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報學生記者團在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開展校園文化建設、進行高校新聞宣傳及發(fā)揮文化育人功能的生力軍。本文結合新形勢下高校新聞宣傳學生組織的發(fā)展趨勢,探索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力求突破傳統(tǒng)格局,完善工作機制方法。
【關鍵詞】:學生組織;新聞宣傳;管理
校報學生記者團是高校新聞宣傳組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群體年輕而富有活力,他們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對校園事件具有極強的新聞敏感度。因此,如何對學生記者團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和建設,使其在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中發(fā)揮最大作用,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重要問題。“學生記者團的素質將會直接影響到一個學校校報的質量,進而間接地影響其教育功能的發(fā)揮?!盵1]筆者作為一名校報學生記者團團長,將從一名團長的角度出發(fā),以山東師大報社學生記者團為例,分析和闡述高校新聞宣傳學生組織的日常管理途徑,指出存在的針對性問題,并提出解決路徑。
山東師大報社學生記者團自1995年成立以來,已經走過了21個年頭,歷屆記者團成員秉承“弘德明志,博學篤行”的校訓,以“報道學團工作,聚焦校園熱點,反映學生生活,展示校園風采”為宗旨,使記者團不斷成長壯大,成為山東師大校園里一支優(yōu)秀的專業(yè)從事新聞宣傳工作的學生組織,該組織管理建設到位,機制統(tǒng)一,任務明確,專業(yè)技能強,統(tǒng)籌規(guī)劃,態(tài)度積極,為傳播“師大好聲音”作出了杰出貢獻。
一、構建完整體制,形成系統(tǒng)管理
1.“一委三部”制度
“一委三部”是指現(xiàn)記者團下設常委、秘書處、新聞采訪部和新媒體工作部,各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體制和體系。常委含團長、常務副團長和副團長,共計約12人,常委負責統(tǒng)籌管理、上傳下達。秘書處主要負責學生記者團辦公室日常管理和維護,校報發(fā)放,擬定和下達相關通知等工作。新聞采訪部主要負責組織學生記者、通訊員進行新聞采寫和活動策劃。新媒體工作部負責組織人員進行電子海報設計、視頻拍攝制作及微信、微博編輯和運營。除三部門各自分工外,對于記者團日常工作、專版策劃和特色活動,三部門則協(xié)同聯(lián)動,共同完成。
2.例會制度
例會制度是學生記者團由來已久的一項常規(guī)制度,對于團內信息及時有效的溝通和問題的解決,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例會又包括全團例會、部長級例會和部門例會。全團例會每兩周召開一次,由報社編輯老師輪流主持召開,記者團成員及各學院記者站負責人到會。例會上,老師們將對近兩期報紙進行評價,對于成員登報文章、未登報文章及采寫思路進行梳理分析,引導大家的新聞關注思路,總結近兩周工作,部署接下來的工作,并把例會出勤情況記入考勤評價,作為換屆留任的一個重要考察指標,同時安排專人進行例會記錄并在會后上傳至記者團和記者站QQ群文件中進行存檔。部長級例會不定期召開,由常委和部長組成,討論決定團內重大問題,為決策的正確性提供重要保障。部門例會由各部門自行組織召開,如新聞采訪部通常選在每周四晚當期報紙發(fā)放到位后召開部門例會,總結交流當期報紙,并對近期選題進行討論,布置采寫任務和練習。此舉對于提高中稿率和培養(yǎng)成員新聞寫作積極性和自信心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能夠促進信息交流,減少信息不對稱。
3.“三會”制度
無論是專版策劃還是主題活動的開展,記者團均實行“三會”制度。“三會”是指活動前期的“策劃會”,活動中期的“跟進會”,活動后期的“總結會”。在特殊節(jié)點階段,如換屆前后、納新前后以及學期始末,也會召開相應的見面和總結會。同時,采取“線上線下雙貫通”的方式,活動前中后期通過組建活動QQ群借以交流信息,同時匯總整理會議文件上傳共享留檔。
