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弗蘭德斯》寫于1683年,出版于1722年,一直被認識是丹尼爾·笛福最好的小說之一?!赌枴じヌm德斯》以一位普通女性為主角,如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正因為如此,這部小說吸引了許多學者的注意力。學者們已經(jīng)從不同的角度,對這部小說進行了分析。雖然這些分析都是意義深刻并且令人耳目一新的,但是很少有學者注意到摩爾與其子女的關系。閱讀原文的時候,讀者不可能不注意到摩爾與其子女疏離的關系。摩爾生了許多孩子,但是她跟自己孩子們的關系是很冷淡的。她對子女的不在意對現(xiàn)代讀者來說是很不能接受的。所以,本文旨在研究《摩爾·弗蘭德斯》中疏離的母子關系。另外,本文還把這種疏離的親緣關系與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對比??偠灾?,疏離的親緣關系可以看做是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關系的一種類比。
1. 《摩爾·弗蘭德斯》中疏離的母子關系
《摩爾·弗蘭德斯》中的主人公——摩爾·弗蘭德斯出生于新門監(jiān)獄,觀其一生,可謂跌宕起伏、轟轟烈烈。她做了12年的妓女,五次為人婦,并為錢財與各種人私通,又做了12年的賊,成為赫赫有名的扒手,最終被抓并像她母親一樣被關進新門監(jiān)獄。而后弗蘭德斯被發(fā)配至弗吉尼亞過了八年的流放生活。最后她成為一個誠實的婦人,過著富裕滿足的生活,并在死前真誠的懺悔自己從前的罪惡生涯。在摩爾·弗蘭德斯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她一共生下了12個孩子,但卻一個也沒有撫養(yǎng)過,全部托付給別人撫養(yǎng),沒有盡到任何做母親的責任,母子關系非常疏離,在這現(xiàn)代讀者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要想探究弗蘭德斯的一生和她對于自己孩子那種淡漠疏離的態(tài)度,得從她的出生說起。弗蘭德斯出生在新門監(jiān)獄,出生不久,她的母親就被流放至處于北美洲的種植園。而弗蘭德斯母親生下她的原因,只是為了減輕自己的責罰?!拔夷赣H因不足掛齒的偷竊,即在奇普賽德向某個布商借了3塊上等荷蘭麻布,就被判以重罪。具體情況太長,無法重述。我聽人們眾說紛紜,簡直不知哪個正確。不過有一點大家眾口一詞,即我母親懇求說自己懷著孩子,經(jīng)查已到了胎動期,因此她被緩期執(zhí)行死刑約7個月。之后人們說她又被繼續(xù)審判,但得到恩賜,流放到種植園,在我半歲左右時就丟下了我,使我無疑落入壞人手里。”
弗蘭德斯從小沒有母親的照顧與引導,獨自一人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小說中作者也對弗蘭德斯的童年有著簡單的描寫“因我出生在一個很不幸的地方,所以搖籃中時沒任何教區(qū)為我提供營養(yǎng)食品;我怎么活下來的也根本無法講出,只是據(jù)說我母親的某個親戚把我領走,可誰出的錢誰作的安排,我均一無所知。我首先記起或聽到有關我自己的一種說法,是我曾經(jīng)和一群叫吉普賽人或埃及人的一道游蕩。但我想時間不長,因皮膚并沒像他們帶著的所有孩子那樣變色。我也說不請是怎樣到了他們當中又是如何離開他們的?!睆倪@只言片語中不難看出,弗蘭德斯的童年生活必定是充滿艱辛和困難的。
在這種情況下成長的摩爾·弗蘭德斯,長大后也走上了其母親的老路,她與自己子女的關系也十分疏離,在孩子出生后也沒有給予他們應有的照顧。在其一任丈夫死后,弗蘭德斯的兩個孩子被她亡夫的父母接走照料,從此母子天各一方,再無相見。較之其他母親的依依不舍,弗蘭德斯卻顯得十分開心,高興終于甩開了這個包袱。除此之外,當弗蘭德斯遇到麻煩或是困境的時候,她也會毫不猶豫的離開自己的孩子,去一個新的地方開始自己新的生活。在摩爾·弗蘭德斯的成長過程中,她缺失了自己母親的照顧與引導,而在其自己的生存之路上,她也是個與子女關系疏離的、不稱職的母親。
