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思+賈青+胡慧艷+李曉敏
摘要: 為了解江海型豬品種資源變化情況,查閱20世紀80年代和21世紀初出版的豬品種志相關資料及相關文獻,對江海型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經濟條件以及豬的品種數量、產地分布、群體規(guī)模、體尺體質量、繁殖性能、生產性能等性狀進行比較分析。由20世紀80年代和21世紀初的比較結果可知,自然環(huán)境、社會經濟條件均發(fā)生改變,江海型地方豬品種數量減少,橫涇豬、虹橋豬在2011年出版的《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中未作出記載,梅山豬、嘉興黑豬、圩豬的群體規(guī)模有所增加,其他地方豬群體規(guī)模有所減少,分布范圍變小,且其地方豬的體尺體質量、繁殖性能、生產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
關鍵詞: 地方豬;江海型;資源變化
中圖分類號: S828.8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22-0179-03
我國是世界上豬種質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由于各地的地形、氣候、社會經濟條件差異大,且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多樣性,因此各個地方豬種各有特色,根據中國各地方豬種所處地域的不同,將中國地方豬種分為華北型、華南型、華中型、江海型、西南型、高原型[1]。江海型地方豬主要分布在漢水和長江中下游沿岸、東南沿海地區(qū)及臺灣省西部的沿海平原,這些地區(qū)氣候適宜,地勢平坦,交通便利,不僅青綠飼料供應充足,并且有大量可作為飼料的農副產品[2]。
我國豬品種資源豐富,1個品種就是1個特殊的基因庫,是進行品系繁育、培育優(yōu)質高產品種和利用雜種優(yōu)勢的良好原始材料,同時也是生物遺傳多樣性研究的重要素材[3]。我國在1984—1986年對全國家畜品種進行了第1次普查,并出版了《中國豬品種志》[2],該品種志對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以及豬的品種分布、群體規(guī)模、體型體質量、繁殖性能、生產性能作出記載。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地方豬數量劇減,為保護豬品種資源使其不滅絕,農業(yè)部建立保種場,并于2006—2008年開展了全國第2次畜禽品種普查,于2011年出版了《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4],而江海型豬品種資源變化方面的研究尚未見相關報道。本研究比較江海型地方豬2個時期的資源變化,以了解江海型地方豬種變化情況,對江海型地方豬遺傳資源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數據材料分別來源于《中國豬品種志》[2]、《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4]、《中國家畜地方品種資源圖譜》[5]。數據內容包括社會經濟(GDP、人口數量、糧食產量、豬肉產量)、自然資源(降水量、年平均氣溫、無霜期)、品種分布(中心產區(qū))、群體規(guī)模(豬品種變化)、體尺體質量(體高、體長、胸圍、體質量)、繁殖性能(乳頭對數、窩產仔數、窩產活仔數)、生產性能(眼肌面積、屠宰率、瘦肉率、背膘厚度)等方面。
1.2 方法
將各項數據進行整理,比較江海型不同品種在不同時期的表現(xiàn),并結合江海型地區(qū)的社會經濟及自然條件進行分析。由于20世紀80年代與21世紀初的經濟價值不等,因此將其換算為美元進行比較。
其換算公式為
1982年:189.26元=100美元;
2008年:694.51元=100美元。
2 結果和分析
2.1 江海型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
由表1、表2可知,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21世紀初江海型地區(qū)的自然條件有所改變,社會經濟條件有所提高。年平均氣溫的提高有利于仔豬的生長發(fā)育,在適宜的氣溫條件下,家畜的生長發(fā)育快;但同時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對家畜食欲有較大的不利影響,進而延長飼養(yǎng)周期,降低飼料利用率,且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條件易導致家畜疾病的發(fā)生[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對畜產品的要求也相應有所增加,養(yǎng)殖方式也由原來的農戶散養(yǎng)轉變?yōu)橐?guī)?;酿B(yǎng)殖,從而使畜牧業(yè)得到快速發(fā)展[7]。
2.2 江海型地方豬品種數量變化
通過20世紀80年代和21世紀初江海型地方豬品種的對比結果(表3)可知,江海型地方豬品種橫涇豬、虹橋豬在2011年出版的《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中并未作出記載,但收錄了蘭嶼小耳豬、浦東白豬、黔邵花豬,王林云在對地方豬的認識中曾提到,收錄的這3個豬種并不是新發(fā)現(xiàn)的,在過去也曾有過這些地方品種[8]。
2.3 江海型各地方豬品種的群體規(guī)模與分布范圍的變化
由表4、表5可知,21世紀初我國地方豬的群體規(guī)模、分布范圍較20世紀80年代整體上有所減少。我國地方豬種資源豐富,且近年來對地方豬的保護和利用越來越重視,但我國許多地方豬種群體數量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9]。群體規(guī)模和分布情況的變化,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地方豬群體數量下降導致其分布范圍變??;另一方面如果地方豬的分布范圍不變,群體數量減小的原因可能是地方豬群體分布數量的大幅度減少。
