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煒華
(上海理工大學(xué) 外語學(xué)院,上海 200093)
語言死亡漫語
戴煒華
(上海理工大學(xué) 外語學(xué)院,上海 200093)
語言的快速瀕危和死亡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是對文化多樣性的一個嚴重的挑戰(zhàn)。認為語言死亡并不是一個新的語言現(xiàn)象,但對語言死亡的系統(tǒng)研究是社會語言學(xué)一個相對較新的領(lǐng)域,并提供了Ethnologue對世界上現(xiàn)有語言的信息,指出在死亡過程中的語言是瀕危語言,強調(diào)一種語言面臨的危險并不在于語言死亡本身,而是一種文化的消失,人類為這種文化所特有的知識也會喪失。
社會語言學(xué);語言瀕危;語言死亡
人類文明最珍貴的遺產(chǎn)莫過于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文化的生命,是文化構(gòu)建、傳承和發(fā)展的機制。語言也是人類社會的認同源泉和認知機制。語言死亡,意味著一種文化的消亡,人類為這種文化所特有的知識也會喪失。進入21世紀后,世界上語言的瀕危和死亡速度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迅速,尤其是少數(shù)群體語言和土著語言瀕危和消失的速度十分驚人。語系、語族、語支、語種的關(guān)系失衡,語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嚴重惡化。語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際傳承(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當代際傳承中斷時,語言就要衰亡。一部分語言的消亡就會破壞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通用語言越來越通用,弱勢語言在與通用語言接觸中,其使用的范圍越來越窄,甚至逐漸孤島化。這種情況符合熱力學(xué)第一定律:如果一個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孤立,那么其內(nèi)能將不會發(fā)生變化。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人類的語言在數(shù)量上日益減少,但總能量保持不變,其結(jié)果必然是強者越來越強,弱者則越來越弱。瀕危語言處于弱勢地位,在語言接觸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弱,最終就會消亡。
世界上的語言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遺忘和消亡的歷史[1]。語言死亡是語言研究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語言的存在取決于說話人,當語言的所有說話人消失,語言就死亡。拉丁語和古希臘語通常被認為是“死亡”的語言。因此“死亡的語言”這個概念是大家熟悉的。但是語言學(xué)家對語言的死亡有著不同的看法,給語言死亡下一個完整的定義也并不是容易的,什么時候宣布一種語言已經(jīng)死亡也是一個問題。McMahon(1993)認為:“希臘語和拉丁語發(fā)生的事情并不是語言死亡,而是語言變態(tài)。”[2]根據(jù)其理論,這兩種語言是受到語言通常演變過程的影響,因此不是死亡或消失,而是演變成現(xiàn)代希臘語(Modern Greek)和當今的羅馬語言。羅馬語族屬于印歐語系,包括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加泰羅尼亞語、羅馬尼亞語和羅曼什語。
研究者對語言死亡(language death)、語言滅絕(language extinction)、語言消亡(linguicide)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說明,產(chǎn)生了不同的術(shù)語,例如語言喪失(language demise)、語言移變(language drift)、語言替換(language shift)、語言替代(language replace-ment)等。語言學(xué)家對語言滅絕和語言死亡作了區(qū)別:說一種語言已滅絕,指該語言沒有任何說話者;說一種語言已死亡,指一個社區(qū)內(nèi)不再有說該種語言的人。與滅絕語言不同,死亡語言可能仍為科學(xué)、法律和宗教功能而使用。
