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在遠古時代是文明的傳承者。在古老而多元的楚巫祀典活動中,巫者生生不息地傳承著桑植先民對自然、圖騰、鬼魂和祖先的崇拜。在張家界市桑植縣偏遠的大山角落里,一些老土司為亡人超度亡魂的歌聲中,仍延續(xù)著豐富瑰麗、奔放不羈的古老歌謠舞曲。
以歌代語 以歌傳情
桑植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早在10萬年前,就有古代濮人在此活動。古代濮人長期生活在綿延起伏的崇山峻嶺和縱橫交錯的溪河間,走過了一條從漁獵到農(nóng)耕的文明之路,創(chuàng)造了魅力四射的楚巫文化,他們以歌代語,以歌傳情,表達著自己的情感。流傳桑植白石、西蓮、人潮溪一帶的“薅草鑼鼓”,至今還保存著“請神”“送神”等原始遺風(fēng),勞作者在“鑼鼓”點子的指揮下,歌聲應(yīng)和,開展勞動競賽,“喲嗬”喧天。
桑植民歌能表達出各種不同情感,有渾圓嘹亮的山歌、優(yōu)美抒情的小調(diào),有歡快活躍的花燈、低沉哀怨的曲藝,還有氣勢磅礴的勞動號子、蕩氣回腸的“薅草鑼鼓”,以及激昂向上的現(xiàn)代歌曲。
唱響維也納金色大廳
“(男)馬桑樹兒搭燈臺(喲嗬),寫封的書信與(也)姐帶(喲),郎去當(dāng)兵姐(也)在家(呀),我三五兩年不得來(喲),你個兒移花別(也)處栽(喲)。(女)馬桑樹兒搭燈臺(喲嗬),寫封的書信與(也)郎帶(喲),你一年不來我一(呀)年等(啦),你兩年不來我兩年挨(喲),鑰匙的不到鎖(喂)不開(喲)”。
《馬桑樹兒搭燈臺》是一首傳唱久遠的桑植民歌。在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數(shù)千土家兒郎應(yīng)朝廷之召遠赴江浙、朝鮮三度抗倭,它的歌聲便始終相伴著戰(zhàn)士們的征程。在大革命年代,桑植人民跟隨賀龍輾轉(zhuǎn)南北,北上長征,這首歌被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改革開放年代,一批批桑植兒女外出打工,夫妻送別唱起《馬桑樹兒搭燈臺》,山歌又成了忠貞愛情的表白。
《馬桑樹兒搭燈臺》屬五句子山歌,歌詞單純質(zhì)樸,詞意生動,地方風(fēng)味濃,兒化音重,襯詞多,聽起來親切動人,情趣別致,改編為交響樂在國外演出時被譽為金色的旋律。宋祖英在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舉辦個人演唱會,《馬桑樹兒搭燈臺》成為她的壓軸之作。
民歌的海洋
桑植民歌因有鮮明的民族風(fēng)格和山區(qū)特色,被省內(nèi)外音樂界譽為“民歌的海洋”。
桑植民歌分為山歌、小調(diào)、禮儀歌、儺腔等,涵蓋了傳統(tǒng)民歌的多種體裁,共有1萬多首,通過分門別類、改編整理,形成山歌、花燈調(diào)、小調(diào)、勞動號子等2300余首,50多萬字。其特殊的潤腔方法和氣聲演唱技巧,極大地豐富了民歌演唱理論,為聲樂演唱提供了獨特的范例。
2006年桑植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中國文聯(lián)、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授予桑植縣“中國民歌之鄉(xiāng)”的稱號,現(xiàn)已成為桑植縣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非遺接力
桑植縣專門編寫了桑植民歌校本教材,全縣的中小學(xué)校都在傳唱。桑植民歌進校園,讓學(xué)生的課余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為桑植民歌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
在上河溪鄉(xiāng)學(xué)校,隨時都可聽到悠揚的桑植民歌在校園傳唱。演唱民歌,傳承桑植民俗民間文化,已在該校蔚然成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