4.考核評價制度
廣泛征求報社老師及團內成員意見和建議,抽出精干力量編輯修訂《校報學生記者團規(guī)章制度》,明確了例會制度、值班制度、報紙發(fā)放制度、獎懲制度、采訪與交稿制度、學習與培訓制度、建議制度、工作總結與計劃制度等。同時,明確發(fā)稿量作為考核的重要指標,鼓勵大家積極撰稿投稿,并定期對團內成員的中稿量及團務情況進行統(tǒng)計和總結,作為表彰及換屆留任的重要參考。
5.培訓制度
新一屆記者團成立后,安排專門時間進行全團新聞采寫及團務培訓,同時各部門進行部門工作培訓,由有經驗的優(yōu)秀的老成員現(xiàn)身說法,介紹經驗方法,充分發(fā)揮“傳、幫、帶”的作用,從團務工作到新聞采寫,均由老成員帶領新成員進行,手把手指導。比如,新聞采寫前,老成員從如何設計采訪問題、如何把握提問技巧、如何引導回答技巧和采訪禮儀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實際指導,幫助新記者在實戰(zhàn)中更快成長起來[2],讓新成員迅速適應團內環(huán)境,提升自身采寫及團務水平。與此同時,能夠增加老成員的責任感,對提升自身能力素養(yǎng)也有幫助。在此基礎上,不定期召開新聞培訓會,邀請報社編輯老師進行主題培訓,各學院熱愛新聞采寫的同學均可報名參加,這對于提升專業(yè)新聞素養(yǎng),斧正新聞采寫觀念有著重要幫助。
6.樹典型制度
每年山東師大報社學生記者團的畢業(yè)生都會涌現(xiàn)出不少優(yōu)秀成員,一些優(yōu)秀的前輩在國內一流的新聞媒體工作,如《大公報》等,不少成員在校報經歷的助力下,獲得推免資格并被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和東北大學等國內重點大學錄取,有不少非新聞專業(yè)的成員跨專業(yè)保送、考研,被復旦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新聞學專業(yè)錄取,走上了新聞傳播道路,還有些成員也因為校報的經歷獲得心儀的實習工作或正式崗位,這些優(yōu)秀成員的經歷激勵了記者團一屆又一屆的成員。山東師大報社的老師們也常組織一些活動,加強歷屆記者團成員間的聯(lián)系,用他們的故事激勵新一屆記者團成員們的進步和成長。
7.招聘納新制度
每年四月份,記者團換屆結束后進行新一屆的納新工作,由報社下達納新文件,記者團擬定納新策劃,經過下達通知、現(xiàn)場報名和線上報名、筆試和面試等環(huán)節(jié),綜合考慮各學院的名額結構、年級結構、專業(yè)結構甚至性格結構等多方面的因素,結合部門工作特點,優(yōu)中選優(yōu),確定最終名單,組成新一屆記者團。
8.表彰制度
完善激勵機制,對于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記者、通訊員等進行公開表彰。每年3月底4月初,報社都會召開表彰大會,對于中稿量突出、團務工作表現(xiàn)良好的成員進行表彰,評選出了一批優(yōu)秀通訊員、優(yōu)秀學生記者、優(yōu)秀新媒體工作者、優(yōu)秀團務工作者,極大地鼓舞了廣大師生。同時,對于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報社進行月度好新聞作品評選,對于極為優(yōu)秀的作品報送山東省高校校報好新聞作品及中國高校校報好新聞作品,不少學生記者的作品獲評一二等獎。
二、在管理和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盡管在很多方面,高校新聞宣傳學生組織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為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在新興媒體的沖擊下,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紙媒受到了極大沖擊。校報也同樣面臨這種境況。要想在這種沖擊下實現(xiàn)突圍,宣傳內容和形式的革新迫在眉睫。創(chuàng)新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從內容和形式上雙重創(chuàng)新,內容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新聞采寫的內容上,而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又包括宣傳方式和活動方式的創(chuàng)新。