語言死亡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整個社區(qū)說話者的突然死亡才導(dǎo)致一種語言的死亡(Craig,1997)[3]?!罢Z言的徹底死亡”(radical language death)類似于語言的突然死亡(sudden death),通常由于受到政治鎮(zhèn)壓和種族滅絕而使大量人死亡。比如,1932年在法拉本多·馬蒂領(lǐng)導(dǎo)下,在薩爾瓦多爆發(fā)種植咖啡的農(nóng)民起義,印第安農(nóng)民遭到殘酷鎮(zhèn)壓,許多印第安人不得不停止使用自己的語言以免招殺害,致使印第安語和印第安人一起在薩爾瓦多滅絕(Nettle & Romaine,2000)[4]。
從類型上說,語言死亡可以是語言逐步死亡(gradual language death)、語言徹底死亡(radical lang-uage death)、語言突然死亡(sudden language death)、語言消亡(linguicide)、語言滅絕(language extinc-tion)、語言自下而上死亡(bottom-to-top language death)、語言自上而下死亡(top-to-bottom langu-age death)。后兩者說明死亡起因于何處:自下而上語言死亡指的是語言變化發(fā)生在低層次環(huán)境,例如在家庭就不再用某種語言;自上而下語言死亡指的是語言變化發(fā)生在高層次環(huán)境,例如由于政府的政策而造成某種語言逐漸消亡。
說一種語言是死語言就像說一個人是死人那樣。如果沒有了人,無論如何語言也就不存在了(Crystal,2000)[5]。一種語言在最后一個說話人死亡之前,實際上就宣布它已經(jīng)死亡。如果一種語言只有少數(shù)年長人會說,而在交際中不再使用,那么它實際上也已經(jīng)死亡。這樣一種語言就稱作為臨終語言(moribund languages)。一旦某種語言已不再是孩子們的本族語,這種語言就無法生存。當一種語言死亡后,就會被另一種語言所代替。由于殖民化的結(jié)果,美洲一些本土語言就被英語、法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或荷蘭語所代替。但是,有些語言死亡后,能夠繼續(xù)起到科學(xué)、法律和宗教功能,例如拉丁語與古希臘語被用來創(chuàng)造科學(xué)方面的新詞,古教會斯拉夫語(Old Church Slavonic)、新約希臘語(New Testament Greek)用于宗教場合。
雖然自語言產(chǎn)生后就存在語言死亡問題,但是對于語言死亡的系統(tǒng)研究是語言學(xué)和社會語言學(xué)一個相對新的課題(Craig,1997)[3]??上驳氖墙?0余年來,對這些被忽視的語言現(xiàn)象的研究受到學(xué)者們的關(guān)注。自20世紀70至80年代以來,Crystal[5]等語言學(xué)家均對語言的變化,包括語言退化、瀕危、死亡、滅絕現(xiàn)象及其發(fā)生的種種原因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在死亡過程中的語言就是瀕危語言。研究瀕于死亡和滅絕的語言有時會打上“拯救語言學(xué)”(Salvage Linguistics)[6]的標簽。根據(jù)拯救語言學(xué),對于一些正在消亡的語言,莫過于采用實地研究(fieldwork)的方法。研究者對瀕危語言和即將滅絕的語言進行實地研究。挽救語言學(xué)的標準定量研究要受到所研究語言情景的嚴格制約,其定性研究則需要對最后幾個說話人與打上衰亡烙印的語言的具體關(guān)系而定。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在短時期內(nèi)用錄音等方法盡可能記錄這種語言(包括語法和發(fā)音),并整理存檔。例如,美洲土著語H?n(哈恩語),屬于阿薩巴斯卡語(Athabaska)。當J.M.Maxwell于1969年6月到達那里時,發(fā)現(xiàn)只有超過50歲的極少數(shù)人(大約10人)能流利地講哈恩語,20至50歲的成年人能夠理解哈恩語,但同他們的父輩交流時只能用英語來回答,而他們的孩子只懂得和使用僅僅是個別的哈恩語單詞,例如gun’gun(owl)(Maxwell 2010)[7]。
Krauss是第一個意識到瀕危語言涉及全球問題的專家。Krauss于20世紀60年代就研究原始阿薩帕斯卡艾克語(proto’Athapaskan’Eyak)[8],并對20種阿拉斯加本族語進行研究。艾克語已于2008年滅絕。1992年Krauss 發(fā)表TheWorld’sLanguagesinCrisis(《世界上的語言處于危機中》)一文,指出世界上90%的人類語言在21世紀內(nèi)將消亡或處于厄運之中,他告誡語言學(xué)家設(shè)法將這些語言作紀實性描寫而存檔(Krauss1992)[9]。
應(yīng)該指出,對瀕危語言的研究不僅僅涉及語言學(xué)家和社會語言學(xué)家,Crystal(2000/2002)認為,語言瀕危問題現(xiàn)在需要前所未有的堅持,需要所有的人手——學(xué)者、新聞記者、政治家、資金籌集者、藝術(shù)家、演員等[5]。
世界上的語言到底有多少?
