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回顧關于大量面向兒童報道的精神病描述的研究,并明確在這一重要領域進一步的研究要求。方法:找出關于兒童媒介中精神病描述的研究,并分析指出這些研究優(yōu)缺點。結果:發(fā)現(xiàn)只有四項相關研究和一本兒童讀物評論集。其中三項研究著重于描述電影中的精神疾病,另外一項研究側重于描述電視中的精神疾病。雖然一些描述引起同情,但更多的是可怕的和詆毀的。沒有足夠的數(shù)據(jù)來確定研究人員是如何描述精神病患者及其形象的。結論:精神病描述方面的研究明顯不足,需要特別指出的地方是,面向兒童的有意義的精神病描述迫切被需要。
成人媒體對精神疾病的描述與暴力或危險相關聯(lián),并傳達了精神疾病構成威脅的印象。很顯然,精神疾病危險性的描述受到一定的限制,但這樣的描述仍然很普遍。精神疾病描述中其他的常見負面屬性包括不可預測性和社會無能性。一個合理的假設是,類似的侮辱性描繪主導著兒童媒體,因為這些描寫是由成年人創(chuàng)造的,關于精神疾病恥辱價值觀也就自然的由成人傳遞給兒童。如果是這樣,那么兒童媒體的精神病可能與暴力,不可預測性和無能力有關,導致兒童在生活中排斥精神病患者。家庭成員或者朋友出現(xiàn)精神病患者,負面的觀念甚至會抵消家人朋友之間積極的關愛觀念,從而打破平衡。這種不平衡可能會鼓勵兒童甚至成年人拒絕,欺負或害怕被視為精神上或行為上不同的兒童。為了防止事情惡性循環(huán),我們需要糾正對精神病患者的偏見態(tài)度,并且要從幼兒開始做起。
1.研究背景
大眾媒體是公眾了解精神病的重要信息來源。假設大眾媒體的描述與公眾對待精神病的態(tài)度具有一對一的相對關系,顯然,關于媒體對精神病描述的研究還比較少,對于學者而已,無疑是誘惑力十足的。當然,假設必須通過研究進行證實,盡管兒童對精神疾病的態(tài)度與成人的相似。例如,德羅薩讓不同年齡的意大利孩子畫“瘋子”和“正常人”。孩子關于“瘋子”的繪制形象中,一種的常見的形象是快樂的或者小丑似的,給人自由的感覺,使人感到很有創(chuàng)意;而另外一種常見的形象像怪物,能引起人們的恐懼。雖然研究似乎偏向于要求繪制“瘋子”的圖像,但卻發(fā)現(xiàn)與“瘋子”作為社會偏見對象的歷史定型觀念相一致。一項全面調查兒童對精神疾病知識和態(tài)度的研究表明,一些兒童甚至在小學時期已經(jīng)對精神疾病采取負面態(tài)度。
然而,我們對兒童在形成精神疾病認知時可能使用的各種信息來源的了解是較少的。與成年人相比,年幼的孩子對印刷媒體的使用相對較少,這似乎是直觀合理的。因此,重要的是需要了解,電子媒體是如何影響孩子對精神病認知的。一般而言,電子媒體包括電視和廣播,以及電腦游戲和萬維網(wǎng)。最近,對1500名平均年齡為5歲兒童的父母進行了電話調查,調查顯示兒童每天使用電視時間接近1.5小時,同時,看電腦視頻與玩電腦游戲的時間分別達到1.1小時和0.5小時。一項針對6個月至6歲兒童約1 000名父母的家庭電話調查(答復率為40%)發(fā)現(xiàn),許多兒童是活躍的電腦用戶,甚至最小的孩子也高度接觸電視和其他屏幕媒體。對于這一領域的研究,我們必須認識到,孩子和成人一樣,他們選擇,參與,對待媒體是積極主動的,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他們感興趣的媒體。比如,文本的意思往往和字典中單獨的一個詞語的意思有差別。相反,我們假設孩子們利用自己的言語和文字經(jīng)驗來解讀媒體。這與成人媒體研究中使用的話語分析是一致的。在話語分析中,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之間的語言,圖像,故事情節(jié),布局和相互關系之中。
在分析兒童媒介的時候,成人讀者面臨一個復雜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兒童認知能力及了解世界的方法在不停的發(fā)生變化。兒童通過傾聽、參與以及模仿,來學習語言,描述世界。例如,根據(jù)皮亞杰,直到11歲左右,孩子們展現(xiàn)出我靠問題的能力。
2.擴展研究
我們發(fā)現(xiàn)了四個相關的研究和一套與我們的研究目標相關的書集。其中三個相關研究出現(xiàn)在電影里面,而另外一個研究出現(xiàn)在電視中。兒童媒介中精神病描述集中在電影描述里面,而成人中,關于精神病描述的研究相對分散,電視、電影、印刷媒體都有。關于精神病描述最初的研究,出現(xiàn)在四部迪士尼電影中:《小飛象》,1941年;《愛麗絲夢游仙境》,1950年;《歡樂人間》,1964年和《美女與野獸》,1992年。貝弗里奇發(fā)現(xiàn),以上四部電影中有三部電影里面的人物特征,當他們被丑化的極致的時候,反而是他們理智的時刻。
