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一、背景介紹
閱讀與習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兩翼?;蛘哒f,語文是一棵大樹,閱讀是大樹的樹根,習作則是大樹的葉子。龐大的樹根(閱讀)向大樹輸送營養(yǎng),大樹就會枝葉(習作)繁茂。然而,當下小學生喜歡習作的比例并不高,多數(shù)學生對習作不感興趣,認為習作是一項很難的作業(yè)。習作往往是記流水賬,或以假話、空話胡編亂造,缺乏真情實感。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年齡小,知識結構體系不完善,生活經(jīng)驗不足,思維能力不強,這些都決定了小學生處于習作的低級狀態(tài)。二是對于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教師目標定位不正確,潛意識里老用“未來作家”和“獲獎作文”的要求作為參照物,硬要微言大義、材料典型,硬要幼稚的孩子寫出老辣深刻的文句;方法指導也不得當,教師過分注重寫作技巧的傳授,缺乏對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yǎng),學生對作文失去了興趣,一寫作文就感到頭疼。
基于以上考慮,學校開展“主題閱讀與習作”課程研究與建設,并申請成為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
二、課程目標
1.開發(fā)校本教材
學校教師以主題為清晰的線索,找到與主題相匹配的美文閱讀篇目、詩文誦讀篇目、經(jīng)典的名家名著,按一定的序列梳理成一個主題拓展篇目,編寫相應的主題式導語、課文品讀案例、導讀名著提綱、主題式習作要求與指導等,匯編成校本教材《主題閱讀與習作》,并將其打造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正式出版物。
2.探索多元教學范式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范式是兩三節(jié)課學習一篇課文,學生課前會自覺閱讀,課堂上再反復學習,對所學課文缺乏學習的熱情。單一的師問生答的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教學中缺少應有的思維挑戰(zhàn),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疲勞感。面對新的教育形勢,面對越來越有個性的學生,語文課堂必須打破單向的傳輸方式,探索一種多元化的教學范式,讓學生在每天的語文課上都能呼吸到新鮮空氣,汲取到新的養(yǎng)分,頭腦變得更加靈活。
3.整合作文教學序列
改變學生“無米下炊”的窘境,改變忽視對學生進行細致指導的現(xiàn)象,改變忽視學生個性情感體驗的現(xiàn)狀,創(chuàng)新評改作文的形式,探索重互動、有活力的主題作文課堂教學模式。
4.真正實現(xiàn)個性化表達
主題習作,沒有內(nèi)容和形式的約束,只為學生激活圖像、產(chǎn)生表達欲望提供一個自然情景,真正實現(xiàn)“自然生成、自然表達”,讓借助文筆抒發(fā)感情成為學生的優(yōu)先選擇和習慣,力求每篇習作都有鮮活的思想,每篇習作都能躍動個性的靈光。
三、課程結構與內(nèi)容設計
我們從四個方面建構“主題閱讀與習作”課程體系,向著智慧的目標,“讀”善其身,“讀”行天下,讀出語文味。
1.兒童的本真與“我”的可愛
英國詩人彌爾頓說:“兒童引導成人,如同晨光引導白晝?!蔽覀兺ㄟ^閱讀養(yǎng)護孩童的神性,讓孩子傾聽、好奇、驚喜,讓孩子學會用神性澄澈自己的心靈、觀照自己的生活、領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讓孩子的童年充滿詩意。
2.自然的純真與“美”的喜愛
我們引導兒童關注“青草和紅的白的牽?;?、鹟鳥的歌聲,以及三月的羔羊和母豬的一窩淡紅色的小崽,母馬的小駒,母牛的黃犢……”走進自然,熱愛生命;在自然中生活,獲得力量;親近自然,愛上身邊的一切,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
3.社會的誠真與“善”的熱愛
當兒童靠近社會的時候,我們要讓他知道道德、規(guī)則、文明,更要讓他感受到社會的誠真與善良,因為社會會讓兒童形成信仰、態(tài)度等思想觀念。閱讀要讓兒童感受善,強化感恩之情,逐步養(yǎng)成健康的信仰和健全的生活態(tài)度,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建設社會。具有感恩之心、以慈悲為懷,這才是新社會的兒童。
4.文字的慧真與母語的摯愛
