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嚴復《天演論》的重讀,分析嚴復使用了哪些變譯方法,并借助勒菲弗爾改寫理論分析意識形態(tài)因素對嚴復譯作《天演論》生成過程的操控。將嚴譯《天演論》置于晚清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考察嚴復的“中西會通”思想對其選擇變譯策略的影響。
【關鍵詞】:嚴復;《天演論》;變譯;中西會通;對比分析
一、理論綜述
(一)、變譯理論
嚴復的“非正法”翻譯理論一直受到學者的批評。重讀嚴復的著作并結合嚴復譯作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可以發(fā)現(xiàn)嚴復的“非正法”翻譯策略是為了取信于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特定讀者而對原作所做的“變通”,即“變譯”。(黃忠廉:1997)。
(二)、改寫理論視角下的變譯現(xiàn)象
勒菲弗爾的“改寫”理論認為翻譯是對原作的改寫,譯作從選材到翻譯策略的選擇等,都要受到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等因素的影響(Lefevere,2004b:8)。在改寫理論的框架下,翻譯受到贊助人及目的語讀者所代表的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的約束,在選擇特定讀者時也滲透了譯者的意識形態(tài)。
二、嚴復的意識形態(tài)對《天演論》中變譯現(xiàn)象的操控
作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翻譯有重構譯入語文化的功能。當譯者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滲透到譯作中,就可以實現(xiàn)譯者重構譯入語文化的目的。
(一)嚴復的“中西會通”思想對《天演論》中翻譯策略的操控
在嚴復生活的年代,中國人對西學所知甚少。為了迎合當時的士大夫和官員的閱讀口味,嚴復引用了諸多包括《易經(jīng)》、《論語》、《詩經(jīng)》、《莊子》、《老子》和《荀子》等在內(nèi)的中華古典著作中的概念和詞匯來會通英文原作中的表達,使得他的譯文十分古典親切。
1.進化論同樣適用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在《天演論》中,嚴復用“天變,道易變”來批判“天不變,道亦不變”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他用《易經(jīng)》“天道”,來會通“change”一詞的意思。他還多次引用《易經(jīng)》中的表達來會通原作中的西學概念。
例1:
故事有決無可疑者,則天道變化,不主故常是已。特自皇古迄今,為變蓋漸,淺人不察,遂有天地不變之言。(嚴復,2009:2;《導言一·察變》)
此處,嚴復增加了“天道”的概念來會通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匡的思想。荀子說過,“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嚴復認為,“天道變化,不主故常”。為了適應世界局勢的不斷變化,中國不能再一味地守舊,只有改革舊制,才能救亡圖存。
2.自由與民主
在《尋求財富與力量:嚴復與西方》一書中,史華茲認為嚴復的自由思想源于斯賓塞對社會有機體和生物有機體的類比思想(史華茲:1983)。在嚴復用“中國理道與西法自由最相似者,曰‘恕’,曰絜矩”,即“恕道”(寬容之道)來會通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
例2:
[I]泰東者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II]所求于朋友,先施之。[III]泰西者曰:施人如己所欲受。[IV]又曰:設身處地,待人如己之期人。(嚴復,2009:35;《導言十四·恕敗》)
此處,嚴譯增加了句[I]和句[II]來強調,我們應該踐行“恕道(《論語衛(wèi)靈公》:“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禮記大學》:“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3.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他在AnnotationofhisProlegomenaThirteen中所說,“天演之事,將使能群者存,不群者滅;善群者存,不善群者滅?!眮戆抵钢腥A民族若要生存下來,一定要團結社會力量,共謀發(fā)展。
例3:
蓋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其能群也。第深思其所以能群,則其理見矣。雖然,天之生物,以群立者,不獨斯人已也。(嚴復,2009:28;《導言十一·蜂群》)
在這個例子里,劃線部分為嚴復所添加。這句話出自《荀子·王制》(“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為了吸引那些飽覽古典著作的學者的閱讀興趣,嚴復用酒瓶裝新酒,使用他們所熟悉的概念來會通西學。
4.天人之際
在《天演論》中,嚴復反駁了斯賓塞“任天為治”的思想,他認為“與天爭勝”才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思想。在人和自然之間,相對于“天人合一”,荀子提倡“制天命而用之”。嚴復在《天演論》中會通了中西這方面的思想。
例4::
治化愈淺,則天行之威愈烈;惟治化進,而后天行之威損。(嚴復,2009:95;《論十六·群治》)
此其說與唐劉、柳諸家天論之言合,而與宋以來儒者,以理屬天,以欲屬人者,致相反矣。(嚴復,2009:96;《論十六·群治·復案》)
在《天演論》中,嚴復增加了劃線部分的內(nèi)容。在annotation中,他也增加了內(nèi)容,認為這些思想在中國古代著作中也曾出現(xiàn)過。比如,劉禹錫說過,“天與人相交勝”(《天論》:“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與人相交勝爾?!保?。嚴復辯證地分析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并以此來批判自宋朝以來儒家思想中“理屬天,欲屬人”(即以規(guī)律推屬上天,以欲望推屬人類)的荒謬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嚴復認為中華民族應該終結“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而將自由還給人民大眾。
三、結語
相對于原作,《天演論》有增有減,有改有編亦有寫,嚴復這樣做是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易為中國的士大夫們接受。在介紹西方先進的科學概念時,嚴復通過增譯、改譯和寫譯的方法融入了中國的文化思想,旨在喚起士大夫們對自身存在的缺陷進行深刻的反思,意識到國家即將滅亡的緊迫性和救亡圖存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Huxley,T.H.EvolutionandEthicsandOtherEssays[M].New York: D. Appleton and company, 1906.
[2]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b.
[3]Schwartz,Benjamin.InSearchofWealthPower:YenFuandtheWest[M].London: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3.
[4]馮君豪.天演論[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5]黃忠廉.變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6]皮后鋒.嚴復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王東風.一只看不見的手——論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實踐的操縱[J].中國翻譯,2003(5).
[8]吳煒華.荀子名言譯評[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
[9]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0]張德讓.翻譯會通研究——從徐光啟到嚴復[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陳琳琳(1982-),女,安徽蕭縣人,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英漢對比與翻譯,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