語言學(xué)家估計,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可能存在著2萬種語言(Krauss,1992)[9]。2009年世界語言的數(shù)量是6 909種,而且還在急劇減少(Lewis 2009)[10]。到2100年,預(yù)計有一半將會消失,當這些語言的最后一批使用者死去后,他們的言語也許會保留在某個積塵的檔案館中,但是更有可能的是不會留下任何記載(Krauss,2010)[11]。
1974年語言學(xué)相關(guān)網(wǎng)站Ethnologue(民族語言)(第8版,編者Barbara Grime)經(jīng)過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調(diào)查后列出5 687種語言[12],2017年Ethnologue(第20版,編者Simons & Fennig)列出7 099種語言[13]。自1974年至2017年Ethnologue在各版中列出的全世界語言數(shù)量如表1所示。
表1 Ethnonogue自1974年(第8版)至2017年(第18版)列出的世界語言數(shù)量Tab.1 World Languages Listed by Ethnologue from 1974(8th Edition)to 2017(18th Edition)
1994年C.Mosely & R.E.Asher 在Atlas of World’s languages(世界語言地圖冊)列出6 796種語言[14]。
Ethnologue是由Richard S.Pittman創(chuàng)立的,Ethnologue每年發(fā)布的信息和數(shù)據(jù)是由SIL Inter-national編制和發(fā)布的。SIL International的前身是“暑期語言學(xué)院”(The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是一個總部設(shè)在美國的基督教非營利性組織,其宗旨是為少數(shù)人種群體服務(wù)。從1951年起由“暑期語言學(xué)院”首先發(fā)布世界語言信息。作為一個非政府組織,SIL取得聯(lián)合國經(jīng)社理事會(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ECOSOC)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特別咨詢地位。從1974年起Eth-nologue每4年更新和發(fā)布世界語言的信息。
Ethnologue在2017年對188種語言重新分類,從“消亡(extinct)”一類劃分到“休眠(dormant)”一類,因為這些語言對它們以前的言語社區(qū)來說仍具有象征性價值,并能提供語言復(fù)活的潛力。Ethnologue在2017年對188種語言重新分類,在Lewis 和Simons 的EGIDS[16]基礎(chǔ)上,把已經(jīng)“消亡(ex-tinct)”的10級語言提升到9級“休眠(dormant)”語言,認為這些語言對以前使用它們的語言社區(qū)仍具有象征性意義,同時“休眠”可以為這些語言的復(fù)活提供潛力。
當發(fā)現(xiàn)一種新的語言時Ethnologue也會在新版本中記述,例如夏威夷手勢語(Hawaii’ Sign Language,HSL)[15]。該手勢語是2013年3月1日由研究者在位于Mānoa的夏威夷大學(xué)宣布發(fā)現(xiàn)的。這樣,在美國就有兩種手勢語,一種是占主導(dǎo)地位的美國手勢語(American Sign Language,ASL),另一種就是新近發(fā)現(xiàn)的夏威夷手勢語。
針對瀕危語言,2000年M.Paul Lewis & Gary F.Simons[16],在Joshua