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云霞
華東師大的鄭桂華教授根據(jù)文言文中所包含的信息類型,把文言文教學價值歸納為四種:重言、重文、重章、重道。浙江的一位老師則認為“教學文言名篇,通文、悟意、審美一個也不能少”。研究文言文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對探索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大有裨益,更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必然要求。本校舉行了“成長杯”教學競賽活動,四位青年教師執(zhí)教了《〈禮記〉一則》一文,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地方。
一、重視“言文共生”
當前,文言文教學中有“言”無“文”、“言”“文”割裂的問題比較嚴重。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的區(qū)別在于文章中有較多的語言障礙。那么,教授文言時可運用一定的策略帶領學生掃除“言”的障礙,以達到文意的貫通。同時,文言文還是作為文章出現(xiàn)的,可以通過“硬讀”的方式大致了解文意,進而憑借文意,推斷某些難懂字詞的含義,把對“言”的理解放在學生建構文意的過程中,以言讀文,因文解言,實現(xiàn)“言”“文”的互動共生。
比如,某三位老師在講解“雖”“旨” “嘉”等幾個文言字詞時,或要求學生根據(jù)語境推斷,或聯(lián)系已學知識,或運用“訓詁法”來幫助學生理解意思,透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我們可以看出老師們對文言知識教學的定位是準確的,文言文教學不是讓學生死記文言知識,而是讓學生通過文言知識的學習,讀懂文言文并形成閱讀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文言知識的學習應放在整體閱讀中,結合語境學習,因文解言。同時,有意識地將文本中的文言字詞同學生以往接觸過的其他文言知識作對照,尤其是同生活中常用的成語進行參照,通過對關鍵字的理解,把對“言”的正確理解作為深度把握文章意義的階梯。言文共生,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策略,也是文言文教學的價值追求。
二、重視“章法考究處”
王榮生說:“文言文閱讀的要點,是集中體現(xiàn)在‘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的‘所言志,所載道。文言文閱讀教學的著力點,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具體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載道?!薄罢路ā逼鋵嵕褪切形慕Y構、選材剪裁之類。作者選擇怎樣的章法形式,與他所想傳達的“志”和“道”是相對應的。而要辨明章法特點,必須結合體式來考慮。
《〈禮記〉一則》是一篇議論文,文章結構比較完整,論證透辟,條理清晰,邏輯性強,并注意采用多種手法來說理。所謂“論如析薪,貴能破理”。四位老師在教學中都能帶領學生分析文章的論證過程,尤其是一位老師從“起承轉合”這種文章基本結構方法入手,引導學生分析文章“類比引入、層層推進、得出結論、引用補證”的妙處,教給學生分析議論文的基本方法, “章法考究處”在此得到了凸顯。當然,此處還可以帶領學生體會文章在論證時多用“對仗”的妙處,來體會文章富于氣勢、說服力強的特點。
三、重視“煉字煉句處”
“章法考究處”側重于文章的角度,而“煉字煉句處”則側重于文學的角度。文言文言簡意豐,煉字煉句處有著豐富的意蘊。引導學生品味煉字煉句處的豐厚意蘊,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敏感度,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因此,煉字煉句處的品味,也是文言文教學的核心價值之一。
一位老師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煉字煉句處,舉一例來說明。她在教學中運用“換字法”,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這句話中的“弗”換為“不”,來體會文章語言的變化多彩,行文的搖曳生姿。
四、重視誦讀教學
我國古代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都普遍采用誦讀涵泳這一教學方法。誦讀既是一種閱讀方法,也是一種教學方法。此次教學活動,幾乎每個教師都很重視對學生進行誦讀訓練以及指導,尤其是一位老師以誦讀教學貫穿整個課堂,對學生在誦讀中進行“讀準字音、學會斷句、了解大意”的扎實教學,我以為對初一的學生來說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訓練。遺憾的是,因為某些環(huán)節(jié)略微拖沓,未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本課的教學,但仍不失為一次有益的嘗試。
當然,本次課堂教學競賽也還有一些遺憾。比如老師們課堂設計還可以更加精致一點,尤其是教師的語言還應更加簡潔些。比如在疏通文意的過程中,如果老師們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幫助學生提煉出文言文閱讀方法——語境推斷和詞語印證等,課堂會更加有效。
再次,文言文教學的價值還體現(xiàn)在文化層面,“滲透文化”也應該成為文言文教學的價值追求。老師們在教學的開始階段都對《〈禮記〉一則》及其出處進行了介紹,但如果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我們祖先智慧的敬佩和閱讀這本書的興趣,更多地滲透文化意味,就更好了。正如一位老師說:“如果通過一篇詩文的學習,學生對某位作家、某類文章、某種古代文化現(xiàn)象產(chǎn)生興趣,那就是超額完成任務了?!碑斎唬@是吹毛求疵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