我們幾經(jīng)斟酌,對小學階段數(shù)百篇課文涉及的眾多主題予以提煉,將閱讀內(nèi)容概括為四大主題:人、自然、社會、文字。圍繞主題,我們編寫校本教材,每個年級一冊。每冊教材有五大板塊:美文閱讀、詩文誦讀(古詩背誦、新詩朗誦)、課文品讀、經(jīng)典導讀、主題作文。我們設計四種編排模式:詩文誦讀式——由經(jīng)典詩詞、現(xiàn)代詩導入;活動設計式——由“悅”讀美文活動設計導入;品析鑒賞式——由課文品讀導入美文拓展;經(jīng)典導讀式——由整本書閱讀(或名著電影)導入,讓閱讀整本書前置。我們重視習作。低年級,側重于說話訓練,兒歌、童謠,給兒童最好的示范,采用說一說、填一填、寫一寫、畫一畫、玩一玩等方式,激發(fā)孩子的習作興趣。中年級,每單元設有三道作文題,分別是“解題、指導、范文”,給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在高年級,寫作形式更是不拘一格,給材料作文、故事新編、學生考場佳作……鼓勵學生自然表達、大膽表達。
四、課程實施與管理
1.學習教育理論
對學校語文課程的開發(fā)與建設,教師不僅需要真實的研究實踐,更需要科學有效的理論知識來支持。我們注重校本培訓,加強校際交流,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邀請專家來校進行理論培訓,并定期組織專題課例研究。
2.開發(fā)校本教材
我們建構教學主題,把原來零碎分散的知識體系以及人文內(nèi)涵整合成一個集成塊,形成大容量、多角度、同主題、重文學濡染、關注文化傳承的校本教材《主題閱讀與習作》。我們改變單篇閱讀教學的習慣,以主題為依托, 整合課本與校本教材,從而達到改變兒童認知結構的目的。
3.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我們采用“精略結合”的方法實施課堂教學?!熬x品悟”選定教材中的篇目,每個單元,我們圍繞主題確定1-2篇精讀篇目,一篇課文的教學需要2-3課時?!奥宰x感悟”教材中的略讀篇目、美文閱讀篇目、經(jīng)典誦讀篇目,一節(jié)課上可以學習一篇文章,也可以學習多篇文章。我們建構了略讀感悟教學范式。“一課時教一篇課文”:檢查預習,梳理內(nèi)容→抓住重點,感悟文本→情感誦讀,升華主旨→推薦閱讀,拓寬視野。“一課時教學多篇課文”:圍繞主題,提出問題→品讀比較,處理信息→活動體驗,交流展示→情感誦讀,升華主題。endprint
4.開展教學研討
將研究落到實處,必須進行教學研討,否則主題閱讀與習作教學就成為空中樓閣。我們開展了以下的研究。①“精讀品悟、略讀感悟”課型研究。將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用來學習校本教材的內(nèi)容。②美文閱讀、詩文誦讀課型研究。針對校本教材,課題組推出了“古代詩文誦讀課、現(xiàn)代美文閱讀課”課型研究。通過古代詩文誦讀和現(xiàn)代美文閱讀,學生增強了對母語的熱愛,領略了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斷提升語文素養(yǎng)。③主題單元不同課型研究?,F(xiàn)行教材的編排,每個單元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而且課文有相同或相似的思想點、情感點。采用主題單元教學法可以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實現(xiàn)效率的最大化。④主題習作教學研究。不同年級段的教師執(zhí)教同一主題的說話習作內(nèi)容,從教材整體出發(fā), 以大學科、大教材的視野對新課改的教材架構進行整體認識、系列貫通。
5. 豐富校本資源
我們在學校網(wǎng)站開辟專題網(wǎng)頁,定期更新研究資料,充實豐富網(wǎng)站內(nèi)容;還創(chuàng)建了新浪博客,上傳教師閱讀與習作課的教案,讓組團學校和網(wǎng)上結對學校的教師們跟帖并學習。我們創(chuàng)辦??秾W生文集》《教師文集》,收錄學生和教師的文章,供大家互相學習和交流。
五、課程評價
學校改革學生語文素質評價體系,主要體現(xiàn)為三個改變。
1.改變試卷內(nèi)容
學校的語文質量檢測試卷,分為“基礎積累、美文閱讀、經(jīng)典誦讀、習作園地”四個板塊,重點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我們不單獨考量學生的卷面成績,而從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程度衡量教師工作質態(tài)。
2.改變試卷樣式
體現(xiàn)在一增一減上:增設了“評分記錄”欄目,減掉了項目分值。閱卷時,老師依據(jù)一份附有分值的評分標準,在“評分記錄”欄里標注得分,省掉了換筆之累,最后沿切割線切掉即可。無論是任課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都只見等級、不見分數(shù)了。
3.改變等級劃分標準
原先的劃分標準主要依據(jù)分數(shù),而實際上,同一學科有命題前后難度的不平衡。以切分線進行等級劃分,評價結果的信度和效度偏低。怎么做更科學呢?以百分比取代切分線,就解決了上述問題。按考試人數(shù)的百分比劃分等級,沒有學科之間的設定差異,學生等級從考試整體中體現(xiàn)出來,更加具有說服力。
勇立潮頭,敢為人先;閱讀習作,生機無限。建構教學主題,探索教學新范式,開發(fā)課程資源,改革評價方式……主題閱讀與習作,一如育才校園內(nèi)的百年構骨,四尖、五尖、六尖,富有個性的棱角在晨風中招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