2.4 江海型豬體尺體質量、繁殖性能、生產性能的變化
由表6至表8可知,21世紀初我國江海型地方豬的體尺體質量、繁殖性能、生產性能、肥育性能較20世紀80年代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是由于我國地方豬經過長期、不斷選育,飼養(yǎng)模式、飼料變化、選育方法的不同[10-11],以及對肉質質量要求的改變,使得地方豬在體尺體質量、繁殖性能、生產性能方面有了變化。
3 討論
3.1 社會經濟、自然條件對豬品種資源的影響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21世紀江海型地區(qū)的社會經濟條件(GDP、人口、糧食產量、豬肉產量)和自然環(huán)境(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無霜期)基本呈上升趨勢,該趨勢可對江海型地區(qū)的地方豬種發(fā)展產生影響。隨著江海型地區(qū)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對豬肉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雜交改良和國外品種的影響下,我國地方豬的養(yǎng)殖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且杜長大(杜洛克豬、長白豬、大白豬)成為養(yǎng)豬業(yè)的主體,影響著地方豬的養(yǎng)殖。endprint
江海型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也可對地方豬的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一方面,作為恒溫動物, 過高的溫度可影響家豬的
采食量、生長、繁殖和生產,并且增加其疾病發(fā)生率[14];另一方面,氣候的變化對飼料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可導致飼料價格升高,進而提高飼養(yǎng)成本。
3.2 地方豬性能變化對豬品種資源的影響
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21世紀我國江海型地區(qū)大部分地方豬種和數量減少,為此我國對江海型地方豬進行資源調查[CM(25]并開展保護,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江海型地方
豬就有太湖豬(二花臉豬、梅山豬)、姜曲海豬;對我國地方豬進行合理保護,有利于保護家畜的遺傳多樣性,以應對人們對未來市場的不同需求。
體質量能夠反映豬種的整體發(fā)育情況,體尺測量的主要目的則在于了解豬各部位的發(fā)育情況[15];繁殖性能是養(yǎng)豬生產效率的核心指標;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對肉的品質也有了新的要求,我國地方豬具有繁殖力高、肉質好、產仔數多等優(yōu)良特性,能夠滿足未來發(fā)展的需求,因此,在對地方豬的選育中, 應側重選擇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地方豬。在發(fā)
展過程中,當代的飼養(yǎng)方式、飼料、選育方法的不同,使得江海型地方豬的各生產性能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 陳 斌,趙德明. 中國地方豬種利用現(xiàn)狀及展望[J]. 中國畜牧雜志,2006,42(13):40-42.
[2]張仲葛,李炳坦,陳效華,等. 中國豬品種志[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出版,1986.
[3]方美英,吳常信. 豬品種遺傳多樣性的研究進展[J]. 畜牧與獸醫(yī),2001,33(5):40-42.
[4]王林云,王愛國,王立賢,等. 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M]. 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1.
[5]陳偉生,徐桂芳,周新民,等. 中國家畜地方品種資源圖譜[M]. 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4.
[6]杜月輝,李月連,李利平,等. 氣象因素對畜牧業(yè)生產的影響[J]. 當代生態(tài)農業(yè),2008(增刊1):19-21.
[7]尤翠萍,徐 娟. 對畜牧業(yè)經濟效益產生影響的因素及提升對策分析[J]. 中國農業(yè)信息,2014(19):121-122.
[8]王林云. 對中國地方豬遺傳資源的再認識[J]. 豬業(yè)科學,2012,29(10):120-122.[HJ1.73mm]
[9]殷方芝,肖耀明,陶 軍,等. 近年來我國地方豬種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J]. 豬業(yè)科學,2015,32(10):130-131.
[10] 張光輝. 我國傳統(tǒng)養(yǎng)豬經驗的分析[J]. 中國農史,1986(4):54-59.
[11]薛 梅,王金勇,尹春暉,等. 淺談規(guī)?;B(yǎng)殖榮昌種豬的后備豬基礎選育[J]. 上海畜牧獸醫(yī)通訊,2012,(6):50-51.
[12] 邢 軍,肖安磊,陳 勝,等. 楓涇豬生長發(fā)育和早期繁殖性狀觀測[J].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9(3):45-50.
[13]曹宏發(fā),韓惠華,陳俊芳,等. 米豬[J]. 畜牧與獸醫(yī),1988(2):63-65.
[14]李玉娥,董紅敏,林而達. 氣候變化對畜牧業(yè)生產的影響[J]. 農業(yè)工程學報,1997,13(增刊1):20-23.
[15]徐錫良,曲萬文. 新世紀初山東省豬育種方向探討[J]. 養(yǎng)豬,2002(1):9-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