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通碰瓷行為違反法律法規(guī),已經(jīng)危害到社會公共安全與社會秩序,有些嚴重的交通碰瓷行為已經(jīng)構(gòu)成犯罪。所以,對交通碰瓷行為的定性很重要。交通 碰瓷行為是指行為人故意用身體、動物或駕駛車輛等方式碰撞車輛,制造交通事故,然后向受害人索要財物的行為。只有對交通碰瓷行為準確定性,才能有效遏制此類行為的發(fā)生,防止有人鉆法律的空子。
【關(guān)鍵詞】:交通碰瓷;主要類型;行為定性
交通碰瓷行為可能是碰瓷者采取威脅、恐嚇的手段達到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也可能是利用受害人違章駕駛而躲避處罰的心理,獲得“賠償費用”。
一、交通碰瓷行為的主要類型
(一)行人碰瓷
行人碰瓷是指碰瓷者利用人的身體制造交通碰瓷的行為。大概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行為人不傷害自己身體,通過與目標(biāo)車輛故意相撞后,造成行為人身體傷害而獲得賠償;二,行為人伺機選定目標(biāo),直接用身體與車輛碰撞,行為人沒有受傷,卻假裝受傷,使受害人誤認為是真的,利用受害人的膽怯心理向其索要財物;三,傷殘式,也就是行為人先把自己的身體或別人的身體弄傷,例如把胳膊弄骨折,然后在道路上尋找目標(biāo)并故意與之相撞,從而讓受害人誤以為行為人的傷是受害人撞的,然后騙取受害人的賠償;也有一些碰瓷者,是在碰撞后用事前準備好的小刀迅速劃傷自己。
(二)動物碰瓷
動物碰瓷是指碰瓷者事先低價購買小狗小貓等寵動物,然后弄死或弄殘,在被害人車輛啟動前、或在車輛行駛中,將小狗小貓扔到車子下,造成動物被汽車軋死或軋殘的假象,謊報稱該動物具有價值或?qū)ψ约壕哂刑厥庖饬x,然后向被害人索要賠償金。利用動物制造交通碰瓷行為越來越猖狂,成為犯罪分子騙取財物的新手段。
(三)駕車碰瓷
駕車碰瓷是指碰瓷者利用駕駛的機動車或非機動車制造交通碰瓷的行為。駕駛機動車碰瓷的碰瓷者一般都有豐富的駕駛經(jīng)驗,并熟悉交通法規(guī)。此類碰瓷方式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后果是最大的,比如利用前車變道,故意突然加速撞前車。
二、交通碰瓷行為的定性
(一)對行人碰瓷行為的定性
第一,在車輛的起步、慢速行駛、停車階段的交通碰瓷。碰瓷者一般是倒向目標(biāo)車輛后故意摔倒,然后進行敲詐勒索或詐騙,也可能在被害人拒絕給財物時,實施搶劫、搶奪的行為,此種情況下碰瓷者有可能成立敲詐勒索罪、詐騙罪、搶劫罪、搶奪罪等等。這就需要判斷碰瓷者索要財物時有沒有實施暴力。如果沒有暴力行為,被害人是被騙的,定性為詐騙罪;如果被害人是被迫的,定性為敲詐勒索罪;如果碰瓷者以搶奪的方式奪取財物,定性為搶奪罪;如果碰瓷者實施了暴力,暴力足以壓制受害人的反抗,則定性為搶劫罪。第二,車輛高速行駛時的交通碰瓷。此時碰瓷者除了可能構(gòu)成詐騙罪、敲詐勒索罪、搶劫罪、搶奪罪以外,其行為對公共安全有間接故意,被碰瓷的車有可能瞬間發(fā)生重大交通事故,此時就威脅公共安全,符合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征,此時可能構(gòu)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二)動物碰瓷行為的定性
此種情形主要是利用貓狗等動物作為碰瓷工具,一般在起步、慢速行駛、停車階段發(fā)生碰瓷。因為這些情況一般不會威脅到公共安全,所以可能會成立詐騙罪、敲詐勒索罪,一般不會構(gòu)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被害者不愿意給賠款,碰瓷者使用暴力對其毆打,強行取得財物的,會構(gòu)成搶劫罪或搶奪罪。
(三)駕車碰瓷行為的定性
在駕車碰瓷的情形中,被害人一般會誤認為自己要負全責(zé),碰瓷者趁機向受害人索要錢財,或者在被害人不給予賠償時,碰瓷者以報警進行威脅或采用其他手段獲得被害人錢財?shù)?,根?jù)情況的不同定詐騙罪、敲詐勒索罪、搶劫罪、搶奪罪等。如果還侵害到了公共安全法益,符合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要件特征,則同樣可能構(gòu)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結(jié)語
目前,現(xiàn)實中的交通碰瓷行為屢禁不止,越來越猖獗,碰瓷的方式越來越多。碰瓷團伙、碰瓷專業(yè)戶越來越常見,他們就以此獲利,作為自己的生活來源。嚴重侵害公民的權(quán)益,威脅公民的人身安全、生命與健康。所以,交通碰瓷行為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碰瓷者必須要受到應(yīng)有的處罰。由于交通碰瓷行為其手段和行為方式的多樣化,不同的情況下構(gòu)成的罪名也會不同。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完善相關(guān)法律,提高法律的威懾力,使犯罪分子不敢以身試法。
參考文獻:
[1]張明楷.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6.
[2]劉中發(fā).汽車碰瓷案的司法認定[J].中國檢察官,2010(4).
[3]齊琦.機動車“碰瓷”問題定性研究[D].南昌大學(xué)碩士論文,2011.
[4]任立君.駕車碰瓷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xué),2010 .
作者簡介:王琮喻,女,河南蘭考人,貴州民族大學(xué)刑法學(xué)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