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教育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學目標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與學生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的矛盾。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心中要有學生,但是如果教師心中只有個抽象的群體意義上的學生,其教學目標必將是全班一律的。因此,教育必須要進行信息技術的教學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學內容要具備生活實踐性,讓學生不僅能感覺到生活就在身邊,而且感覺到學習掌握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根據(jù)對平時教學的總結,歸納出信息技術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法:講授教學法、示范教學法、同步教學法、探索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
一、講授教學法
講授教學法又叫傳授教學法又有人把它叫做“講授——接受”教學模式。它是指通過教師的系統(tǒng)講解而使學生獲得大量知識的教學模式。該模式是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逐漸演化而來的,主要用于系統(tǒng)知識、技能的學習。它偏重于教師的活動,學生是一種比較被動的接受方式,其功能是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知識。
信息技術講授教學法就是教師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地講解。它雖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卻同樣適合新興的信息技術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主要運用于信息技術常識性的知識教學。如教學計算機的發(fā)展史、計算機原理、計算機的組成等。這種教學方法也同樣適用于計算機操作性知識的原理講解和操作步驟的講解,如講文件的復制粘貼。其優(yōu)點是,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知識,學生掌握的知識系統(tǒng)而全面,也比較準確。缺點是這種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經常受到人們的指責和議論, 被一些人戲稱為灌輸式教學或填鴨式教學。
二、示范教學法
示范教學法就是有目的的以教師的示范作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學生相應的行動,使他們通過模仿有成效地掌握必要的操作。示范教學是教學的一種基本方法,教師操作,學生從教師的示范性操作中學習操作的步驟和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較強的學科教學,如自然實驗、科技制作、運動技巧等。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也是一種重要而且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其應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態(tài)的示范,如:操作計算機的坐姿、操作鍵盤的指法、操作鼠標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計算機軟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驟的示范。如:講windows操作基礎時,講文件夾的創(chuàng)建,其操作步驟為:1、進入到指定位置;2、文件—新建—文件夾;3、轉換輸入法;4、把鼠標移到新建文件夾,點右鍵,選重命名;5、輸入文件夾的名字;6、確定。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投影儀或網絡教學系統(tǒng)進行一步一步的演示。
三、同步教學法
同步教學法就是學生與老師同步進行操作,學生在同步操作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和操作內容。這種教學方法也主要用于操作性較強的學科教學,如自然實驗、科技制作等。而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有著更重要的作用和新的含義。此教學法有兩種應用模式。
第一種教學模式為,教師在教師機上操作(邊操作邊講解),通過計算機投影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則跟著老師的操作和講解一步一步的操作,直到完成操作過程。這種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很廣。如講文件的保存,這是講window基礎操作中的重點兼難點之一,教師師在講這個內容時,讓學生同教師一起操作,邊操作邊向學生講解保存位置、文件名、文件夾、文件類型等在保存中最為關鍵的地方,如果帶著學生反復操作,還可輕松地向學生講清楚“保存”與“另存為”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這種教學模式必須要求計算機教室裝有計算機投影儀,采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效果非常好。另一種教學模式為老師面對全體學生的操作進行指導。首先教師運用廣播軟件講解或演示一遍,使學生有一個初步印象,然后學生在老師的指導和講解下同時進行同樣的操作,一步一步直到完成整個操作過程。這種教學模式除了講解具體功能及作用外,還強調每一步操作鼠標所指向和點擊的具體位置,其教學效果非常好。
四、探索式教學法
探索式教學法就是針對某一特殊的教學內容,教師先進行簡單提示或不作講解,只是給學生一個任務,讓其自己完成,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探索知識,完成學生任務。這種方法最好在學生有一定計算機基礎的情況下使用。學生在探索過程中,老師應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條件,多幫助和開導后進行的思路,使探索過程順利地進行下去。探索式教學方法多用于趣味性強、有一定的難度而難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學內容。其次,利用豐富的資源。為了讓講練的效率更高,讓學生的作品豐富多彩,提供豐富、貼切、方便的教學資源是一種良好的保證。資源包括兩大類:教師講課應用的范例資源、學生制作作品使用的素材資源。資源可以通過局域網或因特網來存儲與傳輸,分類要準確,檢索要方便。為了便于學生使用,盡量做成按教學設計所需要的主題資源網站,節(jié)約學生的檢索時間。資源的質量要高,包括圖片、聲音的清晰度以及視頻等資源的豐富性都要有所保證。第三、利用不同的成果。鼓勵學生多樣化練習,防止學習成果的千篇一律,這是現(xiàn)在提倡的探索式教學的重要因素,對學生操作技術的掌握和學生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重要作用。
五、任務式教學法
任務式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進度,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給每節(jié)課制定出切合實際的任務,讓學生學習和努力在本堂課里完成教師規(guī)定任務。任務式教學法是一種信息技術學科性比較強的教學方法。此教學法多用于信息技術操作方面的內容的教學,其核心在于任務的確定。任務定得太多太難,學生無法完成,任務定的太少或太容易,則造成時間浪費,它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現(xiàn)代教育引入了以計算機為主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提出了以“超媒體”方式組織教學信息,以“任務驅動”組織教學過程的思想。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學目標的確立直接指向知識的傳授,設計的課堂教學是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記住與掌握傳授的知識。“任務驅動”教學法提出了一種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符合計算機系統(tǒng)的層次性和實用性,因此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引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就可以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任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任務的設計、編排就成為關鍵,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來具體談談“任務”設計的各種要求及原則。
以上是信息技術學科常用的五種教學方法,各種教學方法之間并非獨立運用于課堂教學中,而是根據(jù)教學內容,在同一堂課中不同教學階段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和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門學科,它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所以需要廣大信息技術一線上的老師結合計算機思維去探索、實踐已知和未知的教學方法及應用模式,及時進行總結、交流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邊家勝,王玨,解月光,王珠珠,董玉琦. 技術改善學習———第五屆中日教育技術學研究與發(fā)展論壇綜述[J]. 遠程教育雜志,2015,33( 06) .
[2]孫秀麗,王瑾德. 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培養(yǎng)計算思維[J]. 工業(yè)和信息化教育, 2014(6),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