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佳寧
摘 要 隨著社交媒體越來越深入影響當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公眾開始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各種社會問題的討論中去,信息傳播的速度前所未有的加快,傳統(tǒng)媒體傳播體系以及公眾的社會價值觀也隨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社交媒體在賦予了公眾更多的媒介話語權的同時,也為媒介倫理問題帶來了更多值得思考的方面。
關鍵詞 社交媒體;媒介倫理;新聞價值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22-0009-02
約瑟夫·斯特勞巴哈,羅伯特·拉羅斯在《今日媒介:信息時代的傳播媒介》一書中指出:媒介倫理是關于職業(yè)傳播者在他們的行為可能對他人產生消極影響的情況下,應該如何行動的指導方針或者道德規(guī)則。在傳統(tǒng)的媒介環(huán)境中,媒介倫理是媒體從業(yè)者在從事新聞等相關活動中的重要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但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各種新的媒介形態(tài)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傳統(tǒng)媒體的影響力逐漸開始減弱。在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發(fā)展過程中,傳播主體越來越多元化、傳播內容更加豐富和情緒化。
1 傳統(tǒng)媒介倫理與社交媒體的矛盾
首先,在傳統(tǒng)的生態(tài)媒介中,媒體在從事新聞活動的過程中,嚴格按照新聞專業(yè)主義的標準對受眾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嚴格的篩選。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追求的是新聞的真實性、公正性和中立性,更加強調媒介的社會責任。但是,相對而言社交媒體平臺的新聞信息更新速度快、流動性強,對于實效性的要求更高,這就使得傳統(tǒng)的“客觀性、真實性”等媒介倫理規(guī)范受到了挑戰(zhàn),真實性和時效性在新聞生產過程中在不同的媒介平臺產生了矛盾。一些媒體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過于追求頭條和點擊量,新聞工作者更加專注于拼速度和搶爆料,導致社交平臺上的新聞內容大量的出現(xiàn)內容和排版上的錯誤,甚至是一些假消息。
其次,雖然傳統(tǒng)媒體仍然是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但是社交媒體平臺產生的海量信息更容易發(fā)生裂變式傳播,而媒體從業(yè)人員作為新聞的主要生產者,自身也存在于社交媒體所編織的網絡之中,也會受到大量主觀大量信息干擾,新聞生產變成了一件社會化的事情,職業(yè)的獨立性受到網絡的挑戰(zhàn)。信息傳受主體的界限變得模糊,對于信息來源的核實更加困難,這就容易產生新聞從業(yè)者主觀判斷與客觀事實之間的矛盾。
再次,社交媒體的興起賦予普通民眾更多的話語權,信息的分享也從未如此的開放和自由,每個人的個人信息無時無刻不暴露在網絡平臺上。在社交媒體平臺的推動下,“人肉搜索”被越來越熟練地運用到大量的公共事件當中去。而這種在公眾平臺對個人信息的披露與傳統(tǒng)媒介倫理中對于用戶的隱私權的保護與尊重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2 社交媒體中的新聞倫理問題表現(xiàn)
1)新聞內容失真。所謂信息失真,指的是“信息偏離了客觀事物的真實狀況與一定的衡量標
準”①。在信息形成和傳播過程中都有可能造成信息失真。而社交媒體極強的及時性和交互性更容易導致許多不加證實的信息肆意傳播。這使失真信息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媒體為了迎合網民的獵奇心理,在未經求證的情況下,不惜通過夸大事實、使用煽動性詞匯或圖片以增加點擊量。大量容易引起道德恐慌的內容充斥著頭條新聞,給公眾造成對現(xiàn)實社會的誤解,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例如,2011年初日本“3·11”大地震期間引起的核輻射導致海水污染,部分海鹽也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此事件一發(fā)生,我國的部分社交媒體上就出現(xiàn)了大量我國沿海地區(qū)食鹽資源也受到核輻射污染的虛假信息,致使我國多地出現(xiàn)民眾奔走各大超市瘋狂搶鹽,使得“核泄漏”的恐慌在全國蔓延。2016年初,上海報業(yè)集團所屬的澎湃新聞網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發(fā)布江西九江發(fā)生地震的新聞,多家媒體賬號紛紛轉發(fā)。隨后經證實此新聞為虛假新聞,雖然媒體公開向用戶致歉,相關部門和責任人受到處分,但是此事件對于媒體的公信力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在這個“全民皆記者”時代,用戶在生產新聞的過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由于普通用戶相對于專業(yè)的新聞工作者在信源、具體內容、準確性等方面都存在著不確定性,一些用戶在評論或轉發(fā)信息進行二次傳播的過程中,由于缺乏信息甄別能力或是本身就附帶著不滿情緒,使得社交媒體平臺成為個人情緒色彩濃重的輿論場,公眾在各種極具煽動性信息的包圍下容易不顧客觀事實走向非理性,給問題的解決帶來障礙。近幾年來,微博、微信朋友圈傳謠不斷,從社會熱點問題到生活基本常識,各種失實報道的比例不斷上升。例如2017年年初在微信、微博中得到大量轉發(fā)的關于“駕考新規(guī)”的信息,后也被多地交警證明為虛假消息。諸如“注膠皮皮蝦”“棉花肉松”“紅包病毒”等此類與居民生活和社會息息相關的謠言信息更是極易在社交媒體平臺被大面積轉發(fā)擴散。
