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濤 陶欣
【摘 要】 本文對農林類院校開設《園林藝術》課程的現(xiàn)狀做了基本闡述,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針對問題提出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策略,并進一步結合農林院校的特點闡述了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措施,主要是更新教學內容,把握學科前沿;改善教學條件,提高師資水平;革新教學手段,完善考評體系。以期提高農林類院?!秷@林藝術》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農林類院校;園林藝術;教學改革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 ‘Landscape Art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puts forward some basic strategie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further expounding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ligh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mainly renew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grasping the frontier of the subject, improving the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the level of teacher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perfe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Landscape art course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Keyword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landscape art; teaching reform
《園林藝術》作為農林類院校園林本科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主要講述美學的基本理論,中西方美學及藝術思想,藝術的基本概念與理論等。課程側重點在于掌握美學與藝術的基本的理論和技巧,為學習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奠定基礎。而農林類院校的學生由于招生及課程設置方面的原因,其人文藝術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明顯弱于綜合類院校,因此,在農林類院校開設《園林藝術》這門課程,為彌補學生人文藝術素養(yǎng)欠缺這一短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教學內容較為陳舊。
首先是目前能夠作為本科園林專業(yè)的《園林藝術》課程教材的書籍很少,多數(shù)僅僅是直接以案例介紹的形式講解具體的園林藝術手法,而對于美學及藝術的理論方面幾乎沒有系統(tǒng)的闡述。目前,多數(shù)農林本科院校最常采用的《園林藝術》課程教材便是中國建材工業(yè)出版2007年出版的《園林藝術》(夏惠編著)一書。但該書的內容主要以中國古典園林歷史、藝術特點、造園手法等方面,對于現(xiàn)代園林發(fā)展歷史、現(xiàn)代園林的類型、現(xiàn)代園林的造園理念和手法等介紹很少。[1]
1.2 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落后
《園林藝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仍是沿用傳統(tǒng)的方式,盡管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普遍使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園林藝術作品,但這仍是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新的教學要求。[2]
1.3 課程教學內容體現(xiàn)農林院校背景的特色不明顯
作為農林院校開設的園林專業(yè)學生,其關于美學、藝術理論方面的知識較為欠缺,因此,《園林藝術》的教學內容安排上要將此類知識系統(tǒng)化、完整梳理出來,將美學理論基礎、藝術原理、藝術創(chuàng)作與欣賞、園林藝術特點、園林藝術創(chuàng)作與欣賞等方面的內容條理化,理出脈絡順序、傳授給學生是當務之急。
2 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策略
2.1 優(yōu)化課程教學內容。
我校的《園林藝術》課程48學時,建議將其中理論學時調整至24學時,壓縮部分的傳統(tǒng)理論內容,將美學理論基礎、藝術原理、藝術創(chuàng)作與欣賞等方面的內容加入進去,同時考慮到與其他課程的教學內容存在重復,刪減園林概述及園林史的部分,增加水景藝術、大地藝術、現(xiàn)代園林植物造景藝術,雕塑藝術等內容。
2.2 加強園林經典案例的解讀與研討
古今中外的園林藝術作品有相當數(shù)量的經典藝術案例,通過對這些經典案例的剖析與解讀,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其中的藝術特點、造園手法、風格特色,并組織2-3個不同主題的課堂研討,通過分組研討、主題研討、問題辯論等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互動中,達到“參與式”學習的目的。
2.3 園林藝術實地學習
結合本地及周邊城市的歷史園林及當代園林建設實際,開展園林藝術作品欣賞實地學習,讓學生領略到園林藝術的魅力,近距離接觸園林空間、建造材料、植物配景藝術、各類景觀小品等,深刻理解園林藝術造景的手法、主題表達策略、風格表現(xiàn)與景觀意境營造等知識點。提高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
3 基于農林院校背景的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措施
3.1 更新教學內容,把握學科前沿
為了適應園林專業(yè)發(fā)展方向,《園林藝術》課程教學內容在以美學及藝術理論、園林藝術、園林美創(chuàng)作與欣賞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植物造景藝術最新進展、園林設計學科前沿、當代園林藝術新理論等部分內容,另外,結合當前鄉(xiāng)村振興、現(xiàn)代農業(yè)園區(qū)發(fā)展實際,增加鄉(xiāng)村建設中的特色園林藝術營造、農業(yè)園區(qū)、生態(tài)園區(qū)的園林藝術造景手法等方面的內容,緊扣農林院校的辦學特色,并把握本學科的發(fā)展方向和前沿動態(tài),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從而增強學生的專業(yè)競爭力。[3]
3.2 改善教學條件,革新教學手段
開展園林經典案例的解讀與研討方面的教學活動,則需要有園林案例的沙盤模型、視頻影像、或者虛擬三維場景等,這就需要在原有教學條件的基礎上將這些軟、硬件條件進一步改善,同時,在學校所在城市周邊還要積極建立教學實習基地、聯(lián)絡藝術水準較高的園林建設實例,以便開展園林藝術的實地學習。
另一方面,革新教學手段,打破傳統(tǒng)單一的教師課堂講解的方式,采用案例教學法解讀園林藝術經典,包括教師在園林實地的現(xiàn)場教學,直接對著園林作品分析歸納造園藝術特點、風格特色等,會引起學生極大興趣,形成師生間互動,有利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活躍課堂氣氛。再者是開展開放式的研討課,組織2-3個不同主題的課堂研討,教師可以通過質疑與引思、舉例與聯(lián)想、歸納與總結等方法充分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歸納知識點、提升對園林藝術、反思藝術創(chuàng)新。小組間或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積極討論、辯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3.3 構建完善的考評體系
在教學中可以采用考試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50%、平時考勤占10%,案例研討占20%,實地學習占20%。案例研討與實地學習可以解讀報告,案例分析、學習報告等形式提交學習成果。課程教學對教師的考評可以采用教學質量認證的方式,由院系教師、學生、學校專家組考核評估,另外可以采用督導聽課評估的方式,將課堂學習、案例研討和實地教學三個不同類型的教學方式分別進行評估,研判教學效果,為下一步的教學改進與提升提供基礎依據。
4 結語
對《園林藝術》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教學與考核方式進行改革,結合農林院校的學生實際和專業(yè)特長,開拓了本專業(yè)學生的思維,擴展了知識面,豐富了課堂內容,激發(fā)了學生園林藝術創(chuàng)作興趣,提高了園林藝術的鑒賞能力,教學效果十分明顯,也補上可農林類院校學生藝術及美學知識欠缺的短板。[4]
參考文獻:
[1].羅建讓,張 媛.農林類院校《園林藝術》課程的教學探討[J]. 教育教學論壇,2015.10,:189-190).
[2].賈德華.《園林藝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長江 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2:107-109.
[3]李海防.《園林藝術設計》教學改革探討[J].安徽農學通 報.2009.15:177-178.
[4]鄧文娜.談如何促進高?!秷@林藝術原理》課程教學改革[J]. 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1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