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悅
(南京市雨花臺中學 江蘇南京 210012)
這是新概念英語第三冊里面的一篇閱讀文章,初讀文本,對于我的教學對象高一的學生而言,大量的生詞便成了我要處理解決的首要問題。怎樣在自己的閱讀教學設計中巧妙的處理好生詞且注意避免碎片化?怎樣基于主題,構(gòu)建自己的課堂?怎樣讓學生在閱讀分析的基礎上自然生成等問題都是我要考慮到的,以下也是我圍繞這些問題的一些嘗試與思考。
程曉堂(2017)老師指出“所有的語言學習都應該是在一定的主題語境下進行的”,顯然合適語境的構(gòu)建是非常重要的。合適的語境會讓學生們更直接也更容易進入文章的閱讀,因此我選擇了以配有圖片的博客作載體,該博客的主題:人在非洲(飲食篇),內(nèi)容主要是介紹非洲的特色飲食,這樣的話既能在形式上推陳出新,也能自然的給學生呈現(xiàn)出相應的語篇,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在英文的語言環(huán)境中體會到生詞的大意,并對本文課文的主題有一個放大的作用:在面對一些特色飲食的同時,通過圖片給學生一種視覺上的沖擊,在欣賞了飲用牛血、吃泥巴、享用蟲子等畫面的同時,在free talk的交流中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體現(xiàn)出了各地的人們對于食物所產(chǎn)生的不同的反應和態(tài)度——各有所愛。
在閱讀中,通過不同題型的設計,讓學生在閱讀文章,完成給出題目的同時,進一步熟悉文本,才能更好地保證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掌握。
基于文章是由兩大部分組成的,而且有一定的難度,我就采取了分段理解的方式。在判斷對錯以及改錯的過程中,對第一段的文本做一個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在學生改錯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就會對兩個關(guān)鍵詞做出提煉(geographic position、different habit),這就是引起人們飲食差異的一些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做出一個展開討論:What are your attitudes towards the food adopted from foreign countries?通過討論,會得到respect(尊重),accept(接受),tolerate(包容),say no to(抵觸)等一系列的關(guān)鍵詞。因此,我們知道并不是每一種食物都能夠得到每個人的認可,從而引到第二段的內(nèi)容:引起大眾分歧的食物——蝸牛。(No creature has received more praise and abuse than the common garden snail.)
第二段的文本是一篇故事的講述,是典型的記敘文體。那么怎么讓學生能夠高效的讀懂作者所講述的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jié)局,毫無疑問,我們需要設計相應的課堂活動?;顒邮侨祟惔嬖诤桶l(fā)展的基本方式,是學生認識、情感和行為發(fā)展的基礎。活動引導學生將外化的知識轉(zhuǎn)化成內(nèi)化的認知(王薔,2016)。我采用了靜態(tài)畫面(tableau)的形式,學生的演帶動讀的效率,并在場景的烘托下完成對故事的改寫(where,who,what),在整個輕松的氛圍中,學生頗有興趣,合作式的完成了對文本的解讀與理解,并用自己的話對不同場景下所發(fā)生的故事進行重新組織與展示,深入淺出。在分開閱讀處理文章的基礎上,讓學生完成了較有難度的閱讀理解,以檢測學生是否吃透文本,了解文本,從整體上做了一定的強化與整合。
相比知識積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塑造與內(nèi)化是主題學習的更高層次。在教學目標中,我提到了要注意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那么怎么在文章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滲透呢?我在全文處理中,把文章中所提到的不同的感情色彩的詞連成了一條主線:repulsive—impulse—delighted—fancy—reluctant—dismay—sad. 在對于部分經(jīng)典句子的閱讀、欣賞和分析中,我們體會到作者細微的情感發(fā)展與變化:對于不同的食物是持有尊重包容態(tài)度的,而且他試圖克服自己來適應這種不同的文化和風俗,雖然最后他還是遺憾的,沒有跨越自己,做出改變。通過閱讀賞析和部分關(guān)鍵詞語的再呈現(xiàn),讓學生能夠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特別是對一些描述情感變化的形容詞理解的過程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態(tài)度:“理解尊重但無法改變自己”這樣的態(tài)度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會讓學生在遇到這種情況的同時懂得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包容,在價值觀上得以提升。
課程標準中將英語的核心素養(yǎng)歸納為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們漸漸成了擁有“全球視野”的世界公民,同時我們一如既往地關(guān)注孩子們創(chuàng)造性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全面提升學習能力。
在上個環(huán)節(jié)對于不同感情色彩內(nèi)容體會的同時,我對“sad”這個詞進行了放大,進而提出疑問:作者沒能克服自身因素去接受不同食物,是否就是件悲哀的事情?在面對差異的時候,人們對于自己習慣的事物是應該改變還是應該選擇堅持自我?開放性的答案給他們創(chuàng)建了一個討論交流、積極表達的平臺。無法接受蝸牛這個態(tài)度本身就沒有對或錯,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是或不是的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過程也是思維的再培養(yǎng)。
對此,給出了兩類代表人物:1.善于兼收并蓄,以改變促發(fā)展的美國人;2.提倡“小國寡民,安其居樂其業(yè)”的老子。對于這個辯題,學生從世界國家,家庭,以及自身等角度進行小組討論分析,羅列出自己的觀點和論據(jù)。在辯論中,學生們各抒己見,思維碰撞。分別提到了改革開放,旗袍唐裝,與家長的代溝等一系列的話題。在他們討論與辯論的基礎上,我們很自然地得出了結(jié)論:變化的原因是因為差異的存在,而地域、文化、歷史、習俗等引起差異的因素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對于同樣事件的不同觀點和態(tài)度是可以接受的,再次回歸了本文的題目所在:蘿卜青菜各有所愛(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這節(jié)課是一次新的嘗試,讓博客進入英語課堂,讓學生有機會身臨其境,與作者產(chǎn)生共情,讓道家的老子加入了我們的討論,不再千篇一律……閱讀是一種憑借思維來理解信息符號的心理過程,也是學生調(diào)動自身經(jīng)驗與情感,與文本互動、生成意義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設計的過程中為學生設置不同梯度的思維訓練活動,從表層信息的搜集與抓取、文本細節(jié)的理解分析,基于主題的思辨,關(guān)注著學生不同層次的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的批判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