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婚戀觀是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戀愛和婚姻中的體現(xiàn),是他們對戀愛、婚姻和性取向的一些基本看法。大學生科學的婚戀心理的形成直接關系著他們今后的生活和未來事業(yè)的發(fā)展,而現(xiàn)今大眾傳媒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公眾人物婚戀行為的反面影響等因素,使大學生的婚戀心理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對大學生的婚戀觀形成了諸多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婚戀心理;影響因素;對策
一、當代大學生的婚戀觀
大學生婚戀觀就是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戀愛和婚姻中的體現(xiàn),是他們對戀愛、婚姻和性取向的一些基本看法,具體反映在擇偶行為、戀愛動機、婚姻生活等方面,婚戀觀甚至會對大學生未來的生活和發(fā)展起著決定性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大學生的三觀也正發(fā)生著潛移默化地改變,婚戀心理的變化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v觀當代大學生的婚戀觀,大致可分為三個類型:
(一)錢權外表至上,強調個人滿足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強調物質的重要性,顯然,這種物欲橫流的社會對正在建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大學生產生了極大影響。這使得他們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不自覺地會將人按金錢或是社會地位分為三六九等。這種心理表現(xiàn)在婚戀方面就是,這一類型的大學生在與異性交往過程中,首先會按照自己內定的審美標準去衡量他人,如果長相是自己滿意的類型,那么就會在潛意識里將對方劃入一個可繼續(xù)交往的范圍,如果長相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那么就會將與這個人的關系僅僅定義在普通朋友的范圍;其次,在與異性接觸過程中,他們不自覺中就會更關注對方的收入、工作、房車情況等,特別在意對方是否有優(yōu)越的地位或者是不錯的收入,以此來尋求在物質世界的安全感或是一種心理滿足;再次,在交往中他們往往更在意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當成一個“寶寶”,期許對方能在各方面照顧自己的情緒、想法,滿足自己的要求,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二)以雙方感情為基礎,在愛情與現(xiàn)實之間找平衡點
雖然說一部分人的婚戀心理很容易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但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以感情為基礎的,他們相信美好愛情的存在,并不斷追求著。當感情與現(xiàn)實發(fā)生碰撞的時候,他們會積極的在二者之間選一個平衡點,化解這種矛盾,而不會置愛情于不顧。他們將感情與現(xiàn)實看的同等重要,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愛情與面包兼得”。
(三)婚戀心理較為悲觀,對自身或異性缺乏自信
一方面,隨著大眾傳媒的發(fā)展,很多關于婚戀的負面消息都會瞬間傳播出來,這使得一部分學生在這種層出不窮的負面作用下開始變得對愛情失去信任。另一方面,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這種快節(jié)奏,很多婚戀也走上了“快節(jié)奏”的道路,來得太快也走得太快,就像龍卷風,這使得有一部分學生可能就會深受其害,在很短的時間內經歷從熱戀到分手,這也必將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一些陰影,日積月累,就會有些身心疲憊,出現(xiàn)悲觀心理。這類學生具體的表現(xiàn)有兩個方面:(1)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另一半,期許朋友、同學或家人等能給自己介紹一個對象。(2)對異性失去信心,發(fā)現(xiàn)同性之間更能體會到彼此的內心,更了解對方,進而他們會在同性身上去尋找愛的感覺,這也就造成了同性戀。
二、大學生婚戀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大眾媒體影響下的從眾心理
伴隨著網絡、手機、電腦的廣泛應用,大學生成為了最活躍的一個受眾群體。雖然通過這些媒介,他們學到了新知識、開闊了眼界,但大眾傳媒時常傳播的消極現(xiàn)象及觀念正漸漸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不少媒體為了吸引眼球,標新立異,提高節(jié)目的收視率,盲目追求商業(yè)效益,不考慮其肩負的社會責任,公然地沖擊社會倫理道德底線,大肆傳播“錢權外表至上、強調個人滿足”等等。因此,作為大眾媒體忠實受眾之一的大學生,他們的婚戀觀也會在多元化婚戀交友、影視節(jié)目的宣傳中發(fā)生消極的逆轉。[1]現(xiàn)如今,愛情至上的地位悄悄地被撼動,被他人影響,被同化的從眾心理,使一部分學生要么期待遇到“一見鐘情”“一夜成名”,要么開始“懷疑愛情”甚至得出“出生和相貌決定愛情”的結論。
(二)酸葡萄或攀比心理作祟
大學生的婚戀觀使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方面,甚至可以說是他們三觀的一個縮影。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大眾媒體的傳播,戀愛與婚姻似乎被鍍上了一層“物質”外衣,與物質利益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當朋友圈與空間都被他人的秀恩愛占據(jù)后,大學生們的心理就發(fā)生了潛移默化地改變。一方面,他們會不自覺的將這些秀恩愛人的戀愛標準或尋找異性的標準加入到自己的要求中,在他人標準的基礎上,考慮自己的婚戀。這就使一部分學生產生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別人能擁有的自己也能擁有的攀比心理。另一方面,還有一部分人容易產生酸葡萄心理,這些學生會認為那些公然秀恩愛的人過于高調,自己也會根據(jù)別人的這種行為產生一種不看好的想法,就比如可能會認為他們也只會是一時秀恩愛,早晚會分手等,他們這種表現(xiàn)就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三)由于公眾人物婚戀行為的失范產生的悲觀心理
