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號子喊大的地方,洞庭魚米養(yǎng)胖的地方,這地方打擂茶用的是花椒棒,這地方吃米粉泡的是牛肉湯,這地方說話誰都能聽懂,這地方待客都那么大方,這地方的名字就叫常德,常德是個好地方喲,依兒喲依兒喲……”
在湖南常德,人們能經(jīng)常聽到這種獨具特色的說唱藝術(shù)——常德絲弦。公園里、廣場上、湖岸邊,男女老少伴著弦樂翩翩起舞,一把琵琶,幾只胡琴,便述說一個故事;數(shù)聲清唱,些許道白,便成就一段傳奇……
源自民間時尚小令
常德絲弦是流行于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帶的傳統(tǒng)地方曲種,它用常德方言說唱,以揚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弦樂器伴奏,富含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xiāng)土氣息。
明清時期,各地商賈云集于常德,江浙一帶的樂師歌女也常往來于沅澧之間,他們帶來了當?shù)氐臅r尚小令。據(jù)記載,這種小令“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焙髞恚c常德的風土人情和方言融合后,逐漸演變?yōu)橐婚T獨具特色的江南說唱藝術(shù)。
成型于茶樓與酒肆
絲弦曲藝于明代永樂年間始入常德,成型于茶樓與酒肆,成為當時官宦商賈、文人雅士、殷實人家最喜聞樂見的“雅樂”。它以唱為主,以說為輔,可以演出有人物、有情節(jié)的大型戲劇,也可以演唱短小精悍的絲弦段子。在絲弦戲劇演出時,生、旦、凈、丑角都是一人一角登臺演出;而演出絲弦段子時,往往是“一人多角,進進出出”,此時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曲藝表演形式,極適合在茶樓酒肆里慢悠悠地觀賞品味。
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演唱常德絲弦的藝人們自發(fā)組織起民間曲藝班社,一些商家店鋪為了熱鬧門面,也常邀請曲藝班社前來助興。他們早早地送出請?zhí)⑸蠒把彭嵸n奏,伏乞早臨”,以賓客之禮相待前來演唱的藝人,并重金酬謝。
傳承多虧了幾位盲人
然而,常德絲弦這樣一個久負盛名的藝術(shù)形式,也曾經(jīng)瀕臨滅絕、失傳的境地。
解放初期,百廢待興。1952年,于長生、徐海清、龔順泰等12位老人組建常德絲弦傳唱組,常年輪唱于常德城區(qū)的大西門、小西門、大河街三個茶館。這個傳唱組基本上都是盲人,他們收徒弟、改變新曲、參加演出,為常德絲弦的傳承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上世紀70年代,一曲《新事多》通過天空中的無線電波廣播天下。從那時起,“咿爾喲!呀依喲!”的常德絲弦便聲名遠播,傳遍四方。
時過境遷,我們已經(jīng)很難搜尋到當年帶著鮮明時代烙印的《新事多》:“紅太陽光輝照山河啊,社會主義新事多,非是姐妹們嘴巴巧啊,咿爾喲,咿爾喲,咿爾咿爾呀咿喲......”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經(jīng)過改編、反映新時代新變化的常德絲弦,貼著“咿爾喲、呀咿喲”標簽的常德絲弦,不僅僅是常德人民的絲弦,而且成為了全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shù)形式。
新時代的常德絲弦
時代在變化,常德絲弦也在與時俱進。在演唱內(nèi)容上,它不斷歌頌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的變遷;在音樂旋律上,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揚琴、琵琶、月琴等絲弦樂器伴奏的模式,不斷吸收電聲樂、交響樂、搖滾樂等多元素的音樂形式;在表演形式上,它摒棄了傳統(tǒng)坐唱形式,讓演員放開手腳在舞臺上活躍起來,滿足了人們對藝術(shù)美的享受。
2010年的巴黎,當常德絲弦傳承人朱曉玲在舞臺上唱出“這地方的男人比女人更漂亮,這地方的女人比男人更開放”時,臺下的外國觀眾也笑了;2016年,常德絲弦在美國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激情上演,震撼著外國人的視聽神經(jīng)……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發(fā)展的常德絲弦,如今已走出國門,漂洋過海,響徹全球。
(圖片提供:常德市教育局 素材提供:彭筠、周星林、曹先輝)
非遺接力
從2007年開始,常德市啟動了“常德絲弦進校園”活動,對市內(nèi)122所中小學的258名音樂教師進行常德絲弦專業(yè)知識培訓,并編印《常德絲弦普及本》20萬冊,免費發(fā)放給中小學生,各學校在課余時間利用廣播站播放常德絲弦。2013年,北正街小學等學校將《小學生學唱常德絲弦》教材納入該校一至六年級所有學生的音樂教學課程中。2015年由武陵區(qū)委宣傳部牽頭,面向武陵區(qū)各小學擇優(yōu)錄取彈唱班小學員,學制為三年,開設(shè)揚琴、琵琶、二胡、中阮四個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