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木特”[1]藏戲作為夏河地區(qū)重要的文化藝術,它以獨特的文化形式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夏河呈現著其文化內涵,體現著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作岔村的南木特”藏戲也是同樣如此,因而它的傳承與發(fā)展成為當地人們不容忽視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作岔村;南木特;傳承;發(fā)展
一、夏河作岔村的基本概況及“南木特”藏戲的來源
(一)夏河角叉村的基本概況
作岔村位于夏河縣的東南部,現今行政區(qū)域劃分為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王格爾塘鎮(zhèn)格倉村委會作岔村,平均海拔大約2800米左右,地勢高略高,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樹林),此外,213國道線與蘭郎高速都經過此地,村內居住的全是藏族同胞,作岔貢瑪(??????????????? )藏語音,相傳有一人來到此地,當看到四周群山環(huán)繞,水草豐美的景色時便說“此地確實是個寶庫圈”,后來這兒逐步形成了村莊,經過人數的增加,人們又把該村分為上下兩村,位于寶庫圈上部的取名為作岔貢瑪,而位于寶庫圈下部的取名為作岔秀瑪(??????????????? )。[2]
(二)夏河作岔村“南木特”藏戲的來源
安多地區(qū)把這種說唱、 表演、舞蹈相結的戲劇表演稱之為“南木特 ”(??????? )。除安多地區(qū)以外,整個衛(wèi)藏地區(qū)和大多數康區(qū)將這種表演形式叫作“阿吉拉姆”(??????????? )而以漢文撰寫論文,從事藏族戲曲研究的學者比較愿意把這種表演形式統(tǒng)稱為“藏戲”或者將安多地區(qū)的藏戲稱之為“南木特藏戲”。[3]再詳細一點“南木特”本意為 “傳記,高僧傳,記載宗教徒事跡的著作”,因為在安多藏區(qū)所流傳的藏戲劇目,多以歷史上的吐蕃國王或者高僧大德的生平事跡為表演題材,所以一般把這些劇目稱之為 “南木特”。[4]
作岔村的“南木特”藏戲是由夏河拉卜愣寺流傳下來的,第五世嘉木樣·丹貝堅參(1910年-1947年)活佛可以說他是安多“南木特”藏戲的直接倡導者和組建者。20世紀30年代,丹貝堅參大師赴西藏法學,在此期間,應當時西藏政府之恭請,觀賞了具有悠久歷史的“阿吉拉姆”戲,優(yōu)美的藏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40年,他返回故里,當時拉卜愣地區(qū)雖然已擺脫寧海鎮(zhèn)守使馬麒軍隊的控制,但地方政教勢力較混亂,時刻威脅著拉卜愣寺的生存。在這種形勢下,為了維護宗教的森嚴,安定民心,于是,丹貝堅參大師決心編排一部有地方特色的藏戲。1946年第一部“南木特”《松贊干布》在拉卜楞寺內正式演出,標志著“南木特”藏戲的形成。
“南木特”藏戲的真正發(fā)展,是在解放以后,1954年,夏河縣唐尕昂鄉(xiāng)香格爾普村便演出了“南木特”《松贊干布》。1955年拉卜楞寺的演出了第二部“南木特”——《達巴旦?!?。隨后,拉卜楞紅教寺又演出了“南木特”——《智美更登》,同年該劇參加西北五省民間調演中受到獎勵,獲錦旗一面,1958年反封建擴大化及文化大革命使“南木特”藏戲遭到嚴重摧殘,但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南木特”藏戲從解放前的一個劇目——《松贊干布》,發(fā)展到了九個劇目——《達巴旦?!?、《智美更登》、《召娃桑姆》、《諾桑王子》、《阿德拉姆》、《赤松德贊》、《降魔》、《羅摩衍那》、《松贊干布》等。[5]此后,拉卜楞寺的演出隊也發(fā)展到了幾十個專業(yè)的團隊,幾乎傳遍了甘南各地。
同時,也流傳到了青海、四川等藏區(qū)。也有很多拉卜楞寺的屬寺前來求戲。于是南木拉寺周邊的村落中組織了一個民間戲班,將學來的“南木特”傳給了民間戲班。這個戲班也就是今天角叉村民間“南木特”隊的前身。
二、夏河作岔村“南木特”的演繹內容
