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語體是漢語語體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新聞語體的語言形式為研究對象,從簡潔精煉,通俗平實,新穎奇特三方面出發(fā)來詳細論述新聞語體語言形式特點。
【關鍵詞】:新聞語體;語言形式
新聞語體指人們在言語交際中,為了適應新聞交際領域、目的、任務等的需要,運用全民語言傳播新聞信息而形成得語言特點體系,是以傳播功能為標準區(qū)分出來的語體類型。新聞語體的語言要求簡潔精煉,通俗平實,新穎奇特。
簡潔精煉,是新聞內容對形式的要求,新聞要求時效性很強,因此就要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采、寫、編(播)。都貫徹一個“快”字。而篇幅短小,語言簡潔精煉,是“快”的最重要的基礎。在新聞語體中,簡潔精煉的語言特征體現(xiàn)在語篇和句子兩方面。通過考察大量的新聞語料不難發(fā)現(xiàn),在語篇的層面上,篇幅短小在很大程度上鮮明地突出了新聞語言的簡潔性。在句子層面,句型的簡單、單句的大量使用等等,也都是形成新聞語篇簡潔特征的重要因素。傳統(tǒng)意義上新聞語言的簡潔精煉大致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新聞語篇短小,標題短小,段落短小以及句子短小。
例如:1、薩科奇奧巴馬爭奪和平獎
諾貝爾基金會22日宣布,2009年度諾貝爾獎將于10月5日到12日陸續(xù)揭曉,其中法國總統(tǒng)薩科奇,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等人將爭奪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據(jù)法新社報道,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將于10月9日揭曉。
再來看一則著名的獨家新聞:
2、肯尼迪遇刺喪命 約翰遜繼任美國總統(tǒng)
路透社達拉斯1963年11月22日電急電:肯尼迪總統(tǒng)今天在這里遭到刺客槍擊身死
總統(tǒng)與夫人同乘一輛車中,刺客發(fā)三彈,命中總統(tǒng)頭部。
總統(tǒng)被緊急送往醫(yī)院,并經輸血,但不久身死。
官方消息說,總統(tǒng)下午1時逝世。
副總統(tǒng)約翰遜將繼任總統(tǒng)。
第一則消息體現(xiàn)了語篇短小和標題短小的特點,它是新聞語篇受報刊版面影響的結果,同時也是新聞語體簡潔的首要特征。在信息日益繁雜的現(xiàn)代社會,言簡意賅的標題有醒目之效,受眾可在短時間內將內容盡收眼底。
第二則消息,以短句為主,段落短小,每段只說一層意思,文字簡約,語句精煉,簡明扼要,干凈利落,沒有多余的字、詞、句,“文約而事豐”。
通俗平實的語言易于為廣大受眾所接受,新聞作品不僅要求作者用準確的語言表述出新聞內容,還要求達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在語言的選用上,多選用鮮活樸實,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接近口語的表達形式。
例如:中國人只有一半能說普通話,同時有四成人看不懂繁體字。這是昨天在人民大會堂揭曉的“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的結果。
當遇到報道有較強專業(yè)性,科學性的消息時,要盡量淡化專業(yè)和科技色彩,要采用通用詞語或修辭方法把抽象得知識通俗化,形象化,易于被大眾所理解。
例如:科學家將這顆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命名為“比鄰星”。雖說近,也有4.22光年的距離。4.22光年到底有多遠呢?打個比方,你有一個朋友住在比鄰星上,打個電話給你,你要在4.22年以后才能聽到他的聲音。
選用普通、常用的詞語組織成句來記述事實,發(fā)表意見,在列舉數(shù)據(jù)時要表述清楚,準確,條理清晰,說理充分準確。
例如:第五屆國際儀器儀表與測控自動化高峰論壇完美落幕
由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深圳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深圳市儀器儀表學會,深圳中國工程院院士活動基地,《儀器儀表商情》等聯(lián)合主辦的“第五屆2009年艾姆卡國際儀器儀表與測控自動化(IMCA)高峰論壇——3G測試與儀器儀表技術,Picofly量子時間測量技術研討會”于11月18日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五樓菊花廳隆重召開。