Fishman(1991)[17]提出的梯度代際分級中斷量表(Graded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Scale,GIDS)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擴大的梯度代際中斷量表(Expanded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Scale,EGIDS),并運用EGIDS對世界上的語言從0級到10級進行分級排序,其中0級屬于國際性語言,在各國的貿(mào)易、知識交換和國際政策方面廣泛使用;1級屬于全國性語言,在國家層面上為教育、工作、媒體和政府機構(gòu)所使用,其標準性口語和書面語具有全國性功能;2級屬于地區(qū)性語言,在這個地區(qū)其功能相當于1級語言;3級屬于廣泛交際的語言,也稱作貿(mào)易語言,為眾多的第一語言社區(qū)的成員所使用;4級屬于教育語言,具有活力,并具有標準化形式,是學(xué)校教育的媒介語,也可能是少數(shù)民族語言說話人讀寫能力的第一語言;5級語言屬于發(fā)展中語言,說話人的讀寫能力剛開始,其書面形式往往是非正式地傳播;6a級語言是各代人面對面交際的語言,其處境較穩(wěn)定;6b級語言是受到威脅的語言,正在失去使用者,其代際傳播程度較弱,屬于正在瀕危的語言;7級語言是正在被替換的語言,是瀕危語言,其占主導(dǎo)地位的語域正在減少;8a級語言是行將消亡的語言,其積極使用者是祖父母一代和老人,同時,父母一代人還能不流利地說這一級語言;8b級語言是幾乎已消亡的語言,唯一能說8b級語言是祖父母一代或更老的人,但是他們相互間很少口頭使用;9級語言是休眠的語言,人們有時說9級語言是禮儀性的或象征性的;10級語言是已消亡的語言,沒有人再使用。從上看出,受到威脅的語言的6b級和正在被替換的7級語言最能代表瀕危語言。
世界上不到4%的語言在國內(nèi)取得官方地位。大部分語言因為沒有書面形式而沒有得到官方承認,只有小部分人使用,局限于在地方社區(qū)和家庭起功能作用(Nettle & Romaine,2002)[4]。語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際功能。從經(jīng)濟學(xué)角度講,有些語言要比另外一些語言重要。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有大有小,使用人口越多的語言其社會交際功能越大,就越容易被其他民族或群體兼用,成為族際交際語。
英國語言學(xué)家D.Crystal[5]在2000年告誡人們,在當時世界現(xiàn)存的語言中,只有600種語言還處于“安全”狀態(tài),至21世紀末,整個世界將被少數(shù)幾種語言所統(tǒng)治。Crystal強調(diào)對瀕危語言研究的應(yīng)用性,提議創(chuàng)立一門應(yīng)用保護語言學(xué)(Applied Preventive Linguistics),將瀕危語言的理論、描寫、研究方法等成果應(yīng)用于具體瀕危語言的保護和拯救上。1996年11月2日在美國中部語言學(xué)研討會上R.Hale(1996)[18]提醒與會者,全世界的語言正在以令人擔憂的速度消亡,與會的許多語言學(xué)家表達了他們對瀕危語言的關(guān)切。1992年Krauss[9]預(yù)測世界上的語言有50%將會在一個世紀內(nèi)逐漸消失,如今他的預(yù)言正在被驗證。
語言喪失在美洲、非洲、澳洲、東南亞等地均已出現(xiàn),特別在北美。美洲印第安語衰亡速度相當快。從1492年以來,北美的土著語言的消失已經(jīng)數(shù)以百計(J.Crawford,1995)[19]。
從社會語言學(xué)和人種語言學(xué)的視角來看,語言衰亡與語言的某些功能的喪失緊密相關(guān)。其喪失的最主要的功能即語言在公眾場合的交際功能和語域功能。例如美國南加利福尼亞的Cupeo語是一種黏著語,被認為已消亡。語言學(xué)家L.Hinton[20]在1994年估計只有1至5人仍可以說Cupeo語。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55個少數(shù)民族。在我國歷史舞臺上起過重要作用的鮮卑語、契丹語、西夏語等早已消失了。我國55個少數(shù)民族共使用130種語言,其中,除了回族、滿族已全部使用漢語外,其他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我國語言多樣性保護形勢也相當嚴峻。一些語言的使用人數(shù)逐漸減少,處于社會功能日益萎縮的衰退狀況。據(jù)《浙江日報》2009年5月18日報道[21],我國的滿語、赫哲語、仙島語、木佬語、仡佬語、畬語、鄂倫春語、鄂溫克語、裕固語、塔塔爾語、土家語等語言已處于瀕危狀態(tài)。這些語言大多沒有相應(yīng)的文字,僅保留在山歌、傳說等口頭語言中,有的已基本喪失社會交際功能,僅保留在為數(shù)不多的老人中間。中國民族語言學(xué)會名譽會長孫宏開(2001)認為:“弱勢語言的陸續(xù)消失是時代的總趨勢,是語言學(xué)家們難以逆轉(zhuǎn)的。在現(xiàn)階段,應(yīng)重視瀕危語言的調(diào)查研究,抓緊瀕危語言資料的搶救和保存,并采取有效措施,延緩弱勢語言向瀕危狀的轉(zhuǎn)化?!盵22]
