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數據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沒有明確的界定。目前,國際上比較公認的是國際數據公司(IDC)對大數據“4V”特征的概括,即海量的數據規(guī)模(Volume)、快速的數據流轉和動態(tài)的數據體系(Velocity)、多樣的數據類型(Variety)、巨大的數據價值(Value)。其中,海量的數據規(guī)模、快速的數據處理速度為數據共享提供了前提條件,也為隱私倫理問題的滋生準備了土壤;多樣的數據類型在滿足不同使用者需要的同時,也間接導致對個體監(jiān)測和信息收集范圍的擴大;同時,巨大的數據價值和商業(yè)價值也成為盈利組織降低道德底線,違規(guī)進行數據挖掘的直接推動力?;诖?,本文將從三個角度:數據共享、數據監(jiān)測、數據挖掘剖析大數據時代下的倫理挑戰(zhàn)。
【關鍵詞】:大數據;隱私;倫理
一、大數據時代的隱私倫理問題
1、數據共享——被泄漏的隱私
中國是數據生產大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1月22日下午,在京發(fā)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7.31億,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CN”注冊保有量超過2000萬,居全球國家域名第一。如此大規(guī)模的的網絡使用人數,意味著一切皆可數據化,個人已不能掌握隱私的主動權,用戶數據在未授權和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收集、利用。可以說,大數據時代隱私倫理問題的根源,就在于主體喪失了數據的所有權,即失去了控制有關自身信息的權力。頻繁的身份信息泄漏已成為大數據時代的顯著特征,個體用戶已經無法保證自身隱私的安全,控制自身信息的權力正被逐步削弱和淡化。隱私倫理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
2、數據監(jiān)測——無處隱藏的隱私
大數據時代數據即是資產,人們更熱衷于數據的采集和挖掘。數據類型已不僅僅局限于文字、圖像、音頻等傳統(tǒng)形式,更涉及位置信息、運動信息等等。隨著物聯網、傳感網的的進一步發(fā)展,配置有傳感器、攝像頭的物聯網設備的環(huán)境甚至可以監(jiān)測所有人或物的運動、溫度、聲音、光線等所有方面的數據,人們的隱私已無處隱藏??梢哉f,每個人都成為大數據的生產者,都在無償的貢獻自己的“行蹤”。大數據時代,每個人都將是“透明的存在”。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難以想象的數據收集和監(jiān)控之中:從言行舉止到思想內容、從個人生活數據到生理數據資料,人就像生活在一個透明的玻璃房中。技術化生存變成了透明化存在,數據監(jiān)視無處不在。
3、數據挖掘——被預測的隱私
大數據的核心就是預測。伴隨大數據浪潮的到來,個人用戶數據成為網絡體系中最有挖掘潛力和商業(yè)價值的資源。線上所有個體的身份信息(姓名、性別、年齡、各種網站的ID等)、生活痕跡(網頁瀏覽痕跡,聊天記錄,電子郵件、淘寶搜索歷史等)都以數據形式被存儲下來,并無一例外的得到分析和提煉。企業(yè)或組織由此掌握個人習慣、偏好、消費心理,從而利用信息去推動、全服、影響甚至限制人們的認同。以當前隨處可見的廣告營銷為例,盈利企業(yè)就是通過收集用戶的瀏覽、購買記錄,經過數據挖掘與預測,分析消費者的消費心理,確定潛在目標客戶,并針對該用戶進行商品推介和廣告營銷。這種營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個體的自主選擇權,含有誘導性質,因此引發(fā)隱私倫理問題。
二、隱私倫理問題根源
1、大數據的技術性根源:海量的數據共享與挖掘
大數據的核心不在于掌握多少數據,而在于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yè)化處理、加工,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這一切的技術前提就是數據共享,數據共享是大數據時代關鍵特征之一,也是隱私失控的開始。社會對數據“共享”的需要,迫使相關行業(yè)在有意或無意中索取網絡用戶的個人信息。如許多移動終端的APP,必須在用戶同意其獲取位置信息、手機存儲信息等的情況下才能夠使用;某些不法分子從共享的數據中提取用戶手機信息,偽裝成電信、移動等通信公司,以發(fā)送鏈接的形式,獲取用戶身份信息、銀行卡信息牟取暴利。從某種意義上說,大數據時代正在使用強制性手段“逼迫”個人用戶放棄自己的隱私安全。
