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兆云,王定波,華軍
(安康市漢陰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陜西 安康 725100)
臨床研究
D-二聚體檢測對自發(fā)性腦出血患者早期血腫變化的臨床觀察
曾兆云,王定波,華軍*
(安康市漢陰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陜西 安康 725100)
目的綜合分析D-二聚體檢測對自發(fā)性腦出血患者早期血腫變化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3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自發(fā)性腦出血患者作為實驗組(根據出血量的多少分為少量腦出血組和多量腦出血組),再選取同一階段我院健康體檢人群100例作為對照組。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兩組研究對象的D-二聚體水平。結果入院時,實驗組和對照組等研究對象的D-二聚體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院1 d、2 d和3 d時,實驗組中的少量腦出血組D-二聚體水平顯著低于多量腦出血組D-二聚體水平(P<0.05),少量腦出血組D-二聚體水平在入院1 d時達到最高峰,多量腦出血組D-二聚體水平在入院2 d時達到最高峰,實驗組患者在不同時間點的D-二聚體水平與腦出血量呈正相關(r=0.868,P<0.05)。結論在自發(fā)性腦出血患者治療中,D-二聚體水平檢測可以作為評價病情的標準。
D-二聚體檢測;自發(fā)性腦出血患者;早期血腫變化;臨床效果
腦出血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高凝性疾病,具有死亡率高特點[1]。倘若患者的血壓突然升高,勢必會導致血管破裂情況出現(xiàn),最終使得血腫和周圍組織釋放出活性物質,導致腦血流量發(fā)生改變。
D-二聚體是一種特異性降解物,一般由纖維蛋白單體經過活化因子XIII交聯(lián)[2]。D-二聚體水平的升高提示出患者體內的纖維蛋白降解過程也頗為頻繁,在正常機體生理狀態(tài)之下,血液中的抗凝血統(tǒng)保持著動態(tài)平衡,一旦患者顱內出血,勢必會壓迫刀片周圍腦組織,使得腦組織受損,形成血栓。局部血液凝血活性增強會激活體內的纖溶系統(tǒng),因此腦出血患者同時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問題[3]。
本文將綜合分析析D-二聚體檢測對自發(fā)性腦出血患者早期血腫變化的臨床效果,為治療自發(fā)性腦出血患者提供科學的數據參考?,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0例自發(fā)性腦出血患者作為實驗組(小于30 mL分為少量腦出血組、大于30 mL分為多量腦出血組),再選取同一階段我院健康體檢人群100例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實驗組患者均符合我國關于急性腦出血疾病的診斷標準;(2)兩組研究對象均在知情下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其他部位血栓形成者;(2)中途退出本研究者。實驗組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平均年齡為(64.15±7.77)歲,平均體質量為(60.35±15.55)kg。對照組男性65例、女性35例;平均年齡為(64.18±7.75)歲,平均體質量為(60.38±15.53)kg。兩組研究對象在一般資料比例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在入院時、入院后1 d、2 d和3 d采集2 mL-3 mL靜脈血,經過離心后分離血漿,檢測D-二聚體水平,在血液樣品中分別加入2 mL枸緣酸鈉抗凝(1:9),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為日本希森美康CS5100血凝儀免疫比濁法 )。血腫體積 (cm3)=CT掃描陽性層數×長×寬/2,血腫擴大(根據Brott標準,血腫擴大33%就可以判定)。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研究對象的D-二聚體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Mean±SD)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的D-二聚體水平比較 入院時,實驗組和對照組等研究對象的D-二聚體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院1 d、2 d和3 d時,實驗組中的少量腦出血組D-二聚體水平顯著低于多量腦出血組D-二聚體水平(P<0.05),少量腦出血組D-二聚體水平在入院1 d時達到最高峰,多量腦出血組D-二聚體水平在入院2 d時達到最高峰,見表1。
2.2 自發(fā)性腦出血患者在不同時間點的D-二聚體水平比較實驗組患者在不同時間點的D-二聚體水平與腦出血量呈正相關(r=0.868,P<0.05)。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D-二聚體水平比較(Mean±SD, mg/L)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35%左右的自發(fā)性腦出血患者呈現(xiàn)血腫體積明顯增大跡象。一般情況下,自發(fā)性腦出血血腫擴大相比起未擴大者病死率顯著上升[4]?;诖?,早期發(fā)現(xiàn)自發(fā)性腦出血患者的血腫變化具有極大的作用。根據研究資料顯示,部分導致血腫體積擴大的影響因素已經被證實:其一,早期臨床表現(xiàn);其二,是否使用過抗生素藥物;其三,腦出血血腫體積等。腦出血通常是因為高血壓小動脈硬化血管破裂所致,血管破裂之后,組織因子通過激發(fā)外源性凝血途徑,最終達到止血效果。腦出血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且血腫能夠對周圍腦組織產生破壞作用,從而影響到患者的預后效果[5]。炎癥反應和細胞凋亡是繼發(fā)性腦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D-二聚體是機體內激發(fā)纖溶亢進的主要標志物。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一旦被激活后,D-二聚體作為降解產物中的最小片段,在機體內通過腎臟加以排泄處理。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入院時,實驗組和對照組等研究對象的D-二聚體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院1 d、2 d和3 d,實驗組中的少量腦出血組D-二聚體水平顯著低于多量腦出血組D-二聚體水平(P<0.05)。D-二聚體水平與機體炎癥和血液凝固等煤氣相關,D-二聚體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腦組織中富含大量的凝血活酶,進入到血循環(huán)之中,通過激活 VII因子而使得凝血酶被激活,繼而導致纖溶系統(tǒng)發(fā)生異常;其二,機體腦部血管受損后,血小板通過糖蛋白受體將粘附內皮下膠原微纖維激活凝血酶,此時D-二聚體水平顯著上升;其三,患者腦血管內皮細胞因為長期受到高血壓的影響,所以使得腦組織受損,當內皮細胞受損之后 ,纖維蛋白網形成的凝血系統(tǒng)會發(fā)生凝固作用,繼而使得D-二聚體水平顯著上升。健康人群的外周血組織中,D-二聚體水平比較低,一旦升高則提示機體纖溶系統(tǒng)被激活,繼而反映出機體內凝血酶顯著生成做多,不斷增強纖溶活性。
綜上所述,在自發(fā)性腦出血患者治療中,D-二聚體水平檢測可以作為評價病情的標準。
[1]牛牧, 柯開富. D-二聚體水平對自發(fā)性腦出血早期血腫擴大的影響[J]. 江蘇醫(yī)藥, 2015, 41(4): 399-401.
[2]丁濤, 黃亮. 凝血纖溶功能變化對急性自發(fā)性腦出血出血量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預后的影響[J]. 中國急救醫(yī)學, 2009,29(11): 982-985.
[3]吳麗娟. D-二聚體水平對自發(fā)性腦出血早期血腫擴大的影響[J]. 中外醫(yī)療, 2017, 36(21): 27-28, 35.
[4]張景偉. 血漿大內皮素1與D-二聚體聯(lián)合檢測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再出血的預測價值[J].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4, 14(33):3926-3928, 3929.
[5]馬承泰, 蔣艷霞, 蘇燕, 等. 醒腦靜合生脈注射液對腦出血急性期患者D-二聚體及內皮素的影響[J]. 中國臨床康復, 2005,9(5): 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