語言學(xué)家對語言的瀕危和衰亡的具體原因作了各種探討:例如由于語言使用者的死亡而造成一種語言消亡;語言接觸導(dǎo)致弱勢語言衰亡;語言分化導(dǎo)致語言衰亡;語言轉(zhuǎn)用導(dǎo)致語言衰亡;語言沖突會導(dǎo)致語言數(shù)量的減少;文化接觸、文化沖突和文化同化導(dǎo)致語言衰亡;城市化和全球化導(dǎo)致語言衰亡,等等。但是,語言老化和瀕危的決定性因素不在于語言本身,正如M.Swadesh(1948)指出的,決定語言死亡的因素最典型的是“非語言性因素”[23]。對語言瀕危和死亡的深層原因探討如下。
語言系統(tǒng)本身也是一個開放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一些語言學(xué)家認為語言如同生物體,有其產(chǎn)生、演變、發(fā)展和死亡的過程。語言衰亡,就像物種消亡一樣,語言從進化、發(fā)展、傳播,退化、最終到衰亡。早在19世紀德國歷史語言學(xué)家A.Schleicher[24]就認為,達爾文研究動物和植物的方法基本上適合語言歷史的研究,認為語言的發(fā)展過程與生物的進化過程是一樣的。Schleicher 把語言分成孤立語、屈折語和黏著語三類,認為語言從孤立語經(jīng)過黏著語發(fā)展到屈折語。Schleicher采用生物學(xué)對植物的分類方法研究語言的親族關(guān)系,建立語言發(fā)生學(xué)上的譜系樹形圖。譜系樹形圖指說明語系(family of languages)中母語和子語之間關(guān)系的一種模式。語言的譜系樹形圖已為后人所采用。Schleicher于1863年在《達爾文理論和語言學(xué)》一文中,用進化論解釋語言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變化,認為在語言的發(fā)展中有生、老、病、死各個演化階段。
20世紀90年代興起了生態(tài)語言學(xué)(Ecolingui-stics)。生態(tài)語言學(xué)來源于隱喻,研究語言與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和作用,解釋語言所嵌入的生態(tài)語境。1990年語言學(xué)家Halliday在希臘塞薩羅尼基舉行的“國際應(yīng)用語言學(xué)會議”上強調(diào)語言與生物生長狀況、種類特征以及物種形成之間的關(guān)系[25]。生態(tài)學(xué)這個術(shù)語是由Einarh Haugen在1970年首次引入語言學(xué)的。Einarh Haugen(1972)[26]把語言生態(tài)(Language Ecology)定義為“研究任何給定語言及其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guān)系”,把語言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guān)系比作特定動植物物種與其生存環(huán)境之間的生態(tài)關(guān)系。為此,語言的多樣性可以看成是語言生態(tài),語言的瀕危和滅絕則可以看成語言的生態(tài)危機。
自然界中具有生長、發(fā)育、繁殖直至死亡的物體都是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細菌、病毒等。作為一個生物體,語言的衰亡可以和物種消失相對比。語言是一個復(fù)雜系統(tǒng),又是一個開放系統(tǒng)。語素組成細胞詞,細胞詞組成名詞、動詞等形態(tài)實體,并形成句子和語篇層次的操作系統(tǒng)。語言的新詞不斷產(chǎn)生,舊詞或取得新意,或消失。美籍華裔語言學(xué)家王士元(1983)認為:“語言本來不是一個代數(shù)系統(tǒng),它是活生生的東西,是經(jīng)過幾十萬年演變而來的,非常奧妙的活生生的東西?!盵27]當前,語言的生態(tài)發(fā)生危機,強勢語言國家化和國際化已日益突出,變得越來越強。而弱勢語言、土著語言和少數(shù)群體語言則處在趨于瀕危,面臨消亡的境地。
