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珂
(安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合肥 230601)
太極拳是我中華武術之瑰寶,以中醫(yī)導引術為基礎,聯合手、眼、身、步法協調動作,吐故納新,動靜結合、調節(jié)呼吸、調暢氣血。作為一種低強度運動,需要我們練拳時心靜而體松,要做到含胸撥背、沉肩垂肘、提肛斂臀、圓松襠胯。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動靜間透露出傳統(tǒng)中醫(yī)順其自然,天人相應思想。 太極拳不僅僅是武術套路,其理論指導更與祖國醫(yī)學息息契合,被視為健康非藥物運動療法之代表,在慢性疾病治療與康復過程中,太極拳具有積極、有效防治作用,尤以干預中老年高血壓病治療效果見佳。
高血壓病作為長期以來一直困擾人類健康的臨床綜合征,其發(fā)病原因不僅僅只是病理因素,70%~80%的高血壓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1]。有研究顯示[2],目前市場上的降壓藥,在發(fā)揮降壓作用的同時,長期服用也會給服用者帶來水腫、心律過緩、抑郁、失眠、腎功能損害、代謝紊亂等不良反應。此外,情志、環(huán)境、肥胖等亦是導致高血壓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而這類病因僅通過藥物治療很難治愈,另外對藥物的依賴性和副作用又會引發(fā)新的疾病。于是在倡導中醫(yī)“治未病”,中醫(yī)預防保健的大環(huán)境下,中醫(yī)養(yǎng)生功法走進眾人視野,其大多動作柔和緩慢,運動量也可隨本人的健康情況加以調節(jié)。以太極拳為代表的導引氣功為老年高血壓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 現由太極拳中醫(yī)理論思想入手,對太極拳干預治療高血壓病現狀做一綜述。
中醫(yī)學言,人體以五臟為中心,由經絡聯通,灌注氣血而生筋肉,當整體視之。練習太極拳,有助于調節(jié)人體全身器官功能活動,保持內部協調統(tǒng)一。 生命的根本在于陰陽雙方協調統(tǒng)一。 《素問·生氣通天論》有言, “… 其生五,其氣三。 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陰陽二氣各分三陰三陽,衍生五行,為萬物造化之始,常違逆者則易為邪氣所傷”。 李中梓《內經知要·陰陽》言:“陰血平靜于內,陽氣秘密于外,陰能養(yǎng)精,陽能養(yǎng)神,精足神全,命之曰治”。陰陽任何一方盛衰失衡,不相協調,便易導致疾病發(fā)生。 練習太極拳,即是遵陰陽之規(guī)律,抑盛扶衰,提升精神。有學者[3]強調,太極拳以陰陽變化為基本法則,以心神引領動作,呼吸吐納,于運動中達到陰陽動態(tài)平衡?!瓣幤疥柮兀衲酥?,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李岳[4]指出,練習太極拳時,陰陽互根互用、相互轉化、消長的過程即是通過人身體各部位運動所表現出來。動者為陽,靜者為陰,動靜有序,疾緩有章,二者相互調劑同時又相互制衡, 臟腑和諧統(tǒng)一,始終處于平衡狀態(tài),此為太極拳練習目的所在。
精氣為人體臟腑精微物質,是構成生命之物質基礎。先天之精促進人體生長發(fā)育與生殖,后天之精由水谷精微化生,滋養(yǎng)機體,提供能量。毛猛[5]從中醫(yī)精氣學說角度指出,太極拳所倡導氣沉丹田,要求練拳者在握拳時,挺胸收腹,將精、氣、神藏于丹田中,做到形神一體,動隨意引。 太極拳 “動靜相兼、形動心守”,遵循“動以養(yǎng)形”原則,在現實生活中實現中人與自然相統(tǒng)一的養(yǎng)生核心理念與價值。養(yǎng)身更養(yǎng)心,有教授指出[6],太極拳習練的關鍵是內養(yǎng),即尋求內心的清靜,在動態(tài)的生活中尋求到相對的靜態(tài)。正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太極拳習練時要求平和情緒,全身心放松,這本身就是對患者心理的調節(jié)及治療,對于調暢情志、疏肝健脾大有裨益。據言[7],長期習練太極拳可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增強常人及慢性病患者的體質,在中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促進疾病恢復、增強體質,同時可以預防疾病的再次復發(fā)。練習太極拳既是中醫(yī)“治未病”思想的現實體現,也是中醫(yī)“治未病”思想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
高脂血癥和高血糖加速血管硬化過程,降低血管彈性是原發(fā)性高血壓的危險因素[8]。孟祥太[9]通過研究上海高血壓研究所相關實驗發(fā)現,練習太極拳可使冠狀動脈血管的彈性和心肌收縮性能力得到加強。張海平[10]等也同樣指出,太極拳運動使大腦皮層緊張緩解,中樞神經得到放松信息后,亦給予血管平滑肌放松的信號,從而使血管壁的緊張程度降低,細小動脈松弛,血壓升高得到緩解。何敬和[11]等研究發(fā)現, 太極拳運動還可良性調節(jié)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血脂、血糖。謝遠玲等也發(fā)現,長期太極拳鍛煉可以降低血脂,調整高脂血癥患者的脂代謝狀況。
