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經(jīng)》是先秦十三經(jīng)的典范,其中歷代學者對《秦風·晨風》篇中的“六駁”一詞的解釋有巨大爭議,主要有“六”為變數(shù)說、“蓼”的借字說和色彩說,而“駁”字有猛獸說、樹木說等。本文從音韻、文字、訓詁等傳統(tǒng)小學及“互文見義法”的方法進行分析,確定“六”為“犖”,為色彩不純之義;“駁”為梓榆樹,因此“六駁”為不純色的梓榆樹。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六駁;傳統(tǒng)小學;互文見義法
一、釋“六”
1.變數(shù)說
六在《廣韻》中為“力竹切”, 中古來母屋韻合口三等入聲字,上古屬來母覺韻覺部。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以下簡稱《段注》)是“六”的變數(shù)義代表。
2.“蓼”的借字說
據(jù)劉晶雯整理的《聞一多詩經(jīng)講義》一書,聞一多先生1944-1945學年在昆明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講授《詩經(jīng)》時作注: “六”即“蓼”,長貌?!榜g”,赤李,較李櫟為小?!吧健薄ⅰ摆簟睂εe,象征男女。南京大學博士黃斐在《<詩經(jīng)>辨疑一則》一文中認同聞一多先生所說: “六”即“蓼”的假借字,義為粗長高大,而“六駁”是高大的梓榆樹。程俊英在《<詩經(jīng)>譯注》中也將“六”注釋為“蓼的借字,長長的樣子,將“駁”解釋為“赤李”。但查《廣韻》,“蓼”作“長大貌”義時,與“六”屬同紐字(即同音字),且“六”為紐目,都為力竹切,來母屋韻合口三等入聲字,上古屬來母覺韻覺部。“蓼”作“草本植物”義時,《廣韻》為“盧鳥切”,來母筱韻開口四等上聲字,上古屬來母幽韻幽部。按黃博士說法,“六”即“蓼”的假借字,義為粗長高大,則同屬覺部,無幽覺對轉(zhuǎn)之說,因此,將“六”釋為“蓼”的借字之說誤。
3.色彩說
胡成拱在《毛詩后箋》中認為“六”通“犖”,言道:“‘六’當為‘犖’之聲借,‘六駁’即‘犖駁’,疊韻為名。犖駁者,言其文采。
查《說文》 “犖,駁牛也,從牛,勞省聲?!倍巫ⅲ骸榜R色不純曰駁,駁犖同部疊韻,《廣雅》牛屬。”犖在《廣韻》中為 “呂角切”,中古來母覺韻開口二等字入聲字,上古屬來母藥韻。上古藥、覺韻可旁轉(zhuǎn),因此胡成拱先生說法正確,“六”通“犖”,為色彩不純之義。
二、釋“駁”
關(guān)于“駁”字的解釋,有“動物說”和“植物說”之爭。
1.動物說
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音韻、文字和訓詁的典籍中,都認為“駁”是一種動物,具體又可以分為兩類。“駁”在《廣韻》中為北角切,覺韻幫母剝小韻入聲字,屬藥部。一是以《說文解字》為代表, “駁,馬色不純,從馬爻聲?!瘪R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駁與駮通用?!?《說文》中“駁”、“駮”二字解釋相同。二是以《爾雅》為代表的“猛獸說”?!稜栄拧?、《毛傳》等皆認為“駁”是狀如白馬、兇狠殘忍的猛獸,《山海經(jīng)》更是明確記載了駁的出沒地點、外形、習性和功能等特點。
2.樹木說
然而陸璣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提到“駁馬,梓榆也。其樹皮青白駁犖。遙視似駁馬,故謂之駁馬”。他認為“駁”即梓榆樹。 孔穎達贊成此說法,“下章云‘山有苞棣,隰有樹檖’,皆山隰之木相配,不宜云獸”。朱子在《詩集傳》云:“駁,梓榆也。其皮青白如駁。山則有苞櫟矣,隰則有六駁矣,未見君子則憂心靡樂矣?!?棣、檖皆是木名,隰:“坂下也,即隰為山坡下的土地,山有苞棣與隰有樹檖對仗,所以六駁取樹木義最佳?!豆沤褡ⅰ罚骸傲g山中有木,葉似豫章,皮多癬駁?!贝薇@明了駁木生長的地點、樹皮枝葉的特點。
三、“六駁”正義
運用周玉秀在《論<詩經(jīng)>中的互文見義法》一文中提出的“互文見義法”可判定“六駁”的含義?;ノ囊娏x是《詩經(jīng)》常用的修辭方法,被鄭箋、孔疏及黃焯《詩說》解詩所采用,黃先生強調(diào)解釋要聯(lián)系前后章節(jié)進行整體把握,而不能獨看某些字詞。 滕志賢先生也在其著作《<詩經(jīng)>引論》第四章《互文與孤立分解之誤》中作了詳細分析,將互文見義分為“本句互文”、 “句間互文”和“章間互文”三類。
