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昌峻
(江西省贛州市第三中學,江西贛州 341000)
任何時代都需要一種主導思想,但不可否認,在很多時候,這種主導思想的存在又顯得有些“無用”。然而,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難發(fā)現,主導思想并非真的無用,社會中的一些事物都與之息息相關,甚至社會中一切人的行為都是以這種主導思想作為標桿和參照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毋庸置疑,這二十四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和政府基于我國的當前形勢和我國的發(fā)展需要而提出的,將其作為我國未來一個時期的總體主導思想是恰如其分的,在中學階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說來,在中學階段進行思想教育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活動;另一種是依托某一具體學科,將思想理念滲透到學科的具體教學之中。根據以往經驗,通過開展主題活動的形式進行思想教育收效有限,比如社會反映強烈的“集中敬老”的問題,活動并沒有使尊老敬老蔚然成風,反而給老人“找了麻煩”。因為,對中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更宜采取第二種形式,即依托某一具體學科,將此價值觀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筆者認為,針對高中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依托歷史學科最為適宜。本文即以此為研究對象,首先論述在高中階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性及依托歷史學科進行此項教育的可行性,最后探析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策略。
關于在高中階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性,其實無須筆者置喙。這里也不必講什么立德為公的大道理,單從學生個人發(fā)展角度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也是很有必要的。對于高中生而言,其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毫無疑問就是高考。眾所周知,高考是競爭,尤其是在我國教育資源特別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充分的情況下,高考的競爭是非常殘酷的。也就是說,并非所有學生都能進入高校,尤其是那些所謂重點或名牌的高校,在高中畢業(yè)之后,部分學生會進入一些知名度偏低的高校,更有部分學生將直接面臨步入社會或就業(yè)的問題。這種情況下,一些在高中時期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難免會產生種種不切合實際或者較為偏執(zhí)的想法,此時如果沒有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導向,這些偏執(zhí)的想法就有可能演變?yōu)閷嶋H的問題行為,對個人、家庭甚至社會造成危害。即便是對于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而言,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也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人或早或晚總會進入社會,參加某種工作。而這個時代的主題之一就是合作,也就是說人所從事的工作難度越高,其對合作的需求也就越高,在合作的過程中,如果社會失掉了公正和法治,人與人之間失掉了誠信和友善,不論對于任何人,都是一種無法估量的災難。
前文已述,對高中生進行思想教育主要有兩種形式,相比之下,依托具體科目進行滲透式教育更為有效。筆者提出,在高中階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依托歷史課進行,這主要是由歷史的教學內容和學科特點決定的。應該說,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依托于歷史課比其他科目更具天然優(yōu)勢。
眾所周知,在高中階段,歷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中國近現代史,即從鴉片戰(zhàn)爭至今的歷史。從鴉片戰(zhàn)爭到新中國成立,既是我國的屈辱史,也是我國的革命史,通過這段史實的教學,向學生傳達封建制度的腐朽,幫助學生樹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愛國的價值觀念可謂水到渠成。新中國成立后,幾乎在每個歷史階段,總有一些主導思想或綱領性文件的提出,其中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通過這段史實的教學既可以使學生感受到黨和政府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索的不易,也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適合我國當前形勢和未來一個時期內發(fā)展需要的。
教學策略,其實是見仁見智的,每位教師都有個人的認知和經驗,對策略的擇取和運用是多種多樣的。筆者認為高中階段,在歷史學科中滲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基本策略應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營造平等合作的教學與學習環(huán)境。對于學生而言,教師向其傳遞的絕不僅有知識,應該說,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學生的認知甚至思想產生影響。所以,要在教學中滲入公正、平等、誠信、友善等價值觀念,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為學生營造出平等合作的教學及學習環(huán)境,尤其是對于那些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更是如此,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二,通過價值思辨的方式引導學生價值觀念的逐步形成。眾所周知,對同一事件的判斷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標準不同,對事物價值判斷的結果也不相同。比如太平天國運動,究竟是反帝反封的革命運動,還是所謂“粵寇之亂”呢?從運動本身來說,革命是有的,過程中燒殺搶掠也是有的,甚至從領袖洪秀全的個人行為來看,太平天國幾乎符合當代對于邪教組織的一切描述。在時下的歷史教學中,各種新興的歷史觀念紛至沓來,所持的歷史觀不同,對同一歷史事件的價值判斷也就不同。尤其是互聯網普及以來,填鴨式地向學生灌輸某一種歷史觀念已成明日黃花,教師應該教會學生以思辨的眼光去看待歷史和現實事件。對同一事件,以一種視角做出價值判斷后不妨換一種視角,讓學生通過比較真正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yōu)越性,從而逐步接受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
第三,通過學生的實際生活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任何教育教學都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高中歷史課程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實踐活動,把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社會體驗深刻領會教材的內容,加深對社會的認識,使歷史知識和具體的應用相聯系,從中領悟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存在意義,并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社會主義價值觀是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建設的核心思想,青少年是祖國發(fā)展的核心動力,因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高中歷史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中學生的重要意義,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充分地發(fā)揮核心價值觀對學生的巨大作用,為祖國的建設和社會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劉濟良.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2]馮一下,張麗娟.價值判斷:歷史課程價值觀教育的起點與基礎[J].歷史教學問題,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