1.新聞內容需創(chuàng)新
由于學校每年的活動相似度極高,導致新聞成為經常性、規(guī)律性、可預見性的題材,比如3月份招聘會、4月份讀書月、5月份跳蚤市場、6月份畢業(yè)季、9月份迎新和軍訓、10月份運動會、11月份記者節(jié)等。活動雖然相對固定,但報道形式和內容卻不能因循守舊。要想讓作品更有可讀性,就應深入跟蹤采訪,力爭寫出事件的新鮮感和亮點,提高成員對于突發(fā)事件報道的意識和能力,改變“舊瓶裝新酒”的老模式和舊觀念,使“新酒”常“新”。
2.宣傳方式需創(chuàng)新
近年來,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校報在學生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下滑較大。一方面,校報需加強和學院之間的有效溝通;另一方面,宣傳工作仍有待加強。因為就目前情況來看,有不少學生對記者團知之甚少,對于記者團的品牌文化了解不夠,甚至還有不少人將其與學校其他新聞宣傳學生組織混淆不清。因此,要探索推廣宣傳記者團本身的有效路徑與脈絡。例如,可以考慮通過定制一些日常用品,比如印有團標的筆記本、文化衫、掛飾和團旗等,著力打造記者團特色的同時也能夠提振大家的興趣、熱情和集體榮譽度。
3.活動方式需創(chuàng)新
在策劃主題活動的過程中,記者團成員多注重傳承,但是缺乏創(chuàng)新和思考,未能在學生群體中產生較為廣泛的影響。特色主題活動的宣傳方式較為傳統(tǒng),線下如開會、傳單、橫幅、海報、展板、宣傳欄、擺攤設點等,線上如飛信群發(fā)、QQ群和空間轉發(fā)、微博等。因此,應當以創(chuàng)新的宣傳方式博得受眾群體的眼球,比如在迎新活動中為新生親筆寫一封信,既能體現(xiàn)記者團的文學創(chuàng)作特色,又能將心意表現(xiàn)出來。
4.加強對外交流
與其他高校的聯(lián)系較少。應當多走出去,與兄弟高校聯(lián)誼溝通,同時,積極參與中國高校校媒聯(lián)盟和山東高校校媒聯(lián)盟的活動,增加山東師大報社學生記者團作為會員單位的參與感,有利于給成員提供更實惠的新聞素質提升路徑。
另外,還可以邀請新聞工作方面的專家、記者、媒體人來高校做新聞培訓,開展新聞寫作知識講座,提高新聞寫作水平[3]。力求把邀請新聞或傳媒行業(yè)大咖的活動打造成記者團的特色活動、品牌活動。還可以由報社老師推薦參加濟南市或山東省的采訪報道交流活動,增加成員在校外媒體上的曝光度和中稿量,提高成員工作積極性和榮譽感。
5.堅守內容為王
內容為王是核心競爭力。報紙的優(yōu)勢在于文字閱讀的享受和閱讀的嚴謹,我們應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報紙的優(yōu)勢,開拓思維,以嚴謹?shù)膬热莺挽`活的形式取勝。紙媒要早日實現(xiàn)轉型,找準自身定位,進行采編方式的革新。作為校報學生記者團,則應根據(jù)記者團實際情況,通過舉辦團內培訓班、座談會等形式,對成員進行系統(tǒng)培訓,不斷提高通訊員和學生記者的素質。培訓內容包括:專題寫作、新聞寫作、文案策劃、攝影技術、平面設計、視頻制作、計算機技術等,并設立專門有效的考察機制,檢驗宣傳人員的工作成效[4]
參考文獻:
[1]屈昌雷,董曉寧,郭桂芬,劉友誼.試論新形勢下如何加強高校學生記者隊伍建設[J].教育時空,2015(111).
[2]王慧,劉凱,杜穎華,郭劍歡.高校學生記者隊伍建設策略探析[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9).
[3]徐基磊.公共管理視角下的民辦高校新聞宣傳體系完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4]劉紅旗.高校學生社團組織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探析[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3).
作者簡介:孔慶麗(1995—),女,漢族,籍貫:山東臨沂,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2014級本科生,山東師大報社第21屆學生記者團團長,研究方向:新聞宣傳組織管理,文化類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