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
一、問題的提出
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了較多的古詩詞,新課程標準對初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這個要求可梳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背誦與積累,第二個層次是感悟與運用,第三個層次是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然而,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實況是,許多同學達不到第二個層次,更莫說第三個層次了,不少同學連第一個層次也達不到,背不了優(yōu)秀詩文80篇。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成為擺在初中語文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
二、教學的改革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對古詩詞教學做了試探性的改革,時間是從2015年下半年到現(xiàn)在,做法有以下幾點。
1.在溫故知新中進行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不亦說乎?”溫故知新,對學習任何知識都重要,但對學習詩歌更加重要,因為詩歌是最看重背記的。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睂W生時代對經典詩歌的背誦是要滾瓜爛熟的,永記不忘的,是要打好底子的。要做到這樣,只有拿起老祖宗的法寶——溫故知新,反復背記,直到熟爛于心為止。我曾做過測試,在初一新生中,能當眾很流利地、一字不錯地背出20首古詩詞的人竟不到20個人,有的甚至三五首也背不好。要改變這種情況,我教初中的古詩之前,發(fā)動全班同學去吃回頭草,把小學學過的古詩反復讀,直到多數(shù)同學熟記于心,盡可能把底子打得牢一點、實一點。
2.在適當擴大閱讀中進行
學生熟記了小學學過的古詩詞后,我要求他們對初中語文課本的古詩詞,在背記上要學一首過關一首,在此基礎上我又遴選了一些初中語文課本中沒有的且十分精美的古詩,分階段介紹給他們閱讀。
在此基礎上,我又向學生推薦了兩本學古詩詞的著作,一本是徐昌才先生的《唐詩不妨這樣讀》(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徐昌才是長沙市雅禮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出版了多部詩歌鑒賞專著,他的這本關于唐詩閱讀的書,為學生提供了形式多樣的閱讀方法與鑒賞范例,給學生打開了一扇扇古詩閱讀的大門。另一本是周仁旺先生的《詩作·詩品·詩教》(中國文藝出版社)。周仁旺先生曾工作于我校,是作家型教師,已有三百多萬字的著作,他的這本書,既有他的詩歌作品,也有他的詩品作品,還有他向人介紹寫詩的內容。我著重推薦學生去看“詩教”部分,它包括“詩歌知識問答”、“詩歌體裁”、“詩歌格律”三大內容,對詩歌知識的介紹和教人寫詩很詳細。這兩本書的內容都適合初中生看,在教學中我會根據需要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對重點內容進行精讀。
3.在多種閱讀方法中進行
閱讀古詩詞的方法是很多的,我指導學生用得最多的方法有三種:類比性閱讀、對比性閱讀、感悟創(chuàng)新式閱讀。
類比性閱讀。類比性閱讀就是選取某一個角度或側面,把多首詩歌放在一起,或從意象、或從題材、或從語言、或從情感入手,指導學生進行類比閱讀,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把學過的詩歌進行分類閱讀,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在教學當中,我讓學生把小學到初中學過的古詩,或按題材進行分類,分出送別詩、山水田園詩、邊塞詩、閨怨詩等;或按照意象進行分類,分出風月、山川、草木、關塞、鳥獸、人物等;或按照情感進行分類,分出思鄉(xiāng)、愛國、怡樂、哀怨等。我還組織學生對每一類詩歌開展一次閱讀分享會,進行適當指導和點評。這樣的分類閱讀,使學生由此及彼,視野更加開闊,閱讀興趣也更濃。
對比性閱讀。對比性閱讀,就是把兩首具有某些聯(lián)系或相似點的詩歌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閱讀。對比的內容和角度,根據具體的詩歌內容來決定,或從題材、或從主旨、或從情感、或從語言、或從形象、或從意境、或從手法進行對比閱讀,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在教學當中,我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對比性閱讀,比如教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時,我把白居易送給劉禹錫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拿來指導學生對比閱讀;教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時,我把其一拿來指導學生對比閱讀;教陳與義的《登岳陽樓》(其一)時,我把杜甫的《登岳陽樓》拿來指導學生對比閱讀。通過比題材、比語言、比情感、比意境、比手法等加深對這兩首詩的理解。
感悟創(chuàng)新性閱讀。感悟創(chuàng)新性閱讀,就是在閱讀過程中要帶著審美眼光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感悟,盡量做到不人云亦云,有創(chuàng)新的發(fā)現(xiàn)。比如,在教學生讀李商隱的《樂游園》時,對于“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一名句,我要求學生不拘泥于傳統(tǒng)閱讀中已形成共識的感傷情調,而引導學生讀出了夕陽最美、晚景珍貴、余光切莫蹉跎的新悟。在教學生讀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時,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詩句中,讓學生跳出詩中包含的,眾所周知的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的哲理,引導學生悟讀出新事物的出現(xiàn)是以舊事物的消亡為借鑒和前提的新體會。
