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澄慧
彼時,剛接到執(zhí)教《珍珠鳥》公開課的任務,既有忐忑:十余年未教四年級,低年級的印記如烙于身,是否能駕馭?又有無畏:工作室的伙伴們定會給予助力,眾人拾柴火焰高,何愁孤身無援!于是,我與《珍珠鳥》如約相遇。極力搜索對于這篇課文的記憶,居然僅停留在若干年前普通話測試讀本上的必讀篇目。于是,陌生的彼此,匆匆地相見,初遇,沒有預知,沒有了解,或有幾分期許,但更多的是對未知的虛妄和迷茫。
我遇事隨性,年歲漸長后尤為加劇。雖知肩有重擔,心中焦慮有余,行動卻步履蹣跚。不過,雖沒有傾心相注,但隨著時間流逝,《珍珠鳥》倒也在一點一滴滲入我的周遭:杭城之行,每每提起《珍珠鳥》,伙伴們會好意提醒我留心關注;網(wǎng)絡交流,吳主任發(fā)送了甚多相關教學資料;沈綸送教,恰是《珍珠鳥》,負責評課的導師特意帶我前往學習,希望我能從中取長補短……與文本牽手,因著工作室伙伴們的殷殷之切,有些隨波推行,許是急著要增進了解,卻又發(fā)現(xiàn)欲速則不達,之前的陌生掩埋的隱患日漸突出,內(nèi)心的焦慮感開始呈幾何倍地增長。
時間漸緊,雖然因為數(shù)次的求而未得,在主觀上似乎并不能特別接納這篇課文,但急迫的形勢已容不得半點掙扎。我無數(shù)次地反復讀著文本,夜深之時,更多的是兩眼緊盯,但思想空白。吳主任帶領室友在教研平臺上來了一次大規(guī)模地專項扶助,大家群策群力,傾囊相授,而我卻如慌亂的溺水之人面對突如其來的各式救援,根本摸不著方向。頭腦中一直縈繞的是吳主任曾經(jīng)問過我的兩個問題:“這篇課文,你想教給學生什么?”“學生會從你的課堂上學到什么?”直到現(xiàn)在,我都無法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越是擔心,越是惶恐,越是否定,則越是沮喪。我甚至一度覺得自己是絕對不可能完成這次任務的。于是,才有了那兩次不知所云的試上;于是,我甚至不能呈現(xiàn)出一份完整的教案;于是,才有了這節(jié)課上諸多的遺憾……但是,別人不可知的是,我曾在背后嘗試了各式各樣的流程設計,它們中有的是我自己的設想,有的凝聚伙伴的智慧,更多的是來自吳主任的精心指導。相處的短暫,交流的生疏,讓我和《珍珠鳥》之間磕磕絆絆,摩擦的艱辛著實令人身心疲憊。
在最終的課上,我用一個“探”字引出下文,貫穿始終,這是多么智慧的一個字!它不僅是珍珠鳥與作者的相處方式,也是作者與珍珠鳥心靈相通的情感主線,它更是我與《珍珠鳥》文本相遇磨合的心路歷程:我在逐步尋求如何教這篇課文時,不就一步步在“探”嗎?往深處說,人生諸態(tài),又何嘗不是一個“探”字!
《珍珠鳥》帶給我的局促感并沒有隨下課鈴響而如想象中立即消失殆盡,它一直持續(xù)到評課結束才略有緩解,彼時,我如穿好最堅硬的盔甲來抵消負評帶來的沖擊,這種巨大的沖撞力緣于對自我清醒的認識,緣于對惰性的深深自責。在整個過程中,導師真誠的指導與勸誡,工作室團隊相助的溫暖,教學技能或多或少的提升,教學思想蛻變型的改變,都是我從中收獲的饋贈。不過最讓我震撼的,還是那種因自身淺薄而帶來的無力虛脫之感,那種努力想去抓住,卻因高度不夠甚至連依靠的著力點都遍尋不著的感覺,它,難受得讓我久久不能釋懷。努力充實自己,盡力擺脫這種“虛弱”成了我真正想去做的一件事,意識到此,也許才是我這次與珍珠鳥相處一場所得到的最珍貴的禮物吧!
作者簡介:江蘇省興化市第二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