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滸》是中國第一部正面描寫農(nóng)民起義的小說,在俠義精神的發(fā)展史上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本文從多個方面分析了俠義的總體特征和這部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的特殊特征。
【關(guān)鍵詞】:《水滸》;俠;俠義精神
中國自古就有著濃厚的俠義崇拜意識,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俠義之氣一直綿延不絕?!端疂G》在表現(xiàn)俠義精神的作品中很具代表性。
俠義,見義勇為,為國為民,舍死忘生。廣義來講,從王侯卿相到文弱書生,只要他們的行為具有這些特征,就可以認為有俠義之氣。俠是中華民族理想人格的象征,俠義精神是民族生命意志的自然流露。
一、俠義的總體特征
1.對平等、人格獨立的向往和公平正義的追求。平等、尊嚴是《水滸》俠士們的夢想,他們一直把“替天行道”當作行俠仗義的準則,這是基于他們對平等、人格、尊嚴的渴求心理。他們長期生活于不平等的社會現(xiàn)實中,無論是李逵、阮氏三雄等處于社會底層深受壓迫的人,還是宋江、林沖等處于社會中下層的封建營壘中的人物,都受過不同程度的壓制迫害,生活極不如意。因此,平等、有尊嚴就成了他們心中的夢想,他們希望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大家都是平等的,行俠仗義是在用具體行動來實踐他們的理想。俠義精神主體表現(xiàn)之一就是對公正和正義的不懈追求。俠具有偉大的同情心,他們往往是正義的化身,《水滸》中的英雄都很有這種俠的品格。《水滸》中魯達與金氏父女無親無故,與鄭屠戶無冤無仇,但他身懷正氣、容不得一點兒邪惡,路見不平,立刻拔刀相助。他嫉惡如仇的俠義性格在此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武松在與西門慶的斗爭中,集中表現(xiàn)了他渴望公正的意識。從武松的一生經(jīng)歷看,他走的是一條艱難曲折的尋求公正的反抗奮爭之路,他一生都在追求公正、正義,表現(xiàn)出不懈的反抗意識。見義勇為、懲惡揚善……這些特點既是魯達、武松等人的形象特征,也是梁山英雄總體形象特征的本質(zhì)方面。
2.講義氣、快意恩仇、仗義疏財,崇尚自由的生活。俠都是有膽氣的人,他們勇武善戰(zhàn),但立身揚名主要看的并不是武功,而是“義氣”二字。宋江武功并不高,卻被一致推舉為大哥,靠的也正是這個“義”字:“生辰綱”事發(fā),他“擔著血海似干系”(《水滸傳》第18回),跑去送信,放走了晁蓋等一干欽犯。對俠士來說,江湖上的義氣和恩仇法則,要高于社會上的法律,恩仇必報?!端疂G》中有不少個人恩仇在“逼上梁山”的過程中起作用:如武松殺西門慶是為兄報仇,醉打蔣門神有報打不平的一面,同時也是為報施恩之恩。晁蓋死后,為晁蓋報仇就成了梁山所有好漢的一個共同目標。俠士仗義輕財、施恩不圖報。宋江的仗義疏財更是有名,這也是使一群好漢為其折服、死而不悔的原因之一。
自由是俠的天性,也是人們對俠傾慕的原因之一,在現(xiàn)實生活中,自由無法真正實現(xiàn)。因此,就容易把這種理想寄托在對俠的推崇上,人們推崇的是俠士對現(xiàn)實束縛的叛逆、對自由不顧一切的追求,這些都隱含在俠心靈的最深處。梁山英雄同樣擁有這份清高與孤傲。他們無法無天、灑脫豪邁的行為,就是任俠的表現(xiàn)。上山前他們多是一方豪俠,追求的是不受任何人的“鳥氣”、隨心所欲的境界,到了《水滸》里,對自由的理想已經(jīng)明白地掛在梁山好漢的口頭上,他們不只一次流露出對“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生活的向往。自古以來,自由任情、笑傲江湖的俠士風范,就令人仰慕不已。
3.“孝”字當先是俠士共同特點?!端疂G》中宋江本要率一幫弟兄奔往梁山,可一封父親病故的假書信,就使他“飛也似”(《水滸傳》第35回)地回去奔喪,并在父親勸說下接受了官府的抓捕、刺配,刺配途中,從忠孝觀念出發(fā),拒絕晁蓋的營救。人稱“孝義黑三郎”的宋江碰到“義”和“孝”發(fā)生矛盾時,是重“孝”而輕“義”的。當宋江接父上山、公孫勝歸家探母時,在李逵這個樸素的沒什么想法的頭腦里,想到的也是自己的老母,他下山接母,這才引出了一系列真假黑旋風相遇、李逵殺四虎的精彩段落。可見,“孝”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以親情為基礎(chǔ)的孝道都是極重要的內(nèi)容,有時是衡量人品質(zhì)的基準之一。因為“孝”是倫理道德的根本,是修身的基礎(chǔ)。