語言衰亡的社會觀認為,語言的衰亡是由于語言的外部因素和語言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為此,語言瀕危和衰亡要指向語言的外部因素和語言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法國語言學(xué)家Calvet(1998)[28]從社會文化角度深入研究人類語言的衰亡現(xiàn)象,提出了“語言戰(zhàn)爭論”(language wars)的思想,認為語言發(fā)生變化和衰亡是在一種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并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語言衰亡的原因在于語言戰(zhàn)爭。語言接觸和語言之間的沖突事實上也就是語言之間你死我活的戰(zhàn)爭,當語言發(fā)生接觸和沖突時,勝利者得以生存下來,失敗者則滅亡。美國語言學(xué)家R.Lakoff(2000)[29]針對語言戰(zhàn)爭論認為:語言本身就是一個政治戰(zhàn)場(political battleground)。導(dǎo)致語言衰亡的決定因素是人類社會語言接觸的不平等關(guān)系。英國語言學(xué)家Phillipson和丹麥語言學(xué)家Skutnabb-Kangas[30]把這種不平等關(guān)系解釋成“語言人權(quán)的剝奪”,他們認為,語言是基本的人權(quán),幾乎在世界上每一個地方都能見到剝奪語言基本人權(quán)的現(xiàn)象,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語言遭受歧視。
當代已進入進化理論時期,出現(xiàn)很多新的研究領(lǐng)域,如進化經(jīng)濟學(xué)、進化心理學(xué)、進化語言學(xué)、進化認識論、進化計算機科學(xué)等。其中進化語言學(xué)(evolutionary linguistics)是心理學(xué)的一個分支,研究語言起源和語言普遍現(xiàn)象。模因論(memetics)是基于新達爾文進化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一種新理論,是英國生物學(xué)家R.Dawkins于1976年在SelfishGene(《自私的基因》)一書中首先倡導(dǎo)的[31]。此書對進化生物學(xué)、生態(tài)學(xué)和行為科學(xué)有著巨大的影響。Dawkins(1986)指出:“模因是存儲于人腦中的信息單位。模因自我復(fù)制的途徑是從一個人的大腦復(fù)制到另一個人的大腦。”[32]模因論是研究文化信息傳遞的進化模式。模因類似于基因,是思想或文化的單位。人類語言是模因的載體,言語交際過程本質(zhì)上是模因的傳播過程,交際中語用推理的過程也就是語言模因從產(chǎn)生到復(fù)制到傳播的過程。Blackmore(1999)把語言的產(chǎn)生歸因于模因和基因的雙重選擇。當人們互相模仿時,模因就產(chǎn)生了。在模仿中,高質(zhì)量模因在競爭中存活下來[33]。何自然(2007)指出:“語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語言之中。任何字、詞、語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能夠得到復(fù)制和傳播,都可以成為模因?!盵34]模因的復(fù)制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模因死亡,只有小部分模因能存活。F.Heylighen(1998)[35]提出成功的模因隨之而來的4個階段:同化、保留、表達和傳播。同化指模因必須能進入寄主的記憶中,并被寄主注意、理解和接受。保留指的是模因必須保留在記憶中一段時間,否則就不叫模因。表達指模因要用語言、行為等形式表達出來。傳播指模因的傳輸需要媒介或工具,例如講話用語音來傳輸。當前,由于大眾媒介的發(fā)展,模因復(fù)制的傳播階段尤顯重要。模因的特征是長壽性(longevity)、多產(chǎn)性(fecundity)和復(fù)制保真度(copying-fidelity)。模因有強弱之分,Dawkins(2006)指出,有許多模因之所以能夠在自我復(fù)制的競爭中獲得成功,主要是受長壽性、多產(chǎn)性和復(fù)制保真度三個因素的影響[36]。因此強勢語言具有強勢模因的特征,而弱勢語言正好相反,其特征是弱勢模因,在語言的傳承中具有短命性、低產(chǎn)性,并在傳播中產(chǎn)生失真性和變異性。語言的生命力依賴于語言模因的復(fù)制能力和傳播能力,而瀕危語言就失去了復(fù)制能力和傳播能力。為此,弱勢語言必須有穩(wěn)定數(shù)量的寄主群體,要長期地被人們記憶和存儲才能存活。而當前弱勢語言并沒有這個條件,相反,相當多的弱勢語言因此而成為瀕危語言。
