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類社交網絡的日益發(fā)展,表情包的使用越來越廣泛,表情包圖像中所映射的大眾流行文化也越來越具有包容性,人們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接受他人的訊息時,表情包的本意和發(fā)展中延伸的含義也開始值得我們去關注。
【關鍵詞】:表情包;圖像;發(fā)展
人類文化的基本形態(tài)分為“口頭文化”、“文本文化”與“視覺文化”,視覺文化是人類最早的文化傳播方式之一,如史前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就是最早使用視覺圖形圖像進行文化的傳播?,F代社會科技日新月異,文化形態(tài)紛呈,人們每天都在面對大量的網絡符號,這些通過視覺與網絡廣泛傳播的文化與符號反映了人類溝通與交流的方式又多了一種可能性。
中國的表情文化自九十年代開始出現于各種網絡聊天室,后盛行于騰訊QQ,初期的聊天表情非常局限,都是由各種標點符號構成的形似表情,隨著網絡科技技術的發(fā)展,表情的樣式開始多種多樣,從符號到圖像,從黑白無色到彩色,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今天的表情包文化已經不再僅僅只是一種圖案,這些每天都會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的文化符號承載著人們的喜怒哀樂,人們的思緒與情誼甚至性格。
美國人喜愛的Emoji原型就來源于“えもじ”,意思是顏文字,是由日本宅文化OTAKU根據日本漫畫中的一些表情提煉、簡化出來一些關鍵要素,如額角一滴汗珠一般指汗顏,因為羞愧或者無奈而產生的一種無法簡單用語言描述的情緒,還有顏文字“囧”,“囧”因為本身書寫的樣式與人類情緒失落時的表情相似被賦予了無奈、郁悶、尷尬甚至震驚的情緒從而在網絡上迅速流傳開來,甚至“窘迫”都被人書寫成為“囧迫”,雖不一樣但表現的情緒與意思一樣,這樣的現象讓“囧”成為了近幾年最風行的漢字,也是最受歡迎的表情之一。
前些年“周子瑜事件”引發(fā)了大陸網友和臺灣網友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發(fā)生爭論。大陸網友爭論的方式非常獨特——上傳表情包進行回擊。這些表情包都是由網友們自己制作,制作水平良莠不齊,包括了當時各式各樣網絡流行的表情圖片、各種明星夸張又搞笑的表情配上反諷的文字,到后期甚至直接通過各地美食和各地風俗制作的表情包圖片來進行交流。最開始的時候臺灣網友并沒有明白表情包所傳遞的信息和意思,但他們馬上也領悟了表情包中的符號表達,兩岸網友的這次交鋒顯現了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表情包文化。
這些表情包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傳遞的更是一種視覺系統(tǒng)中的識別,人們經常會調侃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但我們真的只是看“臉”么?并不僅僅是這樣,我們通過視覺所觀看到的是人所傳達出來的信息量——肢體語言,表情的細微語言以及言語的力量。那么我們在網絡進行交流和溝通的時候,表情包很順利成章的為我們的交流帶來了一種略帶調侃的安全虛擬之感。在交流的過程中打文字或者是發(fā)語音都有可能會帶來單一的錯誤判斷,而表情則不同傳遞的同時是通過一種虛擬形象進行傳遞,表達的方式通過靜態(tài)或動態(tài)的圖像和文字表明意思。一方面滿足大眾情緒的表達需求,另外一方面也尋求著身份認同感。
現在的表情種類可以大致分為萌系表情和玩世不恭系的表情。萌系表情來源于日文“萌え(moe)”意為可愛的意思,我們這里所看到的萌系不僅以賣萌為主,Q版可愛又楚楚可憐的表情形象在傳遞消息的時候往往會增添一種可愛又不失禮儀的氣氛,運用于打招呼、不動聲色的化解尷尬甚至吵架等等各種場合。當然,在語言文字不知如何表達的時候,表情包的作用就顯現的非常重要了,只需要一個萌萌噠的表情就能夠傳遞雙方的信息、情感和感受,富有創(chuàng)意并增添用戶聊天體驗的樂趣。另外一種玩世不恭類型的表情則更像是一種調侃,比如早期的暴走漫畫表情包,通過粗狂的線條和猙獰卻有趣的惡搞形象配上調侃的文字用一種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來表現自己的內心。