4.在讀寫結合中進行
由于中考對古詩詞的要求只停留在閱讀和理解上,考試的內容基本上是填空默寫或理解性默寫,因此,絕大多數(shù)初中老師教古詩時,只求學生去過默寫關,沒有想過去教學生用古詩詞的體裁形式去寫詩。我過去也是這樣,但在我的試探性改革教學中,我開始教學生去寫古體詩歌了。在這方面周仁旺老師為我做出了榜樣,他進行古典詩詞教學時,是既教讀也教寫的,使以寫帶讀、以讀助寫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因此,他的學生既有許多古體形式的詩歌見于報刊,也有一些閱讀欣賞性的短文被公開發(fā)行的報刊采用,他的《詩作·詩品·詩教》的附錄還收入了他指導學生寫的古體詩等作品,形式多樣,包括絕句、律詩、古風、詞牌、曲調、對聯(lián)。
我指導的步驟,跟周老師一樣,先簡單后復雜,先寫五言絕句后寫七言絕句,先寫五言律詩后寫七言律詩,先寫詩后寫詞曲,寫詞曲皆以小令為主。所有體式都以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過的作品為例子,寫作時先仿寫再創(chuàng)作。教師對學生比較好的作品作適當?shù)男薷?,修改完后再在班上進行講評,指出不足之處和改動的理由,講完后要作者再寫,直到寫出比較好的范作,然后把范作發(fā)表在班刊上,供全體學生學習。將近兩年的時間,學生寫出的形式和內容上都不錯的作品有幾十首,這里遴選三首有代表性的作品于下:
五絕·借路燈光寫作業(yè)
陳嘉熙
窗外路燈光,幽幽照我床。
埋頭忙作業(yè),不覺夜深涼。
七絕·望月思鄉(xiāng)
張菡
獨上天臺望月明,依依泛起故園情。
親朋好友今何在?萬語千言對影傾。
相見歡·深秋
梁心茹
秋來獨憶春紅,已無蹤。昔日繁花轉瞬皆成空。
杜鵑淚,他鄉(xiāng)醉,嶺重重。窗外飄來冷雨共寒風。
5.在召開詩品會中進行
這里所說的詩品會,是班級詩品會,雖然級別低,但最能活躍氣氛,最能調動學生讀好詩和好讀詩的興趣,當然,這里的詩品會主要是有關古典詩歌的詩品會。在教學過程中,我每一個月舉行一次詩品會,以交流閱讀體會,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與審美情趣。
在一次詩品會課上,葉梓健同學說:“老師,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全詩都對仗工整。這首詩不僅形式美,而且內容更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美在生動的形象;‘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美在蘊含的哲理?!蔽曳Q贊了這位同學的說法。陳超恒同學說:“老師,中唐詩人柳中庸的《征人怨》更精彩呢。它不僅全詩對仗,而且還是全詩合平仄的呢?!彼又叡骋痪湓娺呏v出這句詩的平仄:“歲歲金河復玉關,仄仄平平仄仄平;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平平仄仄仄平平;三春白雪歸青冢,平平仄仄平平仄;萬里黃河繞黑山,仄仄平平仄仄平。”“說得好!新發(fā)現(xiàn)!”我為他鼓起掌來,全班同學也為他鼓起掌來。于是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言,使這個班級詩品會氣氛很熱烈。
三、教學的收獲
通過將近兩年的試探性地多渠道進行古詩詞教學改革,我發(fā)現(xiàn)學生懂得了一些閱讀和寫作古體詩歌的方法后,不僅激發(fā)了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提高了閱讀的水平,而且用古體形式寫詩歌很來勁,作文水平也明顯提高。
1.閱讀水平的提升
根據新課程標準關于古詩文閱讀的三個層次來對比,都有了明顯提升。
在第一個閱讀層次上,學生很看重背誦和積累,變被動背記為主動背記,許多同學將課文中的古詩詞讀得熟、記得牢,有的同學在讀熟記牢課文的基礎上,又自覺背記了一些課外自己感興趣的古典詩歌。
在第二個閱讀層次上,同學們閱讀古詩的自我感悟能力強了,有的同學還很有自己的見解。在一次詩品會課上,尤婉樺同學說:“老師,過去我讀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時,只聽人說‘春風又綠江南岸是這首詩的名句,它之所以寫得好,是因為王安石寫詩認真,反復錘煉了句中的謂語,先是用‘吹,再是用‘到,又是用‘遍等,最后才敲定用這個‘綠字?,F(xiàn)在我明白,‘綠字比其他字形象,詩歌最講究形象。再說,其它字呆板,是謂語的一般用法,‘綠活潑,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是謂語的創(chuàng)造性用法。”我當即表揚了他,為他能有這樣的理解感到分外高興。
在第三個閱讀層次上,同學們的古典詩歌的欣賞品味水平和審美情趣明顯提高。在一次詩品會課上,胡健彤同學說:“老師,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很形象,每句詩是一幅風景,我讀完這首詩時,仿佛眼前掛著四幅畫。而且古人寫絕句是不求對仗的,這首詩卻是全對仗,全詩四句,上兩句和下兩句之間都對起來了。這在我讀過的古詩中是很少見的?!蔽铱隙诉@位同學的觀點,也更加堅定了多渠道進行古詩詞教學改革的信心。
2.寫作水平的提升
學生不僅如前所述能進行古體詩歌的寫作,而且作文水平也有了明顯提升,運用古詩詞造句方法來作文的多了。最突出的表現(xiàn),很多同學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律詩中的“對仗”用到作文中來。比如李佩桓同學在一篇《秋思》的作文中寫道:“風飄飄,雨瀟瀟。門前的小河里,泛起了微漾的寒波;路上的喬木下,鋪貼著憔悴的黃葉。清晨,我背著書包打著雨傘,融進了清秋,行走在通往學校的路上?!边@個不長的語段,卻長長短短三處用到了對偶,小作者運用對偶來寫作文比較嫻熟,來自于平日寫古體詩詞時在對仗上是下了番功夫的。
我的試探性多渠道進行古詩詞教學的改革,雖然要到今年六月才結束,但是同學們閱讀古詩詞的能力已經有明顯提高,這不僅深化了中學語文教學改革,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美好情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杏壇梁銶琚初級中學(5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