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泳競技因身體科學推動發(fā)展迅速,對于游泳訓練來說必須對核心力量加以深層關注。若水域狀況不穩(wěn)時,核心力量的重要性便會得到突出體現。該項訓練必須以游泳項目為導向針對開展,確保訓練效果得到高效強化。本文先就核心力量作基本概述,而后就推動核心力量融于游泳訓練的意義以及應用途徑進行探析,以期為強化游泳水準作出貢獻。
關鍵詞:游泳訓練;核心力量訓練;應用探析
引言:
現階段,對于游泳競技而言,微小技術也會給競賽成績造成極大影響。而傳統(tǒng)訓練一般對四肢力量加以重視卻忽視了軀干對于游泳的重要性。游泳訓練從核心力量出發(fā)做到針對實施,可在協(xié)調能力、技術支持等層面給予運動員幫助。下面便就核心力量相關訓練應用進行探析。
一、核心力量基本概述
1、運動肌和穩(wěn)定肌
核心力量主要源自核心肌肉,而后者涵蓋了運動肌以及穩(wěn)定肌。通常運動肌通常是多關節(jié)肌,處于人體較淺位置,其力量以及速度增加多是源自肌肉作出的向心收縮;穩(wěn)定肌則多是單關節(jié)肌,處于人體較深位置,不論是身體控制還是姿勢保持均需借助該肌肉施展的離心收縮來實現。
2、整體、局部肌肉
核心肌肉若依據解剖位置來劃分,則可涵蓋局部以及整體肌肉。局部肌肉通常涵蓋橫突間肌以及多裂肌等,人體對脊柱曲度進行控制或者是促使脊柱維持相應的穩(wěn)定性均需依靠該類肌肉實現;整體肌肉則涵蓋了臀大肌以及豎脊肌等多種長肌肉,很多均和骨盆或者是胸廓進行連接。若運動具備大幅度性質,則需要借助此類長肌收縮來實現。
3、多裂肌
核心力量一般以多裂肌為其作用肌群,不論是運動感覺還是本體感受都需要借助多裂肌來實現感知。若運動員處在一種無法支撐且不穩(wěn)定情況時,多依靠多裂肌來維持穩(wěn)定。因此,憑借從核心力量出發(fā)展開訓練時,應對多裂肌相應的激活形式加以關注。
二、游泳訓練融合核心力量的應用意義
1、強化運動員相應的協(xié)調能力
對于游泳競技來說,協(xié)調能力顯得極為關鍵,同時也是強化訓練效果、獲取良好成績的關鍵途徑。而協(xié)調能力還可確保運動員維持較穩(wěn)定的技術動作,并對體力消耗等加以把控。一般需要從水上訓練出發(fā)來適當加量,可展開墊上、跳躍以及球類等形式的聯系。此外,還可借助水中滾動或者是翻轉等動作訓練,促使運動員憑借脊柱能力來對水體伴有的阻力以及浮力加以克服,從而有效地對身體進行牽引。
2、賦予運動員更多技術支持
游泳運動若身體脫離出發(fā)臺,便會維持一種無支撐的狀態(tài),此時身體對應的穩(wěn)定性便會逐步降低。運動員必須憑借泳姿的合理調節(jié)來維持身體平衡。若其核心力量并不理想,那么其對泳姿進行轉換的能力欠缺便會暴露。因此,以核心力量為導向開展游泳訓練,可確保運動員對泳姿做到及時轉換,確保身體姿勢更富競技性。
3、表現出樞紐作用
資料顯示,如果將人體多種關節(jié)以及肌肉進行有機整合,便可憑借復合力學構建起合理的運動鏈,從而對人體相應的發(fā)力能力進行強化,也就是“爆發(fā)力”。運動時不論是肌肉還是關節(jié)均會參與,若收縮情況無法得到合理整合便很難強化運動效果。以往訓練多以四肢力量為導向實施,僅對四肢對應的技術要點加以關注,卻對核心力量等予以忽視。但四肢力量通常憑借軀干發(fā)力而實現,這也體現著力量具備的傳遞性。特別是下肢發(fā)力,其多是憑借軀干腰髖伴有的肌群進行發(fā)力。而發(fā)力過程多是借助動力鏈實現,而核心力量也是源自該動力鏈。
三、推動核心力量融于游泳訓練的有效應用途徑
1、從訓練時間出發(fā)做到切實安排
現階段,游泳訓練多呈現如下特點:周期較短且節(jié)奏較快。對于此類訓練來說,必須從訓練時間出發(fā)做到切實安排,才可高效地強化訓練效果。首先,在以局部肌肉為對象展開訓練前,需要引導運動員做好熱身準備,而后實施以穩(wěn)定性為目的的力量訓練,時長應維持在13到15分鐘,確保運動員可于地面獲取相應的穩(wěn)定性,從而避免入水之后導致姿勢變形。其次,還應以整體肌肉為導向展開訓練,相應的以穩(wěn)定性為目標的力量訓練時長需要適當延長,可把控在20到25分鐘,并推動水中以及地面相應穩(wěn)定性加以結合。
2、推動核心力量和泳姿相匹配
泳姿通常涵蓋了蝶泳、仰泳、蛙泳以及自由泳等,該類泳姿必須從核心力量出發(fā)做到標準的針對劃分,可將蝶泳以及蛙泳歸于一類,而自由泳以及仰泳歸于一類。上述類型泳姿在訓練層面形式差異明顯。首先,對于蝶泳以及蛙泳來說,必須確保核心力量以姿勢變換為導向做到合理轉換,其起伏規(guī)律較為明顯。因此,其核心力量需要秉持“動態(tài)化”原則展開訓練。其次,對于自由泳以及仰泳來說,則應秉持“靜態(tài)化”原則實施力量訓練,其泳姿需要以平緊直為原則。此外,該類姿勢發(fā)力多借助臀大肌以及豎脊肌等實現,運動時核心力量多維持于同一位置,相應位移并不明顯。教練員需要推動靜態(tài)以及動態(tài)方式進行結合,憑借穿插交替等形式來展開訓練,確保各部位均可得到有效強化。
3、以運動員存有的個體差異為導向制定針對訓練
運動員在身體素質層面差異明顯,因此核心力量相應訓練需要以實際需要以及穩(wěn)定性為導向做到切實設計與調整。訓練時,若教練員秉持“一刀切”的訓練方式,通常會使訓練強度很難契合身體素質。若身體較差則很難應對量大的訓練,若身體較強則會感覺同樣量的訓練很難滿足身體需要。所以,教練員必須以個體差異為導向切實調整訓練。訓練方案需要做到由靜至動,先實施空手訓練而后展開負重訓練。此外,還應借助漸進形式的訓練,確保肌肉對應的反應能力以及爆發(fā)力等得到強化。
總結:
總之,對于游泳訓練來說,教練員需要明確核心力量在強化訓練效果層面的關鍵意義,需要從訓練時間、泳姿調整以及訓練方案等層面出發(fā)展開訓練,確保運動員相應的協(xié)調力以及爆發(fā)力等得到強化,為提升競技成績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沈劍鋒.探析核心力量訓練在游泳訓練中的應用問題[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8):51-52.
[2]楊警非,康莉.核心力量訓練在游泳訓練中的應用研究[J].運動,2014(04):39-40.
[3]劉彥武,鄭澤通.核心力量訓練在中學游泳訓練中的應用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16):33+35.
[4]陳建新,陸青.對游泳運動員采用傳統(tǒng)腰腹力量訓練與核心力量訓練效果的比較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0(0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