這種玩世不恭的表情與人們的心情不謀而合,它表現力強,感染力爆棚,非常直接的的表現了人們的情感,所以后期這種類型的表情也越來越多,形式越來越豐富。近期APP STORE和安卓應用中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表情包應用可以隨時制作用戶自己想要使用和表達的表情包,但微信端口自己也推出了表情包架上平臺,讓藝術家可以自由上傳格式統(tǒng)一的表情包,使用用戶可以對藝術家進行打賞,我們能看到表情包的創(chuàng)作和使用都在規(guī)范化管理。商業(yè)化表情包大贏家LINE中的大多數表情都來自于大熱的電視劇、電影和動畫或游戲作品,推行難度不大能夠受到大多數用戶的喜愛。LINE平臺依靠表情包收益頗豐,2015年LINE僅僅依靠表情貼紙的銷售額就達到了自己年收入的1/4,再加上LINE的各種周邊產品就達到了2.68億。新媒體時代,表情包也成為了熱門IP,索尼電影娛樂公司發(fā)行《Emoji表情大電影》北美定檔二零一七年八月上映,故事圍繞智能手機中的表情包成員們的故事展開了一段冒險之旅。可以說表情包帶動的不僅僅是人們溝通交流,并且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文化、經濟和生活當中甚至直接帶動了整個相關行業(yè)的發(fā)展。
美國學者米歇爾《圖像學:圖像、文本、意識形態(tài)》著作中談到美術作為一種藝術現象看待,語言文字的表意功能不會被完全取代,語言文字自有其價值,圖像也不僅僅是視覺的延伸而已。《視覺的愉悅與挑戰(zhàn)》中段煉先生從傳播學的角度也考察了藝術的傳播形式,藝術的傳播功能包含了“審美功能”“娛樂和溝通調適功能”“認識和教育功能”從三個角度我們不能看到表情包文化在藝術傳播當中承擔著的。我們現今每天都在使用的微信平臺對于表情包的可接納程度是非常寬容的一個環(huán)境,作為藝術圖像的表情包通過視覺進行傳播然而在我們在使用表情包的時候,也反映著我們的認識價值、審美價值和教育傳播功能。
如今表情包市場仍十分龐大,雖然微信平臺出臺了明確的規(guī)定來規(guī)范化管理,特別是對二次創(chuàng)作和同人創(chuàng)作嚴格管理,但是表情包的質量依然參差不齊,一方面表情包植根民眾,制作方便快捷,制作一個簡單的靜態(tài)表情包圖片并不需要非常復雜的知識,另一方面流行文化與時事熱點都是人們的焦點,大浪淘沙過后難免會使用同樣的流行用語或者“?!?。如同前文所提到的FACEBOOK表情包大戰(zhàn)事件中,表情包已經從簡單的Q版人物表情擴展成了各種各樣的形式,這也是大眾流行文化的包容性的體現。不論是專業(yè)的表情包設計人員還是略懂制圖的群眾甚至不用制圖只需一個“?!倍寄転檫@樣可能性豐富的文化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并且參與期中,表情包這種親民的特征屬性也為它的廣泛使用奠定了基礎。微信表情平臺的廣告語是“億萬人都在看”,確保了制作制式的規(guī)范平臺自然相對有所約束,也對表情的圖形圖像和文字信息有所審查,保障了表情平臺的基本要求和合法性,在設計形式上也提出了相關要求,特別是用戶識別性高,將表情包的用途也一語道明。符號互動論學說是將人看成具有象征性的社會動物,人類的象征性活動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以符號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表情包則充當了這中符號媒介,對于抽象、半抽象符號的解讀和表達的過程均有著多種的可能性,這也是用戶在使用表情包時虛擬的安全感——一種并不明確甚至帶有調侃意味的態(tài)度所帶來的體驗。
當然表情包在各方面還存在非常多的問題,如公眾人物表情包的肖像權問題、各種表情包版權之爭、表情包發(fā)展之路都有待探索出路。近期動態(tài)貼紙將真人與表情包進行結合也在社交網絡受到歡迎,這也是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更新與交替,在這樣的趨勢下我們也看到了表情包另一條發(fā)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段煉著.視覺的愉悅與挑戰(zhàn)[M] .河北美術出版社,2010.11
[2]徐航.從符號互動論看FB表情包大戰(zhàn)[D] .新聞研究導刊,2016.06
作者簡介:張黛,碩士研究生,武漢傳媒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