中醫(yī)學非常重視氣與血的聯系,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行不暢,血液運行需要氣的推動。氣為血帥,血能載氣而氣可攝血,二者相互依存。邱良武[12]教授太極拳練習中氣沉丹田,運用意識調理呼吸,使血液運行得以調控,血壓得以緩和。解會娟[13]等通過實驗研究也證實,練習太極拳的高血壓患者其血清NO和H2S水平均顯著下降。而NO是內皮源性血管舒張因子,其釋放的減少在原發(fā)性高血壓發(fā)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4]。沈小雨[15]等更是系統(tǒng)總結了練習太極拳對高血壓患者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及神經系統(tǒng)運行機制的改變和影響,指出太極拳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諸多系統(tǒng)均有良性調節(jié)作用,并能從整體上促進機體健康。
除去對太極拳干預高血壓病降壓機制的研究,學者們更多的關注點在于對其治療效果的研究。學者[16]指出,中老年高血壓患者長期練習太極拳不僅明顯降低了患者血壓,同時緩解患者緊張的情緒,全面提高遠期生活質量。孫峰[17]等通過研究總結,太極拳在降低血壓方面有著潛在的有益效果,鍛煉簡單、經濟、方便。許冬明[18],陳鳳轉[19]等,渠澤普[20]等也都通過實驗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在進行太極拳輔助治療后,收縮壓與舒張壓顯著下降,能對血壓有效控制。蔡璐[21]等,李紅果[22]等通過Meta分析總結,太極拳具有一定的調節(jié)血壓的作用,改善收縮壓和舒張壓,并明顯改善高血壓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周海婷[23]對比了太極拳與步行運動對高血壓患者康復效果,發(fā)現太極拳進行輔助治療的患者血壓值明顯低于采用步行運動患者的血壓值,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劉艷萍[24]等也通過類似實驗比較得出,12周太極拳訓練比散步、快走等鍛煉方式降壓及穩(wěn)定血壓療效更甚。于此同時,董樹成[25]通過觀察26例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太極拳干預治療情況,指出太極拳在多方面改善了原發(fā)性高血壓的臨床癥狀,但是此法需要持之以恒的練習,不能半途而廢。
綜上所述,高血壓作為高發(fā)病率的慢性疾病對血壓正常高值的患者,早期預防顯得格外重要,《內經》有言,“上古之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對高血壓高危人群,應積極控制危險因素,早期干預,減少其發(fā)病率。太極拳在降壓方面療效顯著,對于長期患有高血壓病及并發(fā)癥的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同樣有著良好改善作用。。但是,現階段對太極拳干預治療慢性病的研究依然存在問題,如實驗對象數量偏少,高血壓病證型分類不細致,實驗對照較為
單一,與中醫(yī)理論知識結合不夠緊密等。 今后的學習探索中,還需更加深入,理論聯系臨床實際,逐步完善太極拳作為養(yǎng)生保健,非藥物療法重點對象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蔡艷芳,商亞麗,馬麗欣,等.八段錦聯合健康教育對社區(qū)中老年高血壓干預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6(06):795-796.
[2]林芳,何瓊霞.八段錦鍛煉治療老年人1級高血壓的療效觀察[J].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2014(03):25-26.
[3]魏玉龍.圖解健康養(yǎng)生國術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M].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2011:23,28.
[4]李岳,周鶴,沈宇平,等. 從陰陽平衡解析“太極拳”養(yǎng)生之道[J].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7(04):149-150.
[5]毛猛. 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與太極拳[J]. 當代體育科技,2014(12):95+97.
[6]洪浩. 太極拳養(yǎng)生思想體系[J]. 搏擊(武術科學),2014(11):2.
[7]梁誼深,謝勝,周曉玲. 淺談太極拳在中醫(yī)“治未病”中的作用[J]. 河南中醫(yī),2013(08):1360-1361.
[8]付萍萍,張洪斌. 八段錦、太極拳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及其降壓機制的研究進展[J]. 河北中醫(yī),2013(10):1585-1587.
[9]孟祥太. 高血壓病太極拳運動處方的理論基礎[J]. 搏擊(武術科學),2013(12):44-45+47.
[10]張海平,包興安,白巍,等. 傳統(tǒng)養(yǎng)生功法與高血壓防治[J]. 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3(24):44-46.
[11]何敬和,姚麗,常震,等.太極拳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10):968-971.
[12]邱良武,保文莉,曹俊,等. 慢跑結合太極拳對中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療效及機制[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01):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