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語動機能夠促進語言學習,給語言學習提供持久的動力,是二語學習過程中一項重要因素。從20世紀五十年代末起,對學習動機的研究,從以個體心理為研究核心的心理學派的研究開始,經歷了數個階段的變化。心理學家 Dornyei提出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框架整合了二語習得研究的理論方法和心理學的可能自我理論,深層挖掘了學習者二語動機的成因,為二語習得動機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式,對外語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二語動機方面最新的理論成果。
1.引言
學習動機是語言學習個體因素中最具能動性的因素之一,引起多個學科眾多研究者的關注。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研究者開始認識到早期研究的不足,于是更加深入地從認知心理學、社會學、建構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視角對二語學習動機這一重要因素進行了多元化探討(楊連瑞、李紹鵬2009)。
20世紀80年代末,“社會教育模式”因其在測量工具的局限性、對教學關注的缺乏、文化局限性等原因而受到了批評與挑戰(zhàn)。 20世紀90年代擴展模式的認知-情境取向階段的研究融合了主流心理學領域的心理學理論,拓寬了之前的“社會教育模式”,學習動機的研究從此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從此,二語動機研究開始在學校和課堂的教育環(huán)境下進行,動機研究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成為一個研究的焦點。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專家Dornyei提出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將自我和認同理論融入二語動機研究,反映了這一階段的研究趨勢,是二語動機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體現了二語動機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本文主要介紹基本理論框架及其對動機研究的主要理論貢獻,然后探討和分析該框架不足之處,并展望其未來發(fā)展方向。
2.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及其內涵
Dornyei(2009)所建立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以人格心理學家Higgins(1998)的“自我不一致”和“自我導向”理論為基礎,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理想二語自我(ideal L2 self)、應該二語自我(ought-to L2 self)和二語學習經歷(L2 learning experience)。(1)理想二語自我(idea L2 self),是二語學習者理想中自己希望具有的一些品質,比如:希望、熱情、愿望等,是一種減少現實和理想自我之間差距的愿望,與傳統的融合型動機,內在化的工具型動機相一致。(2)應該二語自我(ought-to L2 self),應該二語自我,指學習者相信自己應該達到預期或自身應該具備的某種特質,以避免可能產生的負面結果。和工具型動機、外在動機相一致。(3)二語學習經歷(L2 learning experience),著眼于動機的執(zhí)行,與特定的學習環(huán)境和以往學習經歷密切相關的情境動機,比如:教師的影響,教學大綱,組際,成功的經驗。
三組內容共同形成了對二語學習動機進行解釋的新的理論體系。該理論體系的基本假設是:“如果熟練使用目標語是學習者理想 /應該自我組成部分的話,他就會具有學習目標語的強烈動機,因為學習者有消除現實自我與可能自我間差距的心理愿望”。Dornyei等人的理論認為當一個人說外語時他感覺自己就像一個不同的人,而事實上也經常表現的和平時不一樣,在 Dornyei(2005)的模式中,理想中的語言自我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想象中的目的語社團的成員,其心理建構的一部分是建立在現實生活中說英語的社團,而另一部分則依靠我們的想象而建立。根據心理學的自我理論,個體的可能自我并不穩(wěn)定,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因此外語學習者的理想和應然性二語自我也是處于發(fā)展變化之中。而二語學習經歷本身就是一個發(fā)展過程。二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的三組內容都體現出了共同的特性,即強調個體的主動性、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性和心理結構的動態(tài)性。近年來的動機實證研究初步證明了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的有效性,開始用該理論對外語學習動機進行討論。
3.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的貢獻與不足之處
現實的二語習得過程由于缺乏目的語社團,傳統的融合型動機概念不斷受到挑戰(zhàn),二語動機自我系統框架下的動機研究克服了現實社會中因語言社團缺乏而產生的問題,給動機研究帶來新的視野和見解。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將動機研究從學習情景轉移到了學習者的內心世界。這樣從學習者自我概念視角出發(fā)的動機理論就可以避免動機行為層次的分類,為動機研究提供更為簡約有效的理論框架。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的理論前提是動機過程觀,該系統通過現實和可能自我之間的參照確定了動機行為的起點和終點,推進和完善了二語動機的過程研究模式。
但是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理論本身存在不足。Gardner(2005)認為理想自我與融入性之間存在聯系,但二者并不能完全對等,具有較高融入性傾向的學習者會擁有不同的理想自我,因此理想自我的概念實際上影響了對融入性動機的理解。許宏晨(2009)在對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的綜述中指出該理論存在四項主要不足:與過程取向動機研究模式的結合存在偏差;內部關系不清;系統內部存在缺陷;實證研究匱乏。而且目前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對現實自我的作用關注不夠。雖然該理論的“外語學習經歷”內容包括了與學習者當前的學習環(huán)境和以往學習經歷有關的執(zhí)行動機因素,可以被視為分別屬于當前自我和過去自我的范疇,但是對這些內容在動機發(fā)展變化過程中的作用缺少深入細致的討論。
4.結語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傾向于從全人的角度來研究動機,將二語和學習者的個體核心相結合,突出了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為二語習得動機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模式。但該理論也存在過分強調可能自我、理想自我和應該自我的促進作用,而對現實自我的能動作用卻有所忽視。另外,目前“二語動機自我系統”仍主要是一個理論構想,尚待實證研究的支持,這也是未來研究努力的方向。二語動機自我系統雖然還只是一個稍顯粗略的理論框架,卻能夠解釋多種現有動機理論模式,具有很強的解釋力。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為動機教學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該理論更清晰地提出了外語學習動機的產生機制。盡管這一理論尚在不斷完善之中,在動機研究者中對其也存在批評的聲音,但它所具有的較強解釋力也已經引起了外語學習動機研究者的注意。
參考文獻:
[1] 葛娜娜,金立鑫.二語動機自我系統與英語學習成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 外語學刊,2016,(5).
[2] 王欣,戴煒棟.二語習得動機理論研究新進展[J]. 當代外語研究,2012,(5).
[3] 付偉.國外二語動機研究新進展: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14).
[4] 秦麗莉, 戴煒棟.活動理論框架下的大學英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模型構建[J]. Foreign language world, 2013,(6).
[5] 楊濤,李力.動機過程觀、自我系統和二語動機策略研究[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5).
[6] 許宏晨.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研究述評[A].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語言學研究(第七輯)[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 周燕,高一虹等.大學基礎階段英語學習動機的發(fā)展[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41(2).
[8] 楊娟.來華留學生“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實證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12.
作者簡介:宋惠惠 1991.07.17 女 漢族 山東濰坊人 碩士 現就讀青島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研究方向,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