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拉風箱,呼呼的響,火爐燒得紅旺旺,女婿來補鍋,瞞了丈母娘……”這是湖南有名的花鼓戲《補鍋》中的一段唱詞,其曲調活潑輕快,是不少老年人甚至部分青年人的KTV 必點曲目。湖南花鼓戲雖赫赫有名,《補鍋》《劉??抽浴返缺淮蠹沂熘?,但很少有人知道,花鼓戲是起源于洞庭湖區(qū)一種叫做地花鼓的民間小戲,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根植于民間文化沃土
地花鼓,意即“在地上打的花鼓”,一般是在廣場、曬谷坪、農家堂屋等場所進行表演,基本形式為一旦一丑,在歌舞中互相逗趣嬉戲,形式上類似于北方的“二人轉”,因此有“北有二人轉,南有地花鼓”之稱。
益陽南縣素有“地花鼓窩子”之美譽。據(jù)考證,南縣地花鼓起源于清代嘉慶初年,其祖師爺為李慶六。李慶六為長沙人,清嘉慶元年下洞庭,落腳南縣烏嘴小港子以打魚為生。他白天打魚賣魚,晚上吹嗩吶、拉胡琴,一到正月間就組織農民打地花鼓。三月間,他應邀開班收徒,教嗩吶、胡琴、地花鼓,也就是南縣人們傳說的“桃花班”,于是,地花鼓在南縣星火燎原般傳開了。
據(jù)史料記載,當年李慶六在教學中,教的應當是他帶來的有長沙特點的地花鼓。后經過南縣幾代地花鼓藝人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將長沙地花鼓與當時南縣境內已初具雛型的地花鼓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具有湖鄉(xiāng)特色的南縣地花鼓。
歲月風雨中艱難前行
南縣地花鼓表演生動,詞曲豐富,生活氣息濃厚,具有鮮明的湖鄉(xiāng)特色。最常見的表演形式有一旦一丑的對子花鼓,騎馬持鞭的竹馬地花鼓,還有人數(shù)眾多、熱鬧喜慶的圍龍地花鼓;地花鼓將民間山歌、民間小調和勞動號子糅合起來,音樂明快高亢;演員能歌善舞,常用扇子和手帕表現(xiàn)人物情緒與性格。每逢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當?shù)鼐用穸紩晕椠垺⒌鼗ü牡谋硌菪问絹砥砀G髽?,熱鬧非凡。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變遷,文化形態(tài)發(fā)生了劇烈變化,南縣地花鼓逐漸成為民間的一種邊緣舞蹈藝術。很多村民不再熱衷于地花鼓的喧鬧,大部分文娛生活被電視節(jié)目占據(jù);不少年輕人嫌棄地花鼓的形式“土氣”“庸俗”,南縣地花鼓難以喚起人們的興趣。逢年過節(jié),以往唱主角的“地花鼓”幾乎銷聲匿跡,瀕臨斷代失傳。
作為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南縣地花鼓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藝術價值。當下,還有許多傳統(tǒng)的南縣地花鼓表演形式尚待挖掘和整理,而地花鼓的舞美、燈光、服裝、表演形式如何與時俱進,吸引更多人的關注,也有很多工作要完善。
非遺接力
近幾年,南縣縣委、縣政府為了搶救、保護和傳承南縣地花鼓,做了大量的工作:及時采訪當?shù)乩纤嚾耍占淼鼗ü亩喾N表演形式的資料、文本以及影像,并編輯成教學課本和光盤,逐步在南縣青少年宮、小學、初中和高中推廣;舉辦地花鼓藝術培訓班;重大文藝活動和節(jié)假日,都會安排地花鼓藝術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