語言瀕危和死亡是一種全球現(xiàn)象,其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一些語言正在消失或已經(jīng)消失,這是人類不可彌補的重大損失。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兩方面的,有語言瀕危和死亡,就有語言復(fù)興(language revitalization)以拯救瀕危和死亡語言。語言復(fù)興受到語言學(xué)家和廣大人士的關(guān)注。例如,亞拉姆語(Aramaic)是世界上存活了上千年的古老語言之一,是耶穌所操的語言。亞拉姆語屬于閃族語系,與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相近。據(jù)美聯(lián)社2004年2月23日報道,電影《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在美國首映。為了拯救快要消失的耶穌的語言——亞拉姆語,影片使用的對白是原始亞拉姆語、拉丁語和希伯來語,而且沒有字幕。劇中的猶太角色的臺詞全部被翻譯成公元1世紀時的亞拉姆語,而劇中的羅馬人所講的是拉丁語,因此影片的歷史真實感非常強。但是語言的復(fù)興是極其艱難的事,至今,只有一種語言得到復(fù)興,這就是希伯來語(Hebrew)[37]。希伯來語是猶太人的民族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過去的2500年,希伯來語主要保留在《圣經(jīng)》中。1890年,埃里澤·本·耶胡達(Eliezer Ben Jehudah,1858—1922)號召猶太人說希伯來語,并成立了一個希伯來語委員會,該委員會最后發(fā)展成為希伯來語研究院。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已復(fù)興的希伯來語成為在以色列通用的現(xiàn)代希伯來語。
[1] Hieber D.Why Do Languages Die?[EB/OL].(2012-01-04)[2017-08-01]http:∥mises.org/daily/5846/Why-Do-Languages-Die.
[2] McMahon A M S.Understanding Language Chang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 Craig C G.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degeneration[M]∥Coulmas F.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7.
[4] Nettle D,Romaine S.Vanishing Voices:The Extinction of the World’s Languag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 Crystal D.Language Deat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6] Kroeber A L.Notes on the shoshonean dialects of southern California[J].UCPAAE 8,1909(5):235-269.
[7] Maxwell J M.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and community members for native language documentation[M]∥Grenoble L A,Furbee N L.Language Documentation:Practice and Values.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2010.
[8] Krauss M E.“The proto-Athapaskan-Eyak and the problem of Na-Dene:the phon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1964,30(2):118-131.