“山有苞櫟,隰有六駁” (第二章)與“山有苞棣,隰有樹檖” (第三章)可采用“章間互文法”來論證“六駁”的含義。首先看“苞”、 “樹”、“櫟”、 “棣” 、“檖”、 “榆”等字的含義。(1)苞:《說文》:“苞,艸也,南陽以為粗履?!薄稜栄拧め屧b下》:苞,豐也。苞叢、繁蕪,皆豐盛。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曰:苞者,草木叢生也。禹貢云:‘草木漸苞?!保?)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從木。(3)櫟:《說文》:“櫟,木也。從木樂聲?!薄稜栄拧め屇尽罚骸皺担鋵崡W。郭注:有梂匯自裹?!标懎^《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秦人謂柞櫟為櫟,河內(nèi)人謂木蓼為櫟。椒樧之屬也。其子房生為梂。木蓼子亦房生,故說者或曰柞櫟,或曰木蓼??资瑁骸皺C以為此秦詩也,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保?)棣: “白棣也。從木隸聲(《說文》)?!薄稜栄拧め屇尽罚骸疤崎?,栘。郭璞注:似白楊,江東呼夫栘。常棣,棣。”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舍人曰:‘唐棣,一名棣?!惫弊ⅲ骸敖裆街杏虚洌尤鐧烟?,可食?!标懎^《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如李而小,子如櫻桃,正白,今官園種之。又有赤棣樹亦似白棣,葉如刺榆葉而微圓,子正赤,如郁李而小,五月始熟……”(5)樹:生植之總名。此處從黃婓博士所說“樹”通“豎”,筆直之義。(6)檖:“羅也。從木豕聲(《說文》)?!薄稜栄拧め屇尽罚簷p,赤羅。郭璞注:今楊檖也,實似梨而小,酢可食。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檖,一名赤羅,一名山梨,今人謂之楊檖。實如梨但小耳。一名鹿梨,一名鼠梨。今人亦種之,極有脆美者,亦如梨之美者。”(7)榆:《爾雅·釋木》:“榆,白枌?!惫弊ⅲ骸皷?,榆先生葉。卻著莢,皮色白?!标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榆之皮色白名白枌?!本C合各家解釋,“苞櫟”為叢生的木蓼樹,“苞棣”為叢生的白棣樹,“樹檖”為豎直的赤李。而《晨風》采用了“山有X,隰有X”的對舉句式,且每首詩前后章節(jié)多同義補足或反義對仗,因此“六”為“犖”的借字,為高大義;“駁”為梓榆樹,“六駁”指不純色的梓榆樹,借指國家應(yīng)有賢明的君主,此說法也契合小序諷刺康公背棄賢臣之意。
參考文獻:
[1](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宋)陳彭年等編.宋本廣韻[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3](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劉晶雯整理.聞一多詩經(jīng)講義[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6]黃婓.《詩經(jīng)》辨疑一則[J].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4(3).
[7]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清)胡成珙撰,郭全芝點校.毛詩后箋[M].合肥:黃山書社,1999.
[9] 郭錫良編著.漢字古音手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10](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1](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爾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2](宋)朱熹撰.朱子全書之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晉)崔豹.古今注[M]. 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14]陳珍珍.《詩經(jīng)》“山有X,隰有X”考 [J].德宏高等師范??茖W校學報,2011(3).
[15]翟相君.《說文》解“隰”有誤—《詩經(jīng)》“隰”字考釋[J].西北大學學報,1988(2).
[16]周玉秀.論《詩經(jīng)》中的互文見義法[J].甘肅社會科學學報,2011(6).
[17]黃焯.詩說[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1.
[18]滕志賢.詩經(jīng)引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