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揚·勒尼卡的藝術作品是20世紀下半葉波蘭藝術歷史的重要篇章。他在波蘭的知名度以及國際上的贊譽都來源于他的動畫藝術以及招貼畫藝術。他被譽為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藝術家之一,也被認為是現(xiàn)代動畫的先驅(qū)。
【關鍵詞】:波蘭;藝術;動畫;招貼畫
一、作者生平
揚·勒尼卡(Jan Lenica),1928年出生于波蘭的波茲納,他先后在波茲納和華沙學習音樂和建筑,1952年畢業(yè)于華沙理工大學建筑系。1948年,他發(fā)表一些具有諷刺批判意味的繪畫、版畫、招貼畫及漫畫,并于1950年擔任諷刺刊物《Szpilki》的藝術編輯。1974年,勒尼卡在哈佛大學教授招貼畫藝術。1979年至1985年,擔任德國的卡塞爾大學動畫系教授,1986年至1994年,擔任德國柏林造型藝術學校的平面設計教授。
揚·勒尼卡對各式各樣的設計藝術形式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是著名的動畫電影導演,同時,他也是波蘭招貼畫中最杰出的藝術家之一,另外,他在服裝設計、舞臺背景設計、兒童書籍插圖方面也頗有研究。他的藝術為他獲得了華沙招貼廣告雙年展金獎、卡羅維發(fā)利電影節(jié),及安納西朱爾斯·謝雷特獎等獎項。1987年,他在紐約獲得阿爾弗雷德·杰濟科夫斯基基金會終身成就獎,1999年獲得克拉科夫短片電影節(jié)的“Smok Smokow”獎。他還舉辦過多次個人展,其作品并被各國美術館收藏,其中有德國埃森美術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華沙和坡森的博物館、以色列耶路撒冷博物館、紐約近代美術館。
二、揚·勒尼卡與動畫
在他眾多藝術成就上,他的動畫是知名度最高的,特別是具有他獨特風格的“拼貼動畫”(Cut-out Animation),其靈感來源于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和約翰·哈特菲爾德(John Heartfield)的藝術風格。1957年,他與瓦萊利安·博羅夫奇克(Walerian Borowczyk)采用了這種“拼貼”的獨特技法,創(chuàng)作了他們的第一部動畫電影《從前...》,這也標志著他在動畫領域旅程的開始。
他的動畫代表作有《從前...》、《房子》、《Monsieur Tete》、《新音樂家揚科》、《迷宮》、《犀?!?、《A》等。
1.動畫藝術風格
在勒尼卡和博羅夫奇克的動畫作品出現(xiàn)之前,波蘭動畫電影的類型沒有得到太多的重視,受眾單一,僅適合兒童觀看,同時也缺乏對藝術風格的表現(xiàn),更不用說在動畫中表達出隱含的哲學寓意。
勒尼卡和博羅夫奇克在動畫藝術上的輝煌并沒有在技術革新或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顯露出來,相反,他們對現(xiàn)有技術和常規(guī)的風格毫無興趣。他們的動畫風格很簡單卻很特別,他們將動畫的運動形式及運用的蒙太奇盡可能的簡化,并把彩紙上剪出來的幾何圖形與從報紙、雜志、海報上剪下來的人物輪廓進行重新拼貼組合,與定格動畫、真人表演相結(jié)合。勒尼卡在他隨后的幾部動畫電影中也運用了這個技術,成功地產(chǎn)生了有趣、諷刺、具有超現(xiàn)實主義怪異風格的效果,如同尤金·尤奈斯庫(Eugene Ionesco)和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的藝術作品,具有荒誕、令人毛骨悚然的風格。
2.哲學影響
揚·勒尼卡的動畫有諷刺陳腐的文化題材——如《新音樂家揚科》,有超現(xiàn)實主義游戲題材,如《Stilleben》。他的動畫作品幾乎都有深層次的哲學寓意表達,動畫作品《A》簡單地講述了一個孤獨的人與字母“A”斗爭的故事,其隱含的寓意可以被理解為個人與國家機構(gòu)之間的沖突,這一主題同時也在《Monsieur Tete》、《亞當二世》、《犀?!?、《Wyspa R.O.》中體現(xiàn)。勒尼卡的作品往往流露出悲觀主義色彩,他的創(chuàng)作在“荒誕與戲劇”之間保持平衡。無論是卡夫卡式的作品《迷宮》、《A》、《亞當二世》;尤奈斯庫式的作品《Monsieur Tete》、《犀?!罚贿€是馬克思·恩斯特式具有超現(xiàn)實主義特征的作品《新音樂家揚科》、《迷宮》都洋溢著荒誕的氣息。勒尼卡將“新藝術”的美與怪異的角色以及不切實際的故事發(fā)展情節(jié)相融合,為觀眾構(gòu)建出荒誕的、超現(xiàn)實的世界。
盡管勒尼卡的動畫作品藝術手法、題材及種類多種多樣,但是其藝術風格展示出他獨有的特色。他的作品極富表現(xiàn)力,同時隱含深層次的哲學寓意,每部動畫電影都圍繞著“人的生存困境”自身啟示來探討深刻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引發(fā)人們對政治及人性的思考。勒尼卡動畫中的荒誕呈現(xiàn)的是人與世界、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沖突,是深刻關涉人與世界相互對立關系的哲學命題。
三、招貼畫藝術
