景之后,突破“瓶頸”就顯得易如反掌了。這樣有效的拓展,幫助在解疑的過程中推波助瀾,有助于學生準確理解詞的內(nèi)容及詞人所抒發(fā)的情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精美處拓展
有一位評論家說過:“只讀不寫,眼高手低;只寫不讀,眼低手也低?!惫旁娫~的教學中,我們也可以設計仿寫詩句、改寫古詩等寫話練習,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我在教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最后兩句詩“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后,在悠揚的音樂聲中我讓孩子們欣賞雨后西湖邊的無限風光:綠草如茵,荷花吐艷,野果飄香,彩虹絢爛,小鳥枝頭歡唱,鴨子水中戲水,海鷗天空飛翔……欣賞完畢,請孩子們把雨后的詩句進行改寫。孩子們寫作的熱情被激起,創(chuàng)作的欲望被點燃了,在幾分鐘寫話后的交流中,孩子們異常興奮,新的詩句也在孩子們的筆下誕生:卷地風來忽吹散,枝頭小鳥唱得歡;卷地風來忽吹散,池里荷花正吐艷;卷地風來忽吹散,清清湖水野鴨歡;卷地風來忽吹散,嬌嫩荷花艷過天……盡管學生寫得有點稚嫩,但拓展訓練給了學生一個發(fā)揮想象的空間,發(fā)展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不斷的摹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學生們也逐步了解到詩的寫作手法,相信久而久之,他們的創(chuàng)作激情將被點燃,那么提高寫作能力又有何難?
四、課尾拓展,錦上添花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課堂教學提倡“以生為本”,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學生帶著問題、信息走進課堂,一堂課結束,學生又帶著許多新的問題離開課堂,進行新的探究。語文教學得法于課內(nèi),延伸于課外。課尾,我們可以通過文本——“一枝紅杏”拓展開來,讓學生去感受那古文化的“滿園春色”,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欣賞能力。
(一)延伸古詩的根源
在小學階段,編者考慮小學生的特點,選取適合小學生閱讀,易于學生接受的淺顯的古詩。例如《草》 ,編者只選取了《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前四句。我們在教學《草》時,結尾處可以進行這樣的拓展:這首詩原來的題目叫《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是白居易十六歲上京趕考時所作的詩,當時有規(guī)定,只要是命題的詩,前面就要加上“賦得”兩個字。之后學習后四句,并告訴學生這首詩不僅歌頌野草頑強的生命力,也是在借野草訴說自己要奮發(fā)圖強的志向。后四句詩人借原野上的草描述了友人離別的場景與依依惜別之情。這樣的拓展既體現(xiàn)文本的深層價值,推進了學生的情感,又起到了超越文本,升華主題的作用。
(二)延伸同詩人作品
一切景語皆情語,不同的心境,看到的風景也不盡相同。詩人在不同時段的遭遇不一,心境不一,自然“風景”也不一,把他們不同時期的不同作品摘取出來進行對比學習,對于理解整首詩,理解詩人,甚至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都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在教學完一首古詩詞后,可布置學生讀該詩人的其它詩作為作業(yè),這樣做一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該詩人寫作風格的把握。
(三)延伸同題材作品
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如:同是寫雨,蘇軾筆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的雨是一場來去匆匆的驟雨,杜甫筆下《春夜喜雨》中的雨是一場悄然而至的及時雨,張志和筆下的《漁歌子》描寫的是斜風細雨,杜牧筆下的《清明》里的雨綿綿不絕,令行人“欲斷魂”…… 即使同一景物,但不同的詩人、不同的寫作背景、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所表達的方法,抒發(fā)的情懷都不盡相同。我們教學一首詩,帶出同題材的一串詩,這樣既能豐富課程內(nèi)容,突破教學內(nèi)容的單一性,又能開闊學生視野。
(四)延伸同主題的作品
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如呂巖的《牧童》、楊萬里的《舟過安仁》、袁枚的《所見》、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 、高鼎的《村居》、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胡令能的《小兒垂釣》等雖然向我們展現(xiàn)的兒童性情各不相同,但都能從古詩中感受到古時兒童童年生活的絢爛與快樂,從字里行間能觸摸到詩人對兒童的深深喜愛之情。又如李白的 《送孟浩然之廣陵 》和《贈汪倫》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適的《別董大》等同屬于送別題材的古詩,詩中送別的人物不同,送別的方式不同: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話”相送,但詩中所流露出來的情感卻相似:有著對友人的依依惜別,有著對友人的美好祝愿。他們都是以真情相送。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改變傳統(tǒng)“逐首教學”“逐環(huán)教學”的模式,將同一主題的多首詩進行有效組合,注重其內(nèi)在聯(lián)系,相輔相成,就能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可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讓詩詞這樣雋永深邃的古典文化深入孩子心里,是一項很艱巨的工程。我們研究切合古詩詞教學內(nèi)容進行有效的教學拓展,努力使拓展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部分,力爭拓展延伸與課堂教學渾然天成,讓學生在“拓展”中感受古詩詞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呂志剛.略談新課程理念下的詩歌教學 . 學語文[J],2006,(6).
[2]王樹華等.古詩教學,應該有什么樣的姿態(tài) . 語文教學通訊[J],2012,(2)
[3]袁愛國.詩意的消解與建構——新課程背景下詩歌教學的問題與對策.語文建設[J],2006,(11).
[4]邱曉燕.逐層深入 把握意境——試論新課程理念下詩歌教學的層次 .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J],2005,(S1).
[5]沉桂賢.古詩文教學的讀寫結合策略 . 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J],2010,(10)
(作者單位: 福州市麥頂小學,福建 福州 35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