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秦王嬴政下令“焚書”。焚書范圍是除了醫(yī)藥、卜筮、種樹之外的一切民間書籍,各國國史焚毀尤其嚴重。從“詩、書,百家語”足以看出諸子尺書也在焚書范圍內(nèi),但由于在帝國中央博士官尚存有副本以及民間藏書活動的進行得以保留一部分。
【關(guān)鍵詞】:秦始皇;焚書;國史
我們認為,秦始皇焚書包括了諸子尺書。百家之說紛紜復(fù)雜,各種觀點爭論不休,發(fā)出的言論有針對當朝政治的內(nèi)容,對皇權(quán)的集中有一定的影響。作為統(tǒng)一國家的統(tǒng)治者,秦始皇必定不會放任這樣的思想在民間流傳。針對“諸子獨完”這說法可以理解為后世對諸子之書整理保存得較為完整。胡適曾說道:“政府禁書,無論古今中外,是禁不絕的。秦始皇那種專制手段,還免不了博浪沙的一次大驚嚇;十日的大索也捉不住一個張良??梢姰敃r犯禁的人一定很多,偷藏的書一定很不少。試看《漢書·藝文志》所記書目,便知秦始皇燒書的政策,雖不無小小的影響,其實是一場大失敗”我們可以看出,盡管上層禁書,也無法完全阻止書的保存與流傳。而這次焚書對儒學沖擊最大,大抵是因為儒學上承三代文化,與秦始皇倡導(dǎo)的有所相悖,以至于在焚書中首當其沖。
回看李斯關(guān)于焚書的提議,開頭就是“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钡谝话鸦鹁兔闇柿酥T侯國史。太史公亦稱:“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蔽覀円詾?,通過前文對李斯焚書動機的分析,易知諸侯國史難逃秦火。李斯說:“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表面看似乎是針對私學危害朝政而言,實際上并非如此。太史公的話:“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笨芍^將問題的癥結(jié)道破,秦本源出夷狄,雖然后來依靠其強大的武力橫掃六國,但除了關(guān)中子弟外,六國之民的復(fù)國愿望并未消失。因之,在秦始皇看來,唯有將六國國史付之一炬,才能徹底斬斷山東遺民的故國之思。關(guān)于各國國史的損毀情況,孫欽善先生亦稱:“各國史記禁絕尤甚,損失嚴重?!?/p>
我們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對李斯的建議進行解讀,便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各國國史必將遭受“毀滅性打擊”的必然命運。李斯的提議表面上看,是對“非秦記”、“詩”、“書”、“百家語”同時焚滅,其實則不然。他實際上是對“詩”、“書”、“百家語”網(wǎng)開一面的,因為博士官尚且可以保有副本。但是對于各國國史,李斯顯然就沒有這么大的耐心了,“皆燒之”足證對于各諸侯國國史,連博士官或者史官都不能保有副本,而是必修付之一炬,務(wù)求“斬草除根”。原因正如我們方才所言,李斯懼怕六國遺民從閱讀自己國家的國史中興起復(fù)國之念,從而威脅到秦帝國的統(tǒng)治。另外,從秦始皇自身來說,他亦深知李斯提議之意,所以才會非常痛快的準其言并下令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