本次研討會以“3G市場、終端、服務平臺以及應用開發(fā);3G通信測試市場發(fā)展趨勢”為主題,圍繞行業(yè)發(fā)展的趨勢,技術標準動態(tài)等內容,分析中國儀器儀表與3G通信測試的發(fā)展和技術前沿,國際儀器儀表與測控自動化技術和標準的最新進展,通信儀器行業(yè)的3G測試問題等進行深入探討。
該篇報道的是一個科技論壇峰會的召開,以簡潔的語言將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參會主體以及目的、主題等敘述地清晰明了。在敘述的過程中,語句清楚、符合邏輯,避免了科技術語的使用,特別是對于論壇主題的陳述,更使人感受到了日新月異的科技發(fā)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新穎奇特的語言特征是以簡潔精煉和通俗平實為前提的一種新發(fā)展。它側重于新聞語言傳播所帶來的美感效應,能夠快速吸引受眾的眼球,激起受眾的強烈反響。它要求新聞得創(chuàng)作要打破模式化,去掉八股味兒,讓新聞可親、可讀、可信,是當前新聞寫作改革的大趨勢。
從微觀角度而言,新穎奇特的新聞作品主要體現(xiàn)在大量新詞語得廣泛使用上,新聞要報道新近發(fā)生的鮮活的事實,必定伴隨著許多反映新事物,新概念得詞語的出現(xiàn)。
例如1、利用詞綴詞根構詞產生的新詞,以“族”為例:
暴走族、丁克族、上班族、月光族、拇指族、啃老族、打工族等等。
2、通過新的搭配構成新詞:
第一時間:即刻、馬上的意思
第一夫人:國家元首的夫人
3、借用外來詞語,尤其是字母詞:
WTO、 MBA 、APEC、 MTV、 GDP等等。在這種構詞方式的影響下,漢語也仿照這種方式來造縮略語,如:CBA(中國職業(yè)籃球賽)、CNCA(中國認證認可) 、CCC(中國強制論證) 等等。
4、借用辭格來加強語言的表達效果:
例如:北京消息:寒冷天氣趕到京城“拜年”,從昨夜到今晨,京城的最低氣溫達到—13°C。
作者使用擬人的手法使“寒冷的”語義信息因熱鬧的氣氛而平添了幾分溫暖。
新聞的標題是一則消息的題目,是對消息內容的提煉和概括,更是吸引受眾注意的點睛之筆。標題形式的豐富多樣,內容的新穎獨特顯得尤為重要。例如以下兩則新聞的標題借助于修辭格來表現(xiàn)出新奇的效果。
1、“快車”“勇氣”互打招呼。
2、索套猛于虎——遼寧咬人東北虎死因內幕獨家披露
前者是一則科技新聞的標題,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使嚴肅的科技報道語言變得新奇有趣,后者是改造古代成語“苛政猛于虎”,力求新穎,加深讀者印象。
從表現(xiàn)手法而言,主要表現(xiàn)為新聞體裁、樣式的創(chuàng)新。
新聞故事化,是記者在新聞采寫中運用較多的一種方式,曾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美國記者富蘭克林說:“用故事化手法寫新聞,就是采用對話、描寫、場景設置等,細致入微而地展現(xiàn)事件中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突顯事件中隱含的能夠讓人產生興奮感,富有戲劇性的故事。”
例如:1990年美聯(lián)社的一篇消息《砂石地上的怪現(xiàn)象》
“在津巴布韋東北偏遠山村的小河邊,16歲的穆昆比正在洗衣服。正當她擰干衣服的時候,一道雷電打到她腳下的砂石上,使她成為雨季里遭雷擊的第93人。
據(jù)警方統(tǒng)計,在從11月到3月的雨季里,這個地區(qū)每年有100多人被雷電擊斃。據(jù)專家說,這是世界上遭雷擊致人死亡最多的地方。
該則新聞從一個具體的故事出發(fā)去報道一則自然現(xiàn)象,角度新穎,可讀性強,在追求審美效果的同時,也不忽略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
綜上所述,新聞語體的語言也在隨著人類交際的發(fā)展而不斷創(chuàng)新。新聞語言作為媒體傳播的重要載體,正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研究的領域。它是所有語言中最貼近現(xiàn)實,最直接反映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語言。因此,從語體的角度研究新聞語言,能充分顯示出語言研究的多樣性,重要性和社會現(xiàn)實性。
參考文獻:
[1]《漢語語體概論》商務印書館袁暉 李熙宗2005年
[2]《當代文體寫作》安徽教育出版社 劉軍茹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