隨著大眾媒體的娛樂化,部分大學生對公眾人物的關注度迅速上升,而部分公眾人物在這過程中沒有肩負起社會責任擔當,一味追求金錢權色,放松了對真善美的堅持,這就促使了部分公眾人物高頻率發(fā)生的婚戀失范行為迅速傳播,對大學生婚戀心理的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消極影響。當昔日他們所崇拜的偶像變成了今天的婚戀失范者,這不僅挑戰(zhàn)著社會婚戀的倫理和道德,同時也是對大學生的信任與欣賞、價值觀和道德的一個拷問。近年來,隨著我國反腐力度的加大,一些黨政領導干部的婚戀失范現(xiàn)象也屢遭曝光,這對于社會來講,無疑是一個被熱議的丑聞。由于公眾人物的這些失范行為更容易被放大,所以他們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更甚其正面影響。在公眾人物婚戀失范的消極影響之下,大學生往往會模糊了自己的理想和立場,在真與假、美與丑的拉鋸中,產生了激烈的沖突,不知不覺就會對一些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他們前所未有的悲觀。在這影響之下,他們對愛情和異性更容易產生出消極的心理。endprint
(四)填補心理
家庭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他們形成婚戀觀最早最基礎的地帶。然而,家庭在大學生婚戀觀教育方面也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xiàn)是:一是部分家庭的婚戀觀本身受到了沖擊,家長出現(xiàn)了、婚外情等現(xiàn)象;二是部分家庭表面上看起來很穩(wěn)定,實際上并不和諧,夫妻不再恩愛;三是部分家長也用“勢利眼”看待兒女的婚姻,熱衷于插手兒女的婚戀,一味地用錯誤的婚戀觀限制或引導兒女。歸納起來說就是大部分的家庭對大學生婚戀觀的教育不夠及時或是沒有成功的婚戀示范。這些使得大學生們在尋找另一半的時候會更慎重,對自己的戀愛和婚姻都報以嚴格的要求和標準,以此填補之前家庭教育在這方面的缺失。
三、對大學生婚戀心理的引導
加強大學生的婚戀心理引導,增強學生判斷是非、鑒別美丑的能力,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作。對于大學生婚戀觀的教育引導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推進:
(一)引導的主要內容
大學生的婚戀觀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方面,甚至可以說是他們“三觀”的縮影。因此,積極地教育和引導他們的婚戀觀,無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婚戀美德,科學地借鑒、合理地吸收西方道德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此來完善我國現(xiàn)有的婚戀教育內容。[2]
(二)引導的輿論環(huán)境
輿論環(huán)境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志,同時,環(huán)境也是一個教育人的有效途徑和手段。首先,必須對現(xiàn)今的大眾傳媒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jiān)督,強化其社會責任感。其次,對公眾人物的言行進行必要的引導,增強他們的自律意識,強化公眾人物在社會上的責任擔當和正面示范作用。再次,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可以通過宣傳欄、教室墻壁、學報等方式傳播一些關于婚戀的名人佳話,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和踐行真、善、美,感悟愛的真正內涵,不斷提高鑒別能力,正確對待社會中出現(xiàn)的婚戀問題,形成健康的婚戀心理。
(三)引導的方法途徑
首先,從政府和社會層面來說,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婚戀教育,并從制度和資金方面予以指導和支持,利用大眾媒體弘揚科學婚戀觀。其次,從高校的層面來說,要把婚戀觀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進行落實,為學生開設專門的教育課程,在制度和形式方面都予以高度重視;加強婚戀方面的心理咨詢工作等。最后,從家庭的層面來說,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婚戀心理,并給他們進行及時、正面的引導。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指出:“愛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沉湎于其中的感情,而不管他(她)達到的成熟度怎么樣:如果不積極地發(fā)展自己的整個人格,培養(yǎng)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意志,那么對愛情的追求將是徒勞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力去愛周圍的人,沒有人道精神、勇氣、忠誠和自我約束能力,那么他就不可能獲得愛情?!盵3]總而言之,大學生作為一個即將進入社會的群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仍處在一個不斷被強化的階段。加強大學生婚戀心理的教育與引導,目的就是為了能夠使他們的三觀更加完整,使他們在婚戀方面能夠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促使他們在未來能夠實現(xiàn)事業(yè)家庭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王偉.多元化婚戀交友類節(jié)目對大學生擇偶標準影響足跡探究[J].商業(yè)文化,2011(04).
[2]朱林.我國大學生婚戀觀教育研究[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
[3]左紅梅.當代大學生婚戀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11).
作者簡介:劉芳(1993.12.14-),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人,湖北省武漢市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