二、俠義精神的分析
經(jīng)過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水滸》中的俠義精神有很多的獨特性。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水滸》中的俠義有濃厚的市民氣息。梁山英雄的成份復(fù)雜,很大一部分來自于社會底層的游民,游手好閑、賭博打架、殺人搶劫等“惡習(xí)”與“俠義”在他們身上共存。市民指“士農(nóng)工商”中的“工”和“商”及無業(yè)人員。包括漁夫(三阮)、獵戶(解珍、解寶)、商販(孫二娘夫妻)……,更多的是犯人。這些人多來自社會底層,他們身上缺乏戰(zhàn)國到漢初俠士的儒雅之風,表現(xiàn)出更多的是市民的習(xí)氣。市民階層重視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在“利”和“義”之間,他們有時也很看重“利”,這個“利”不僅指物質(zhì)利益,也指處理實際問題時的功利態(tài)度。在標榜“忠義”的同時,《水滸》肯定金錢的力量,贊美充滿物質(zhì)享樂的自由生活理想,表現(xiàn)出濃厚的市民意識。宋江、柴進這些人物之所以具有凝聚力,其中能“仗義疏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義”的背后,作者無意間寫出了錢的力量。許多好漢上梁山就是為“大碗喝酒,大盤分金銀”,如勸秦明入伙時就用“論秤分金銀,整套穿衣服”(《水滸全傳》第34回)做說詞,梁山英雄的個性,受到市民階層趣味的制約,更多地反映著市民階層的人生追求,流露出比較明顯的市民意識。
重然諾,《水滸》中“替天行道”就是水泊梁山對百姓的一個承諾。但這個承諾基本只停留在說空話上,說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有時卻又欺壓良善、濫殺無辜,這是在權(quán)衡利弊后,覺得對自己一方大局有益的結(jié)果;對大貪官幾次捕而不殺,這是為了招安的時候方便;在宋江身上倒是有守諾的事例,他答應(yīng)給王英找個老婆,便將扈三娘作為兌現(xiàn)諾言的工具賞給了王英,卻從未考慮一下扈三娘的感受,對女性的歧視是顯而易見的。武松答應(yīng)幫施恩討回快活林,從未想過施恩的話是否是一面之詞,其實施恩和蔣門神只是有官方做靠山的帶黑幫性質(zhì)的兩個團伙,武松不過是幫了弱勢一方打黑架而已。這樣的重信守諾已經(jīng)脫離了重信守諾的最初意義。
開始時,俠是儒俠,那時的俠具有強烈的個性解放意識和反抗精神。后來,俠在專制制度下,失去了儒俠身上的“儒”,開始退化成市民階層的綠林豪俠,甚至盜俠、匪俠。
2.有組織的游俠群體與淪落的俠義?!端疂G》前期的俠都是單槍匹馬行動,并沒有形成一個集團,而《水滸》在后期已由散兵游勇發(fā)展成了有嚴格紀律的一個組織。他們有自己的根據(jù)地——水泊梁山,有共同的指導(dǎo)思想——替天行道??墒牵运谓瓰榇淼牧荷胶脻h追求的“忠義”已經(jīng)與“俠義”有了區(qū)別,聚義廳改成了“忠義堂”,“忠”在義之上,以“忠”為主。為了表示梁山好漢不是造反的草寇,他們是忠君的,在兩贏童貫三敗高俅之時,主動聯(lián)系受招安。為顯示忠君報國,征方臘,甘當炮灰;為表明忠義,宋江帶著好兄弟李逵喝下毒酒自盡?!端疂G》從“俠義”到“忠義”不可不說是一種淪落。
三、總結(jié)
《水滸》的俠士都表現(xiàn)出對平等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追求、講義氣、孝義并重的總體特征,但也有所不同,《水滸》的俠有市民氣;《水滸》的散俠、游俠變成了最終變成了有組織的群體;《水滸》中先前的俠義變成后期的忠義等等。
俠義精神雖有很多缺陷,但它體現(xiàn)出的堅持正義、除強扶弱等思想不僅對中國的文人和文學(xué)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甚至影響了整個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俠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瑰寶。
參考文獻:
[1]施耐庵、羅貫忠.水滸全傳[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游國恩等.中國文學(xué)史[M].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4.
作者簡介:郭中明(1993.10—),男,重慶榮昌人,西藏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