作岔村的“南木特”藏戲一年之中共演繹兩次,每次三天左右,即每年農歷春節(jié)之后的一月十七、十八,農歷四月十五、十六。演繹當天,參加“南木特”的演員很早就來到演繹地點,而地點為村子中心,搭幾個帳篷,一切準備就緒后,“南木特”隊到固定的地點去煨桑,主要祈禱演出成功,隨后演出正式開始,一般情況下主要演繹的“南木特”是《松贊干布》和《智美更登》,因為這兩部深受藏區(qū)人民的愛戴,家喻戶曉。
“南木特”藏戲在創(chuàng)作、編排和演出過程中,結合了甘南地區(qū)的民歌、舞曲、說唱音樂的曲調。并且它從產生到1982年,演出的劇目共有九個——《達巴旦保》、《智美更登》、《召娃桑姆》、《諾桑王子》、《阿德拉姆》、《赤松德贊》、《降魔》、《羅摩衍那》、《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這一劇目主要講述的是以藏王松贊干布創(chuàng)立藏文,迎娶文成公主為主要情節(jié),表現了松贊干布的英武大略,歌頌了藏漢友誼?!哆_巴旦保》以王子達巴歷盡艱辛采得神藥,戰(zhàn)神妖妃,奪回王權為主線,歌頌了王子達巴旦保的膽量和智慧。《智美更登》,它主要講述了智美更登心性善良,為民解難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墩偻奚D贰芬哉偻奚D纺缸討?zhàn)勝你魔妃為故事,表現了善戰(zhàn)勝惡的斗爭?!吨Z桑王子》以諾桑王子和意超瑪的戀愛為內容,歌頌了忠貞的愛情。《阿德拉姆》以格薩爾入獄救妃子阿德拉姆為情節(jié),表現了格薩爾的英武,展示了十八層地獄的慘狀?!冻嗨傻沦潯焚潛P了藏王赤松德贊弘揚佛法,促進藏漢友誼的業(yè)績。《降魔》以格薩爾去北方救王妃滅魔王的情節(jié),展現了格薩爾統(tǒng)一四方的雄心壯志。[6]
三、夏河作岔村“南木特”藏戲的發(fā)展狀況及其傳承方式的幾點建議
改革開放后,政府也從政策、經費等方面支持對甘南藏族“南木特”藏戲的發(fā)展,1981年甘南州建立了“甘南州藏劇團”,全團56個人,由次稱木任團長,桑木旦和仁青任副團長,甘南州藏劇團從民間吸納了尕藏智華、久西草等一批優(yōu)秀的民間藝人。甘南州藏劇團成立后先后創(chuàng)編并演出了很多“南木特”藏戲劇目。曾赴美國、加拿大、泰國、韓國、山東、廣東、江蘇、北京等地演出。[7]這為藏族傳統(tǒng)的戲劇文化增添了光彩。
1982年在甘南州合作市舉辦了全州首屆“南木特”藏戲調演,由夏河、碌曲、合作等藏戲隊和甘南州藏戲劇團進行了長達7天的藏戲匯演。2004年在甘肅省民間文化保護工作會議上,“南木特”藏戲被甘肅省人民政府確定為民族民間保護工程首批省級10個試點項目之一。2005年“南木特”藏戲被列入甘肅省1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點項目之一。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擴展項目名錄。2012年國家下?lián)苜Y金用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甘南“南木特”藏戲保護和發(fā)展。
同時,作岔村的南木特”藏戲在也是跟進了甘南州藏劇團的步伐,從改革開放以來,目前為止,作岔村已經有幾十次的南木特”藏戲演出,得到了這一區(qū)域民眾的一致好評,也得到了鄉(xiāng)政府和南木拉寺院支持和鼓勵。
作岔村傳承方式來看,在以前這個獨特而又悠久的民間歌舞,主要以口傳的方式代代相傳。由于村中缺少精通藏文的學者,對于臺詞等文字方面有待于提高。這一點反映出當時社會教育的落后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通過攝影機的錄制,已經出現了許多的“南木特”藏戲VCD光盤,這樣以便于得到更好的繼承,為了作岔村南木特”藏戲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特提出建議:
1. 演出“南木特”藏戲時存在一個現實的問題,老百姓的募捐都用在了道具、服裝、布景、面具、場地等。而參與其中的每個演員都沒有任何報酬,大多都是農牧民不識藏文,學習唱詞需要用大量的時間,盡管是這樣,父老鄉(xiāng)親都會克服困難,全身投入演練。
