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蓉
(福建省泰寧縣實驗小學,福建三明 354400)
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取舍和整合小學英語教材資源,這是許多教師都想嘗試和探索的話題。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存在著盲目搬用教材、依賴教學參考書進行教學的情況,并未充分考慮所在學校的地域差異、教學實際需要及學生的生理、心理和認知水平等因素。隨著新課程的變革和學生需求的不斷增加,我們教師應該依據客觀條件和教學實際的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對小學英語教材材料和資源進行有效、合理的取舍和整合。
《英語課程標準》對教材的使用有明確規(guī)定: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和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進行適當的取舍和調整。這就要求教師在精心整合教材資源時要針對學生現(xiàn)有的生理、心理和認知水平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整合,讓所調整的教材資源要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因此,在使用教材的過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實際需求,對教材進行整合。如將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補充、刪減,或是對教學順序和教學方法進行調整,使教學富有個性化,適合小學學生的教學實際需要,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Unit 5 Months of the year,教師要教學生一年12個月份的單詞。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氣氛活躍,而且學得很開心,并能夠熟練說出12個月份的名稱。但我把第三部分的教學內容留下來不教,有部分學生就很困惑,老師為何不繼續(xù)教下去呢?我的思路是:因為學生沒有學過序數詞,Unit 5 的前兩部分主要復習月份的名稱,第三部分則是日期的詢問和表達,因為日期的表達涉及序數詞的運用,而在上一單元里學生才第一次接觸到first —twelfth 這十二個序數詞。如果今天按部就班地進行第三部分內容的教學,學生在學習October 19和 February 22 這兩個日期時就很可能會讀成October nineteen 和 February twenty-two,以后糾正起來也不容易。把這部分教學內容留到下一課,等學生學好序數詞后再學習日期的表達法,那學生就很容易掌握序數詞。
經過這樣的調整,學生可以更有效地學習有關的內容。這說明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既要用心去“備”教材,也要用心去“備”學生。因此,教師應在充分研究、理解、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和教學實際的需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對教材的選擇和運用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選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會按照某個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所謂教學計劃,就是指在教學實施之前,教師事先制訂的、針對某一堂課的課程計劃。教師在教授某一課內容時,事先決定先講什么、后講什么,具體開展哪些活動、讓學生做哪些練習等等,教師如果把教學計劃寫下來,就成為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教案。制訂教學計劃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學計劃制訂的好壞,以及具體實施的情況,將對教學的效果產生極大的影響。
通常情況下,教師會遵循教學計劃來實施教學,但是教學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各種預想不到的問題,尤其是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基于小學生積極、好動、思維跳躍快等特點,經常會“狀況百出”。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教師該如何處理它呢?為了抓住教學契機,就要適當地改變教學計劃,修改既定的教學內容,這樣做是為了課堂的需要和學生的需要,也會讓課堂的學生有創(chuàng)新的理念和方法。例如,教師在教學字母Qq、Rr、Ss、Tt和含有這些字母的單詞:queen、rabbit、star、teacher時,原來的教學計劃是:熱身環(huán)節(jié)的復習——內容包括唱字母歌、聽寫所學過的字母,然后進行本課的字母教學和單詞教學。教師突然想讓學生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觀念,于是在課堂上臨時改變了原來的教學計劃,能否讓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一下字母的形狀如何記憶?當教師布置好任務后,此時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非?;钴S,同學們七嘴八舌,互相討論,張開了他們記憶想象的翅膀。之后,教師讓他們說出記憶字母的各種方法,有的學生說大寫Q像蝌蚪,有的說像氣球……而小寫q,有的說像數字9,有的說像飄揚的紅旗……接下來更精彩,有的學生竟然用順口溜“剪刀尖沖下,qp永不忘”來記憶字母形狀。順著這個思路,教師總結對比了P和R、T和L、t和l,課堂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雖然本節(jié)課未上完預設的內容,但這節(jié)課教學計劃的臨時改變讓我明白:將創(chuàng)新發(fā)現(xiàn)當成一個教學契機,將其變成了課堂資源,靈活處理教材,給學生一個空間,調動了他們的興趣,讓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在學習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使教學取得了更大的效果。
為了增強小學英語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我們教師應在課堂上不斷更新教與學的方式,在方式的選擇上應注意趣味化、生活情景化,材料的設計應注重思維與語言并存,為此就要求教師去創(chuàng)設生動的、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的情境,變靜止的文字為活潑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在說、玩、唱、演、練中體會、理解和運用語言。例如,閩教版小學英語第五冊的 Unit 6 Asking the way Part B主要學習問路How can I get to……. Go straight. Then turn left/right. 如果教師只要求學生讀或背誦課文,那么學生就會對教材體驗不夠真實,就會對問路句型的意境和感受把握得不夠準確,因而對句型不能活學活用。教師如果創(chuàng)新把教室設計成一個城市平面圖,在不同的位置命名為不同的地點,如park, school,zoo等,接著讓學生用上所學的句型進行表演,在真實生動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問路的口語實踐,并且在問路的過程中切實地感受到助人為樂的樂趣,那么對所要學的知識內容就容易掌握和理解。這樣,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活用,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生就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之中學習語言知識,學習效果也將讓我們意想不到。
教師在處理教材中的資源應該靈活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需要進行有效的取舍和整合,既不能脫離了課本教材的“母本”,又不能唯教材論。教師應該在課本教材實施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主動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效地整合教材資源,讓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愉快、和諧地學習和接受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1]朱濱燕.如何對數學教材的取舍和整合[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4(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