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萍
(新疆大學,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 烏魯木齊 830046)
漢維語差比句偏誤分析研究
黃麗萍
(新疆大學,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 烏魯木齊 830046)
本文以漢維語差比句為研究對象,運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偏誤分析理論對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的習得過程進行分析,以期在促進和改善雙語教學差比句的學習和教學上發(fā)揮積極作用。
漢、維語差比句;偏誤分析
差比句是雙語教學中一個重要的語法點。本文以漢、維語差比句的比較分析為內(nèi)容,偏誤分析為重點進行比較,以便于差比句的正確辨認和掌握。
差比句表示比較事物的差異,本文所論述的差比句主要從比較前項、比較后項和結論項三個方面來分析。在對語料的整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以下方面容易發(fā)生偏誤。
主要是比較部分的缺少或者不明確。比如:
(2)動詞的數(shù)量比英語用法嚴格。
(1)中,“它”比別的東西多,它是什么沒有表述清楚;(2)中“動詞的數(shù)量”和“英語用法”哪個是比較的部分沒有表述明確。
偏誤多為缺少或雜糅,在教學中應加強引導、提示即可避免。
一般表現(xiàn)為“的”的誤用,即該用的不用,不該用的卻用了。例如:
(3)他的詞典比我早買了半年。
(4)在上海坐車去別的地方比新疆的容易。
(3)中,“他的詞典”和“我”相比,后面比較點的省略引起了錯誤,應該是和“我的(詞典)”相比,該用“的”而未用。(4)中,后面比較點的省略引發(fā)了偏誤,完整表達的意思是“新疆坐車去別的地方”,在這里不應該用“的”,用了“的”就會讓語句產(chǎn)生另外的意思。
從(3)可以看出,由于學習者對結構助詞“的”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差比句中后一個比較點省略時常常容易產(chǎn)生偏誤。在不斷提高學習能力的情況下,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加“的”在語句中不同的含義,一點一滴地把其語義關系學懂,同時也趁此機會,掌握一點,總結一點,持續(xù)對比、總結,讓學習者知道什么時候用“的”,什么時候不用“的”。
在這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錯誤的表現(xiàn)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大家經(jīng)常犯錯的誤用,第二種是相互雜糅在一起。具體參照以下例句:
(5)在美國騎自行車的人不太多但是中國比美國那么多。
(5)這個雜糅的語句是“比”和“(有/沒有)……那么”的句式。在例句(6)中誤用了否定形式,“A不比BC”語句表達的意思跟“B比AC”語句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其意義在于否定或者要糾正對方要表達的意思,肯定前者表現(xiàn)出來的直接含義。
差比句的結論項即比較的結果。
1.程度副詞出現(xiàn)偏誤
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結論語句里面的程度副詞大致有很、特別、
相當、太、有點兒等等,具體如以下兩個例句:
(7)這兒的物價比新疆的相當便宜。
(8)這里的氣候比北京比較熱。
在這2個例句中,我們要學習的是學習者已有的漢語知識的干擾,具體就是在語句中的形容詞前加程度副詞,其含義是表達比較深程度的意思;同時在實際教材中和實際教學中,也要一一羅列出來,表達清晰。
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要格外重視其含義,強化每個字的重要性,對學習者持續(xù)強調(diào),讓他們能夠記在自己的腦海里,并在實際運用中有意識地進行規(guī)避,免于干擾和影響。
2.模糊數(shù)量補語出現(xiàn)的偏誤
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在形容詞后面加模糊數(shù)量補語時也常常出現(xiàn)誤用。其中“得多”用作“的多、得很、很多”,或者有時候直接漏掉補語標志“得”的時間很多,所以這里要多重視,見如下例句:
(13)阿里木比姐姐睡多了十分鐘。
(14)弟弟比哥哥吃多一碗飯。
(15)這次考試沒有上次難一點兒。
在這幾個案例中,“的”使用錯誤是“地”“得”“的”的助詞用錯了?!昂堋边@一副詞都是表達深層次的意思,而在實際使用中被過度加深含義了,“得”在語句中缺失時是廣大學習者誤將動詞后的補語和補語后要表達概述的“得多”混在一起的原因,如不分清楚,意義就不一樣。(9)(10)句子中的動詞短語一般是動賓結構,句中如果用“了”和數(shù)量短語必須放在動詞短語前,并且當句中使用“了”時,要求必須用到數(shù)量短語,界定說明具體數(shù)量詞,假若沒有使用,那么在語句里面可帶可不帶的時候就要改變句型:他比姐姐晚了十分鐘起床,爸爸比媽媽早了半個小時下班。當然,句中的動詞短語也可以移到比較項中,如:他起床比姐姐晚十分鐘,爸爸下班比媽媽早半個小時。同時,需要進一步引起重視的是假如某個動詞中學習者用了“了”和數(shù)量短語,這個時候就不需要把這兩者放在某動詞前面,這是不對的,準確的做法是放在動詞后面,“了”和數(shù)量短語一起使用時也參照這種用法。比如:他比姐姐晚起床了五分鐘,他比姐姐晚起床五分鐘。(11)句中表示同一個人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段的比較,含有變化的含義,“得多”不能用于這類句子中,應把“得多”改為“多了”。(12)中想要表達的是跟以前相比出現(xiàn)了什么變化,所以形容詞后面不可缺少,在此句末尾加上“了”字就正確了。(13)(14)中“睡多了十分鐘”“吃多一碗飯”本就不正確。句中的“多”應放動詞前做狀語,數(shù)量短語緊跟動詞不能分開。(15)中把補語或數(shù)量短語放在了后面,因為“沒有”表示的就是比較項A在某方面不及B,“沒有”句中的形容詞謂語后不能再加“得多”“一些”“多了”“一點兒”和數(shù)量短語,因此句中的一點兒是錯誤的,去掉就正確了。
3.結論項形容詞用錯
在搭配或使用上容易出現(xiàn)偏誤。比如:
(16)今天的天氣比昨天更熱。
如(16)中的比較點是“天氣”,結果項是“更熱”,“天氣”有好有不好,不能用冷或熱修飾,我們可以說:“今天的天氣比昨天更好(糟糕)”。無論何種情況,都要結果項和比較點搭配得當。
差比句形式復雜多樣,學生學起來困難,雙語教師教起來也不容易。學習的難點不在差比句的格式上,而是表現(xiàn)在比較點、比較項、比較方式以及結論項上。因此,在學習時應該注意:區(qū)別每種句式的異同;明確各句式出現(xiàn)的語義要求和語用環(huán)境;要特別強調(diào)程度副詞的用法,加強補語學習。此外,還要實踐交流,在教學中營造積極的交流環(huán)境,鼓勵學生多練多說,培養(yǎng)漢語的語感。
通過偏誤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漢語差比句時,認識并記住差比句的格式不是難點,而在其他方面。學生在掌握漢語差比句格式上不會花費很大功夫,但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偏誤學習過程,才能最終掌握漢語的差比句句式。
注釋:
①劉丹青,2002a,《給予中介語語料庫的漢語句法研究》.
[1]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句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2]李大忠.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6.
[3]丁文樓.漢維語比較句對照分析[J].語言與翻譯,1989(2).
[4]張和友.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語義特征及其語用解釋[J].漢語學習,2002(5):8-13.
H215
A
黃麗萍(1992-),女,漢族,新疆阿克蘇人,研究生在讀,新疆大學,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維吾爾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