2、大數據使用主體:利益主體與利益的多樣化
大數據的使用主體,是指在建設、管理、使用大數據,并具有相應道德需要和能力、道德義務和權力的人或組織。網絡用戶、網站、政府機構都可包含其中。大數據數據規(guī)模大、數據類型繁多的特點,使其能滿足任何使用主體的需要,從而促使了數據使用主體多樣化現象的出現。不同使用主體因為教育程度、生活背景的不同,道德水平也有高低,低素質的使用主體對個人數據的濫用,極易出現道德的失范。大數據使用主體自身道德素質的缺失往往是導致倫理失范的主要因素。
3、社會原因:立法模糊與行業(yè)內部道德失范
大數據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顛覆了人們對隱私的傳統(tǒng)看法,新型的隱私倫理問題更體現在對個人信息的控制權、支配權上。隨著個體信息的數據化,信息內容更加豐富,信息隱私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對于隱私的界定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因此,對大數據的立法保護范圍模糊。另一方面,由于各社會階層之間對于隱私觀的認識不同,道德評價標準也具有多樣性,因此在大數據的使用和管理方面還沒形成一套統(tǒng)一而有完善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大數據時代,數據使用主體掌握主動權?;ヂ摼W匿名、相互聯結的性質,使得隱私侵權現象可以在個體不知情的情況下發(fā)生。因此,在此背景下產生的道德規(guī)范主要體現了信息控制主體的利益,具有片面性,容易造成道德失范。
三、解決方法
1、增強大數據技術方面的治理
數據庫是承載大數據時代的基石,維護數據庫安全是保護用戶個人隱私的重中之重。加大技術控制、降低隱私泄露風險,是防止大數據隱私倫理問題產生的最有效治理途徑。
數據庫的安全性是指保護數據庫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數據泄露、更改或破壞。但是互聯網時代是一個相互聯結的時代,用戶繁雜,一般的數據庫安全防護方法亦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因此,進一步引進新的數據安全技術,凈化網絡環(huán)境,成為解決大數據隱私倫理問題不可避免的途徑。
2、加強對數據使用主體的約束
無論是數據的收集還是挖掘,最終的目的都是應用。數據使用范圍廣、數量大、種類多以及數據挖掘的價值不確定性,給國際制定統(tǒng)一的準則與規(guī)范帶來難度。缺乏統(tǒng)一管理標準的行業(yè)內部,任意收集數據、濫用數據現象頻發(fā)。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加強對應用主體的權力約束、對專業(yè)技術人員的教育與監(jiān)管,有利于從源頭上規(guī)范對個人數據的收集行為。
3、調整隱私觀念
隱私權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隨著社會事物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盎ヂ摼W+”時代的到來,大數據的涌現,為隱私權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個體隱私行為也在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生轉變。因此,調整社會隱私觀,樹立與時俱進的新型隱私觀念勢在必行。只有不斷增強隱私意識,實現隱私行為與隱私觀念的統(tǒng)一,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社會矛盾的產生。
4、立法
健全完善個人數據隱私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是降低大數據時代隱私侵權風險的重要措施。面對層出不窮的大數據隱私倫理問題,法律表現出明顯的滯后性。實現數據利益最大化與保護用戶主體的隱私之間的平衡,完成對個人信息的立法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為此,相關政法部門要承認并保護個人對信息的控制權;規(guī)范企業(yè)或組織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方式;建立完整的立法保護機制;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執(zhí)法和監(jiān)管力度。相信隨著立法保護機制的完善,大數據技術的前景會更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