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這是一座靜默的城,質樸的城,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是一個充滿安靜和平的世外桃源,在這里,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勾心斗角,沒有家人之間的反目成仇,更沒有朋友之間的挑撥離間,這里的人就像這里的風景,純凈美好,質樸真誠。
邊城,寫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從文先生顯然是想表現(xiàn)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他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淌著,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jié),反而有一種靜謐的祥和。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人物的心理,讓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融入了湘西這片淳樸的土地,融入了那群溫潤率直的人們之中。正是這樣的文風,才襯托出了一座純凈的城。
文中的人是不功利的,例如爺爺擺渡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可見,在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yè)氣息所熏染變質的,人人都以尚情尊義為榮。文中多次自豪的提到了邊城人民的質樸,而爺爺更是因為性格符合邊城人的道德觀,所以才為人們所推崇,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其中幾個推錢的場景更是讓人覺得錢并沒有那么重要。這便是沈從文先生想要的風土人情:人人以情義為重,以淳樸為榮。
一切終究是沒有永恒的。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透露出了沈先生的擔憂。他既愛這泥土的氣味,憎惡重利輕義,以鄉(xiāng)下人自居,但又看到了大勢必然,邊城的鄉(xiāng)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該何去何從,這恰好是他擔憂的,純粹“爺爺式”的傳統(tǒng)文化都將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征著這兒的文化前途飄渺。但不論往何處去,都不會是他想要的。因此,《邊城》以等待為結局,在給讀者留下悠久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的同時,他讓翠翠的等待留在紙上,幾十年——幾十年——幾十年的等下去,只是希望能夠等到好的出路。
沈從文先生用他詩化的語言輕聲訴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著所有炎黃子孫們的本性良知。正是因為愛的是這般的深沉,所以才孕育出了這些悲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地迫近,原來曾經擁有的都可以瞬間成空。然而,只要有希望,就一定會迎來明天的曙光。沈從文先生在這種田園牧歌的生活中寄托了自己全部的情感,它將生動豐富的社會風俗畫和優(yōu)美清新的風情畫融為一體,深情地展示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人民的粗獷強悍和純樸善良的形象,創(chuàng)造了有一幅中國文學作品中意味深長的恢宏之作。
讀完《邊城》,我不能不被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它將永遠在我的心中閃爍著璀璨奪目的光芒。
夜黑燈明,提著這支舊筆在記憶的紙上飛揚,任憑黝黑的濃墨在筆尖恣意地流動,倏忽之間,眼前又浮現(xiàn)出了那個邊城,那個擁有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邊城所發(fā)生的那段愛與守候故事的小城。
(參考教材:人教版必修五《邊城》)
(指導教師:馬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