揚·勒尼卡是一位非常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在各種藝術形式中展現(xiàn)出其獨具一格的審美標準,他的作品充滿獨特的詩意。他與亨里克·托馬澤維奇(Henryk Tomaszewski)——現(xiàn)代波蘭媒體漫畫的先驅(qū)之一,共同投稿在期刊《Szpilki》、《Wiadomo?ci Kulturalne》和《Rzeczpospolita》上,用他充滿哲學的藝術作品取代典型的卡通漫畫。他早期的抽象畫在1948年克拉科夫的現(xiàn)代藝術展覽會上展出。
為了尋找自己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勒尼卡對戲劇及電影招貼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勒尼卡處于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時期,使他有了相當大的藝術自由,使他擺脫了其他美術作品施加的影響,從而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的主動性,選擇各種各樣的形式、風格和體裁。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他與其他藝術家開創(chuàng)了著名的“波蘭招貼畫學派”。事實上他被認為是這個術語的創(chuàng)造者,他把它作為自己在波蘭招貼畫藝術歷程上的標題,發(fā)表在瑞士的雜志《Graphis》上。揚·勒尼卡把自己在招貼畫藝術上的發(fā)展歸納為三個階段:1950-1956年為第一個階段,其作品受現(xiàn)實主義影響。這些作品具有說明性,主要作用是宣傳電影或戲劇演出。第二個階段,勒尼卡稱其為“正式搜索”的階段,嘗試運用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來進行制作,如將舊報紙上的圖畫與剪紙相結(jié)合拼貼重組。大約在1962年左右,他開始為華沙歌劇院制作招貼畫,并在他招貼畫設計的第三個階段開始創(chuàng)作自己的“手稿”,在紙上繪制寫實水粉畫、水彩畫、蛋彩畫等,有時還會運用拼貼畫和抽象拚貼畫。揚·勒尼卡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具有個人風格的藝術語言,用一種反復無常的、流暢的、波浪狀線條以及簡化、無細節(jié)的形式來表達他對新藝術的迷戀。他的海報上沒有任何多余的裝飾,相反地,其藝術作品色彩強烈具有視覺沖擊性。揚·勒尼卡說,“招貼畫藝術似乎最接近爵士樂:它能夠以自己的方式演奏別人的主題”。他喜歡運用二維的表現(xiàn)形式,其招貼畫藝術絲毫沒有空間感,既沒有背景也沒有透視,卻創(chuàng)造出一個嶄新而又怪誕的世界。他大部分的招貼畫都是用水彩制作的,在他的作品中隱含著諷刺和荒誕,他筆下的人物似乎在向觀眾說話、吶喊。
揚·勒尼卡共制作了200多幅海報。他最優(yōu)秀的作品是1964年為奧爾班·伯格的歌劇《烏佐克》制作的招貼畫,并于1966年在華沙的招貼畫雙年展上獲得了最高獎項。這幅作品色調(diào)以紅色為主,呈現(xiàn)出張開大嘴似乎在吶喊的人形,其在臉的輪廓中以同心圓的圖形重復著嘴唇的形狀。另一幅著名的招貼畫,是1968年為威爾第制作的《奧泰洛》,通過簡短、水平的黑色線條,運用藍色和紫色的橢圓形狀展現(xiàn)出人的頭部側(cè)面輪廓,在它的中心呈現(xiàn)出一個粉紅色的陰道形狀,給人以性的聯(lián)想。
四、結(jié)語
揚·勒尼卡一生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地探索、追尋,他對藝術的迷戀也成就了他在世界藝術上的地位,為后來波蘭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他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的主動性,勇于嘗試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風格和體裁,從而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豐富其藝術表現(xiàn)語言,無論在動畫藝術領域上,還是在招貼畫藝術領域上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他留下的藝術價值與其表達的哲學寓意啟迪我們對藝術的探索,引發(fā)我們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思考,這是他獨有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l]崠芳,張晶.波蘭的招貼畫藝術.中外文化交流.
[2]胡媛媛,張樂.波蘭實驗動畫電影的藝術特色.電影文學.
[3]潘耀昌,陳淑君.波蘭的電影、戲劇招貼藝術.榮寶齋.
作者簡介:高嘉玉(1992-),女,漢族,江蘇徐州人,碩士學位,天津工業(yè)大學,研究方向:數(shù)字化藝術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