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清芝
(合肥市七里塘小學 安徽合肥 230041)
“學習共同體”這一理論是著名教育家佐藤學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閱讀共同體”在這一教育理念下應(yīng)運而生。小學語文閱讀共同體的建構(gòu)是研究課外閱讀的有效形式,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親子之間的共讀、感悟、交流,來形成閱讀共同體,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及良好的習慣,訓練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等語文素養(yǎng)。
課外閱讀是學生獲取課內(nèi)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xiàn)行語文教材的補充。通過課外閱讀可以豐富小學生的精神世界,幫助其獲取知識、拓寬視野。課外閱讀對于提高小學生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學語文閱讀共同體的建構(gòu)是研究課外閱讀的有效形式,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親子之間的共讀、感悟、交流,來形成閱讀共同體,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及良好的習慣,訓練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等語文素養(yǎng)。
1.與父母對話,形成“親子閱讀共同體”。
“親子閱讀共同體”的主要對象為小學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及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是主陣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良好的家庭教育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但缺乏方法的指導,閱讀效果往往事倍功半。也有相當一部分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對于課外閱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為只要學好一本語文書,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就已經(jīng)足夠,不需要去看那些“閑書”,更沒有與孩子共同閱讀的意識。因此,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學校教師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的閱讀特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借助于圖畫到轉(zhuǎn)向理解文字,推薦適合兒童閱讀的優(yōu)秀書目,供家長選擇,為其指明方向。低年級兒童可以閱讀繪本故事、童話故事、兒歌,書目要求配有圖畫,文字較少,內(nèi)容淺顯,比如《大衛(wèi)不可以》《爺爺一定有辦法》《日有所誦》等。其次,制定“親子閱讀單”,在閱讀時間、內(nèi)容、形式、效果等方面對親子閱讀進行評價。孩子與父母共同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在閱讀單中記錄下孩子喜歡的詞語、句子,并一起寫下自己想說的話。親子閱讀有助于幫助低年級小學生掃除在閱讀中遇到的“攔路虎”,營造良好的家庭讀書氛圍,促進親子關(guān)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yǎng)孩子閱讀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此外,教師可在班級舉行一些靈活多樣的閱讀實踐活動,比如“親子故事會”“親子誦讀”等,從而有效地促進“親子閱讀共同體”的形成。
2.與同伴對話,打造“生生閱讀共同體”。
“生生閱讀共同體”的主要對象為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這個時期的小學生已經(jīng)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而且逐步學會邊讀邊思考,具有探究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師可指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中國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中國民間故事》等,要求學生共同品讀。在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之后,在班級或者全校開展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如:共讀《中國民間故事》之后,可以開展“講民間故事比賽”活動;讀完《十萬個為什么》,可以開展“科普知識有獎競猜”活動;讀了《小學生必背故事80首》以后,可以開展以四季、友情、愛國等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會”活動;還可以開展推薦一本好書、辦一期手抄報、聊書、朗讀者、寫讀后感等多種多樣的閱讀交流活動。
通過以上活動,為學生搭建閱讀交流的橋梁與平臺,不僅能夠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積累課外知識,還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整體上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這樣,以活動為載體,以活動為紐帶,學生在活動中與同伴交流對話,有力地推進了 “生生閱讀共同體”的創(chuàng)建。
3.與老師對話,建立“師生閱讀共同體”。
教師是學生閱讀的引導者,也可以是閱讀的參與者?!皫熒喿x共同體”的主要對象為教師和學生,要求在師生之間建立平等的閱讀關(guān)系。
很多教師喜歡在學完一篇課文之后,推薦學生課后閱讀相關(guān)的著作,學生的閱讀效果卻不得而知。其實,可以適當?shù)匕淹卣归喿x前置,比如:在學《三顧茅廬》這篇課文之前,教師和學生共讀名著《三國演義》;在學《早》這篇課文之前,師生共讀《朝花夕拾》;在學習《海倫·凱勒》前,師生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師生通過閱讀原著,既了解了文本的寫作背景,又豐富了課外知識;既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材,進行備課,又有利于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文本,從而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更容易獲得課堂上的成就感。學完課文之后,師生還可以就原著進行再討論、交流。拓展閱讀前置旨在文本與原著之間搭建一座橋,牢固建立起師生閱讀共同體。
另外,教師還可以進行課外閱讀教學,既可以是群文主題閱讀,也可以是整本書閱讀。如要推薦閱讀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的兒童詩——《常常想起的朋友》,教師可先精心挑選幾首小詩,內(nèi)容上由淺入深,形式上各具特色,與學生共同品讀,在品讀中感悟兒童詩富有童趣、充滿想象、流露溫情的特點,進而仿寫、續(xù)寫兒童詩,讓學生認識到兒童詩跟故事一樣有趣,激發(fā)他們閱讀兒歌詩歌的興趣,培養(yǎng)其創(chuàng)作詩歌的能力。
“師生閱讀共同體”的建立,能夠達到以讀促教,以教促讀的效果,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佐藤學指出:“學習包含三種對話,與客觀事物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蹦敲?,閱讀也包含三種對話:與書本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與書本對話,可以了解世界;與他人對話,可以形成人際交往的關(guān)系;與自己對話,實際是在提升自己。只有先完成了與書本對話,與自己對話,才能夠?qū)崿F(xiàn)與他人對話,這是一個不斷進步與提升的過程。由此可見,建構(gòu)閱讀共同體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實現(xiàn)這三種對話的過程。“親子閱讀共同體”與父母對話,“生生閱讀共同體”與同伴對話,“師生閱讀共同體”與老師對話 ,有了這三種對話,閱讀才是真正意義的閱讀,才是深度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