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
摘 要:陶行知先生說:“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弊鳛樾W英語教師,要認真研讀小學英語教材教法,探索高效教學途徑,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習現(xiàn)代教育技術,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效率。在業(yè)余時間,還要積極拓寬學習渠道,提升自身修養(yǎng),并堅持向學生學習,做一名終身學習型的小學英語教師。
關鍵詞:終身教育;學習;課程改革
陶行知先生最早將“終身學習”一詞口頭上解釋為“整個壽命的教育”,先生對終身學習的英語定義為“Education for the whole life”,即:To cultivate an appetite for learning,learn to live,live to learn,learn as long learn as we live. Once the habit of learning is established,a life long progress of the individual is insured. 翻譯成漢語意思是“培養(yǎng)求知欲望。學習為學習?;畹嚼希瑢W到老。只要養(yǎng)成學習習慣,個人就能終生不斷進步?!苯涍^30多年來的教育實踐,先生將終身教育概括為這幾句話。
現(xiàn)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高科技突飛猛進,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意識,經常性地“充電”,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才能跟上時代發(fā)展,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的人才。
一、研讀小學英語教材教法,探索高效教學途徑
課堂教學效率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首先,我們要根據(jù)教學內容,選擇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適應小學英語教學原則的教學方法。我利用平時教學閑暇時間認真研讀小學英語教學法,學習全身動作反應法、情景教學法、交際法、五步教學法、任務型教學途徑等小學英語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深入理解各種教學方法的理論依據(jù),了解每一種教學法的操作模式,明確操作原則。在平時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優(yōu)化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技能的訓練過程中實現(xiàn)理論到實踐的轉化。在教學江蘇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5 Seasons時,我讓學生制作自己喜愛的季節(jié)簡報,并用英語發(fā)表簡短的演講,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體驗語言的意義,在語境中訓練他們的記憶力和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二、學習現(xiàn)代教育技術,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科學技術發(fā)展突飛猛進的今天,現(xiàn)代化教育媒體的使用,給小學英語課堂帶來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各種各樣教育技術裝備,各類教學軟件的使用,豐富了我們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情景更加形象化、趣味化、真實化,激發(fā)了兒童學習英語興趣,充分利用學生的形象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小學生活潑好動,我們可以運用現(xiàn)代化媒體設計生動形象的畫面,播放繪聲繪色的卡通表演,創(chuàng)設逼真的語言交際情境,設計游戲化的教學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游戲中自然地、積極地學習與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在游戲活動中喜學愛學,形成語言能力。
如江蘇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話題是Protect the Earth,課文介紹了保護地球的相關知識,教材內容以環(huán)保為主題,分為四個小標題:Save water,Save energy,Save trees 和 Dont use too much plastic,沒有故事情節(jié),只是講述如何保護地球。我下載了保護地球的宣傳片,給學生觀看缺水,污染和濫伐樹木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保護地球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再播放課文動畫視頻,因勢利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實現(xiàn)化靜為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拓寬學習渠道,提升自身素養(yǎng)
新課程改革與實踐對教師的教學質量觀、學生觀、學習觀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作為一線教師時刻感覺到強烈的危機感,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終身學習”“學習型社會”等概念深入人心,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僅僅依靠職前教育儲備的知識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教育發(fā)展,不能勝任“教師”這一職業(yè),不足以肩負“人梯”這一重任,我們一定要堅持在工作過程中參與繼續(xù)教育,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堅持多渠道參與學習,探索教學途徑,提升教學效率。
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實驗與推廣,信息時代的快速發(fā)展,教師終身學習對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改進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推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諸方面,顯示出極強的緊迫性。我們小學英語教師應該堅持繼續(xù)學習,做終身學習型的小學英語教師。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253-255.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