[9] Krauss M E.The world’s languages in crisis[J].Language,1992,68(1):4-10.
[10] Lewis M P.Ethnologue:Languages of the World[M].16th ed.Dallas:SIL International,2009.
[11] Krauss M E.The World’s Languages in Crisis[M]∥Moseley C.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3rd ed.Paris:UNESCO Publishing,2010.
[12] Grimes B F,Pittman R S,Grimes J E.Ethnologue[M].Dallas: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1974.
[13] Simons P,Fennig C D.Ethnologue[M].20th ed.Wikipedia,2017.
[14] Asher R E,Mosely C J.Atlas of World’s Languages[M].London:Routledge,1994.
[15] McAvoy A.Linguists say Hawaii Sign Language found to be distinct language[N].Washington Post,2013-03-01.
[16] Lewis M P,Simons G F.Assessing endangerment:expanding Fishman’s GIDS[J].Romanian Review of Linguistics,2010,55(2):103-120.
[17] Fishman J A.Reversing Language Shift: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of Assistance to Threatened Languages[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1.
[18] Hale K.The intellectual necessity of language diversity[C]∥The Keynote Address at the 1996 Mid-America Linguistics Conference.Lawrence:University of Kansas,1996.
[19] Crawford J.Endangered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What is to be done,and why?[J].The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1995,19(1):17-38.
[20] Hinton L.Flutes of Fire:Essays on California Indian Languages[M].Berkeley:Heyday Books,1994.
[21] 李藍,裴鈺.語言瀕危,方言告急[N].浙江日報,2009-05-18.
[22] 孫宏開.關(guān)于瀕危語言問題[J].語言教學(xué)與研究,2001(1):1-7.
[23] Swadesh M.Sociologic notes on obsolescent languag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1948,14(4):226-235.
[24] Schleicher A.The Darwinian Theory and the science of language[C]∥Koerner E F K.Linguistics and evolutionary theory:Three Essays by August Schleicher and Wilhelm Bleek.Translated by Alexander V,Bikkers W.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863.
[25] Halliday M A K.New ways of analyzing meaning: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J].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0(6):7-36.
[26] Haugen E.The Ecology of Language[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27] 王士元.語言的演變[M]∥語言學(xué)論叢(第11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3.
[28] Calvet L J.Linguistique et colonialisme:petit traité de glottophagie[M].Paris:Payot & Rivages,2002.
[29] Lakoff R T.The Language Wa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1.
[30] Skutnabb-Kangas T,Philipson R.Linguistic Human Rights:Overcoming Linguistic Discrimination[M].New York:Mouton de Gruytor,1995.
[31] 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2] Dawkins R.The Blind Watchmaker[M].Harlow:Longman,1986.
[33] 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4] 何自然.語用三論:關(guān)聯(lián)論·順應(yīng)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5] 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C]∥Proceedings 15th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de Cybernétique,Namur:Association Internat,1999:418-423.
[36] 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30th Anniversary Ed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7] Fellman J.The Revival of Classical Tongue:Eliezer Ben Yehuda and the Modern Hebrew Language[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73.
SomeThoughtsonLanguageDeath
DaiWeihua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The rapid endangerment and death of many languages across the world is a global problem.It is also a serious challenge to cultural diversity.The present paper indicates that language death is not a new linguistic phenomenon,but its systematic study is a relatively new field of sociolinguistics.The paper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existing world languages given byEthnologue.It indicates that languages in the process of dying are endangered languages,emphasizing that the danger is not the loss of a language per se but the loss of a culture.As a result,the knowledge that is specific to the culture may be lost.
sociolinguistics;languageendangerment;languagedeath
H 05
A
1009-895X(2017)04-0326-07
10.13256/j.cnki.jusst.sse.2017.04.006
2017-08-25
戴煒華(1936-)男,教授。研究方向理論語言學(xué)、社會語言學(xué)。E-mail:whdai2008@126.com
(編輯: 朱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