2)輿論反轉新聞頻出。輿情反轉新聞指一些緊跟社會熱點、關乎公眾利益與矛盾、標注新聞熱詞的新聞事件,在后期新聞事實被揭露后的輿論,同在發(fā)展初期由于媒體報道不規(guī)范所形成的輿論呈現(xiàn)反轉趨勢②。網絡時代的社會化傳播使得信息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化,一些缺乏把關機制的社交媒體賬戶或是爆料者的私心都在多數的輿論反轉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再加上公眾面對互聯(lián)網上的大量信息缺乏分析和思辨能力,以往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細致、深度的閱讀習慣被部分摒棄,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閱讀,基于刻板印象或固化心理,社交媒體平臺上出現(xiàn)輿論一邊倒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然而隨著更多事件發(fā)展所披露的信息或是事情的進展本身發(fā)生了明顯變化,輿論發(fā)生偏向造成反轉新聞也是屢見不鮮。2016年末,大多數用戶的朋友圈都被一篇《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刷屏,文章打賞也屢屢突破上限,然而經過一夜的發(fā)酵,事件卻被曝出是一場濫用公眾善意的營銷炒作,當事人和許多自媒體賬號一時都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從2015年的“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到2016年的“上海女逃離江蘇農村事件”到2017年“榆林產婦跳樓事件”,社交媒體興起后,一些缺乏把關機制的社交媒體賬戶和普通用戶為了造成戲劇化的傳播效果,面對一些信源模糊的事件,在未掌握全部事實和真相之前就急于表達發(fā)言的風氣愈演愈烈。
3)網絡暴力愈演愈烈。自由開放的媒介環(huán)境使得人性的丑惡可以被一些人肆意地放大,匿名性的傳播情境使得部分用戶常常忽略道德和法律的邊界,通過言語發(fā)起群體性的攻擊行為,從而對當事人造成心理上或事實上的傷害。網絡暴力事實上在全世界范圍內的互聯(lián)網上都普遍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給人類公共道德和傳統(tǒng)價值觀念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它的形式多樣并且包含的內容豐富,比一般的暴力行為更具有傳染效果,影響范圍更廣。近年來的人肉搜索,鍵盤俠,網絡噴子,隱私竊取等事件頻出,大量用戶打著道德的旗號對當事人進行討伐,傳播扭曲的價值觀念,污染了原本健康的網絡傳播環(huán)境,使得社交媒體傳播環(huán)境充滿白色恐怖,人們在享受社交媒體帶來的便捷的同時也充滿了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2015年7月,藝人袁姍姍通過TED發(fā)表主題為《在網絡暴力中捍衛(wèi)自己》的演講,在社交媒體引發(fā)強烈反響。她在演講中談及自己遭受并面對網絡暴力的種種過程,呼吁網友對自己的網絡暴力行為進行反思。在之后的幾年里,從普通民眾到名人明星,遭受網絡暴力的侵擾事件層出不窮并且爭議越來越多。2017年11月,因為一則采訪視頻使得“江歌劉鑫案”重新在國內輿論引起軒然大波,圍繞網絡暴力的話題爭論不斷展開。在這起案件中,利用社交媒體被公開的他人隱私、網友們接連不斷的“人肉搜索”以及許多知名社交媒體賬號的評論文章都促成了這起2017年末在社交媒體上備受關注的案件。
3 社交媒體時代的新聞倫理規(guī)范
社交媒體時代,傳統(tǒng)的新聞專業(yè)主義作為指導新聞業(yè)務實踐的理論體系應該得到堅守,它仍然是社會發(fā)展所必不可少的基礎理論體系。面對更加復雜的媒介環(huán)境,無論是新聞從業(yè)者還是“公民記者”都應該在變化的環(huán)境中不斷反思和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守住職業(yè)和道德底線。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更多的體現(xiàn)人文關懷,抵制不正當行為,以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作為最高行為準則。其次還應不斷完善和落實網絡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強化社交媒體平臺的把關人功能,在追求實效性的同時提高新聞信息的準確度,努力營造媒介責任追究制度環(huán)境,凈化網絡空間。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全體公民的基本媒介素養(yǎng),普及新聞倫理教育,構建良好的新聞專業(yè)主義所需要的外部環(huán)境,使公眾能夠自由的參與社交平臺各種話題討論的同時,理性的克制負責任的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傳播行為,使傳媒更有效地為大眾服務。
注釋
①蕭浩輝.決策科學辭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②殷婷.網絡輿情逆轉研究——以網絡公共事件“范跑跑”為例.河北大學,2010.
參考文獻
[1]彭增軍.傳統(tǒng)與挑戰(zhàn):網絡時代的媒介倫理[J].新聞記者,2017(3):31-34.
[2]鄭琳琳.新媒體傳播對新聞倫理的影響與思考[J].新媒體研究,2017(1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