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花
(尤溪第一中學 福建三明 365100)
“得閱讀者得英語天下?!遍喿x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中,教師往往割裂了語篇而只講解語言知識,很少對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維訓練。這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根據新一輪的教學改革理念,教師應當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為重點在英語學科的教學中應當根據語篇進行結構化知識的構建,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本文將以語篇的概述為角度進行展開,再結合實際案例對當今的英語教學形式進行分析,最后提出相應的建議。
1.語篇的定義
關于語篇的定義,學術界眾說紛壇。有人從語篇的形式定義:語篇是一種語言單位,它由一個以上的語段或句子構成,是一種實際交際的行為。也有人從語篇的功能定義:語篇是一種連續(xù)有意義的、全面的、有服務目的的語言。不管從什么角度對語篇進行定義,我們都可以將語篇定義歸納為:語篇是一個連續(xù)的語言整體,它可以表現為各種形式,或長或短,或書面化或口語化,但無論是什么形式,都不影響其自身語義的表達。
2.語篇的分析
語篇分析不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它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理論。在當時,英美國家對語篇分析的研究主要在銜接和連貫方面,并提出了一系列研究理論。而近些年,隨著我國教育的發(fā)展,國內也刮起了語篇分析的研究熱潮。如著名學者陳則航認為,語篇分析是以語篇結構為研究點,通過全面、系統(tǒng)、科學地分析語言材料,以此達到對材料意義的理解;而通過對語篇結構的分析,再對語言的手段和形式特點做出評價,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1.教師的現狀
(1)教學模式傳統(tǒng)化。目前廣大英語教師在教學時仍舊只注重詞匯、語法的講解,教學模式也還停留在“灌輸式”上。高中英語課堂仍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一味地被動接受知識,鮮少與教師進行課堂互動,甚至不敢對著教師提出自己的問題。這不僅不符合當今素質教育的潮流,更無法保證教學的效率,是一種很危險的現象。
(2)教學方法單一化。當前教師的教學方法仍舊停留在以往的教學上:如教師在進行閱讀講解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仍舊只是課本上設計好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僅容易找到答案,更容易廣泛地概括課堂內容,難以突出教師的側重點。這樣按部就班的單一教學方法,很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難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閱讀的樂趣。
(3)教師的教學素質有待提升。當今多數的英語教師的教學理念仍舊未能從應試教育中解脫出來,對新課改中要求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的研究不夠充分,仍舊只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層意思,教他們做題方法,而難以帶領學生深入理解閱讀材料。
2.學生的現狀
由于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學生的思維模式固化,如學生除了閱讀試卷或教材中的英語語篇,幾乎沒有進行課外的延伸閱讀。這種現象的產生不僅僅因為學生缺乏主動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也因為大多數學生將英語看做高考的必修課程,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應試心理,而不是將英語內化為自身素養(yǎng)的直接體現。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識仍舊只停留在背單詞和刷題上,因此他們認真聽課和記筆記,即便成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這對英語素質教育來說無疑是南轅北轍。
1.拓展語篇背景
語篇材料充其量只是一段話,一味地品讀最多也只能了解文章的意思。但若要對其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簡介、文章的寫作背景,才能保證學生在閱讀時最大限度地對文章代入理解。尤其是對英語而言,西方的文化、歷史、習俗往往不同于中國文化,導致學生難以用常識理解。因此,教師通過對語篇背景進行拓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閱讀知識與體驗,也能引導學生對文章主題與作者寫作意圖進行把握。比如說,在實際的語篇教學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對語篇背景進行介紹,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也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展學生的眼界,有助于學生對文章進行理解,一舉多得。
2.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情境交融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實際中感受知識、理解知識、記憶知識。對于英語學科的教學,新課改要求學生能夠“在常見的具體語境中整合性地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這一要求正是情景教學大展身手的機會。因此,教師可以在實際的英語語篇教學中進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建,引導學生在實際中理解文章。比如,如果是記敘類的文體,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體會文章中的人物心理活動,從而感受作者之感受;若是其他類的文體,教師則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為學生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建,引導學生在實際的情境中理解語篇,感受語篇。
3.發(fā)展閱讀思維
學生在實際閱讀中對文章的認知和理解后,就需要將之內化,這是閱讀素養(yǎng)形成的必經之路。傳統(tǒng)英語閱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重視對語篇大意的講解,卻忽視了對語篇意義做出引導。語篇原本只是語言表達的一種形式,而語言不是理工科,沒有對錯也沒有限度。也就是說,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層上,而應當對文章結合自身實際做深入的思考。因此,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找出文章的主要信息與觀點,還要引導學生做出比較和評價,以發(fā)展其閱讀思維,提升閱讀素養(yǎng)。
4.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習慣
在教師講解了大量的語篇材料后,為保證學生將課堂知識消化吸收,教師應當給學生布置相似體裁、類型、主題的閱讀材料,讓學生進行“復習”。學生往往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更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為了保持學生的新鮮感,教師在任務布置的時候不宜布置太多,以防引起學生在壓力下失去興趣。當學生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習慣后,教師應當鼓勵其進行課外延伸閱讀。此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推薦英文電影、歌曲或者國外讀物,讓學生在實際的英語情境中提升閱讀意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
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處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高考壓力。因此,教師不僅需要對其進行知識的教學,更需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文章進行細致的分析,帶領學生研究語義關系、邏輯關系,從而對文章的脈絡和意圖進行深層次的把握與理解,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