瓦爾等人通過美國電影協(xié)會網(wǎng)站進行了檢索,分析了前一年公開發(fā)行的電影。被瓦爾搜索的電影,其數(shù)目我們并不清楚,但其中49部電影可以在當?shù)氐挠跋裆唐焚徺I。三個受過專門訓練能夠指認精神病特征的人對這些電影進行了分類。雖然分類人員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精神病判斷依據(jù)仍然不清楚。分類者還評估了人口特征、身體特征,暴力行為,對他人的反應,治療,正面或者負面的整體形象。十二部電影(24%)至少包含一個標簽為精神病的角色(比如,《如何偷走圣誕節(jié)》中的格里芬;《小美人魚》中的瑪格麗娜和《102個達爾馬提亞人》中的卡如拉)。這些角色中有許多是正面,引人同情,雖然這些的角色也傾向于威脅或嚇倒別人。
緊接著,勞森等人從40部1937年至2001年期間由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全長動畫片中,挑選了34部,進行內容分析。其中6部被排除的電影,要么沒有完成的故事情節(jié),要么無法獲得影視視頻,要么用于教育目的。絕大多數(shù)電影(85%)包含對精神病患者的引用,平均參考人數(shù)為5。作者沒有已有行為和外觀尋求一套診斷標準。相反,對自己或其他人的性格所造成的精神病患者進行了統(tǒng)計。與精神病聯(lián)系最緊密的三個詞語分別是“crazy,” “mad” or “madness,” 和 “nut”or “nutty.” 按照這種標準,21%的動畫人物被認為具有精神疾病。作者的結論是,那些在動畫里面被詆毀、嘲笑的角色,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受到詆毀和嘲笑。
3. 未來研究的建議
考慮到相關的研究比較少,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加強對媒介中精神病描述的研究,尤其是面向兒童的電視節(jié)目。精神病描述的定義是這類研究的核心問題。兒童媒體專家建議,面向兒童的精神病描述與精神病專家對于精神病的表述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建議不能把一個簡單的標簽扣在精神病人的頭上。我們需要把看來奇怪的行為自有其道理與精神疾病區(qū)分開來。
另外,還需要進一步確定兒童媒介中關于精神疾病與暴力行為,精神疾病與犯罪行為之間的關系。參照勞森等人的研究,我們強調需要評估行為,包括針對被標記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的口頭和身體侵略,作為精神病人遭受歧視的指標。另一個方面,明確精神疾病描述的積極意義也特別重要,目前為止,這一項,還沒有充分的研究。最后,分析方法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因為評估的故事和人物,是從行動,外觀,和其他技術方面生產(chǎn)創(chuàng)造出來的。
4. 結論
研究表明,兒童媒介中精神疾病的描述偏向負面。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用于描述精神疾病的詞語一般是帶有貶義的,精神疾病患者一般容易受到詆毀。當前,關于精神疾病描述的方法受到限制,相關的研究顯得十分必要。特別是,我們需要研究兒童如何理解現(xiàn)有的資料。正如沃爾所說,我們必須面對我們下一代從我們身上灌輸?shù)年P于精神疾病的負面形象和觀念,因此,我們需要修正我們自己對待精神病人的觀念。最后的這個考慮,增加了兒童媒介中精神疾病描述研究的緊迫性。
參考文獻:
[1]周紅梅. 和諧視域下青少年兒童心理精神疾病問題分析[J]. 教育與職業(yè),2011,(29):85-87.
[2]蘇林雁. 兒童期經(jīng)歷和精神疾病[J]. 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4,40(10):577-579.
作者簡介:馮中欣(1973—),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山東省菏澤市;單位:略陽縣廣播電視臺新聞部,當前職務:略陽縣廣播電視臺新聞部副主任,當前職稱:助理編輯,學歷:大專,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