2. 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府、夏河縣政府、王格爾塘鄉(xiāng)政府應加大對“南木特”藏戲的投資,打造好這一品牌,招收全職專業(yè)的民間藝人,應借助夏河拉卜楞欣欣向榮的旅游業(yè)來做好宣傳工作,也借助王格爾塘鎮(zhèn)貫穿213國道的優(yōu)勢地理位置,從而使王格爾塘鎮(zhèn)成為合作市和臨夏州以及夏河拉卜楞的交叉地或中轉站,在此建一批藏式碉樓的“演藝廳”,組織一批專業(yè)的團隊,來迎接旅游和觀看的客人,以此來帶動王格爾塘鎮(zhèn)以及周邊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
3. 政府每年可以搞一個大型的“南木特”藏戲比賽,不限年齡,鼓勵年輕人參加,獲勝一方有全國巡回演出或出國演出的機會,讓更多的人了解“南木特”藏戲。
4. 政府應要求在各種活動中滲入“南木特”藏戲。在香浪節(jié)、春節(jié)等旅游旺盛時期,組織晚會,以晚會的形式演出。
5. 我的母校合作藏族中學的每周晚會中有“南木特”藏戲的演出,學校作為一個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甘南藏區(qū)的學??梢园选澳夏咎亍辈貞虍斪鲋匾奈乃囇莩?,來讓更多的學生學習“南木特”藏戲,同時也起到一種熱愛本土文化的作用。
結語
總之,夏河拉卜楞寺“南木特”藏戲在安多藏區(qū)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而且在整個藏區(qū)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而夏河角叉村“南木特”藏戲是對夏河拉卜楞寺“南木特”藏戲的繼承和發(fā)展中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其對當地的經濟、文化等都起到了推動作用。對這一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是我們新一代肩負的重要使命,
注釋:
[1]藏語?????? 本為佛教用語,意為“解脫”一般指修法者的經歷,既傳紀之意。
[2]甘肅省夏河縣志編纂委員會.夏河縣志[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
[3]仁欠吉. 淺談拉卜楞紅教寺的南木特藏戲[J]. 西藏藝術研究,2015,(01):68-73.
[4]貢波扎西. 四川阿壩州“南木特”藏戲概述[J]. 民族藝術研究,2010,(06):33-38.
[5]甘肅省夏河縣志編纂委員會.夏河縣志[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
[6]甘肅省夏河縣志編纂委員會.夏河縣志[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
[7]仁欠吉. 淺談拉卜楞紅教寺的南木特藏戲[J]. 西藏藝術研究,2015,(01):68-73.
參考文獻:
[1] 洲塔、喬高才讓.甘肅藏族通史[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索代.夏河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
[3] 甘肅省夏河縣志編纂委員會.夏河縣志[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
[4] 夏河縣史志辦.拉卜楞文化叢書[M].蘭州:蘭州新華印屆廠,2002年.
[5] 馬登昆等.甘南文史資料(第十一輯)·甘南藏族部落概述[M].甘南:甘南報社印刷廠,1994.
[6] 仁欠吉.淺談拉卜楞紅教寺的南木特藏戲[J].西藏藝術學院.2015.
[7] 王莉娟、胡文慧.淺析拉卜楞“南木特”藏戲的發(fā)展模式[J].黃河之聲.2012,2:122-123.
[8] 貢波扎西.四川阿壩州“南木特”藏戲概述[J].民族藝術研究,2011,11:49-58.
[9] 阿羅.仁青杰博.安多藏戲“南木特”劇種的形成和特征[J].群文天地,2011,11:49-58.
[10] 何品勃.拉卜楞“南木特”藏戲概述[J].蘭州.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10,1.
作者簡介:龍本加(1992—),男,藏族,籍貫:甘肅,夏河,單位: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生院)研究方向:藏族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