2. 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疏離的關系
摩爾·弗蘭德斯生了許多孩子,但她對自己的子漠不關心心,在現(xiàn)代讀者看來難以接受的事情,在當時卻并不少見。笛福用一種稍顯夸張的方式所描繪的疏離的母子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被看做是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關系的一種類比。
《摩爾·弗蘭德斯》寫于1683年,出版于1722年,當時有成千上萬的英國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遠渡重洋,到達美洲,建立種植園,開拓殖民地。但宗主國與殖民地的關系一直比較疏遠,原因主要為以下幾點。
首先,殖民地人民的宗教信仰與宗主國略有不同。亨利八世與羅馬天主教會決裂后,確立了英國國教的統(tǒng)治地位。但教會內(nèi)部的腐朽現(xiàn)實引起了部分信徒的不滿,他們主張凈化英國國教,信仰上只以新約圣經(jīng)為準則。清教由此得名,持該信仰的人被稱作清教徒。由于清教徒反對王室的宗教專制和經(jīng)濟壓榨,屢遭鎮(zhèn)壓迫害,于是一部分逃往北美避難。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遠渡重洋,來到美洲,首先在普利茅斯建立了殖民地。在旅途中,他們簽署了著名的《五月花號公約》,而此份公約,也成了未來美利堅合眾國《獨立宣言》的藍圖。隨后數(shù)年間,不斷有清教徒離開英國,來到北美大陸,渴望建立一個宗教純潔,獨立自由的國家。由此可見,從一開始,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宗主國與殖民地的關系就不是那么密切。
其次,宗主國不斷從殖民地謀取利益,惹惱殖民地人民。1660年,查爾斯二世登基并實施一系列航海條例。航海條例中包括許多對殖民地不利的條款,如政府指定某些殖民地產(chǎn)品只準許販運到英國本土或其他英國殖民地,包括如煙草、糖、棉花、毛皮等;其他國家的制造產(chǎn)品,必須經(jīng)由英國本土,而不能直接運銷殖民地;限制殖民地生產(chǎn)與英國本土競爭的產(chǎn)品,如紡織品等。航海條例的頒布主要是為了限制殖民地經(jīng)濟的發(fā)展,維持殖民地對宗主國的依賴,壟斷英國在海外殖民地的貿(mào)易。航海條例的頒布惡化了宗主國與殖民地的關系,使其更為疏遠。
第三,殖民地人民來自于很多不同國家。在18世紀早期,大部分殖民地人民來自英國,但從1700年到1775年,非洲人、德國人、愛爾蘭人通過各種方式,蜂擁前往新大陸。1625年,殖民地的人口只有2000左右,而到了1700年,人口已經(jīng)上升至250000。然而,這點人口對于北美廣袤的種植園來說,還是不夠,于是,大量非洲人被販賣至美洲,成為了奴隸。到了18世紀晚期,非洲人的人數(shù)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歐洲移民的人數(shù)。此時殖民地人口結構的復雜程度遠遠超過了宗主國,不同地區(qū)的人民共同生活在殖民地,從而形成了不同于宗主國的特征。而這種情況,從某種程度上講,也影響了宗主國與殖民地的關系。
最后,殖民地的人民信奉個人主義,渴望在殖民地依靠自己的努力開創(chuàng)一片天地。新大陸是一片廣袤、富饒的大陸,只要辛苦耕耘,就能獲得豐碩成果。很多英國人以契約工人的身份來到新大陸,他們必須工作五年,才能付清來到新大陸的路費,成為自由人。同時,很多犯人被流放至殖民地,不管他們之前有著怎樣的過去,只要努力工作,他們也可以在新大陸重新開始。因此,殖民地人民逐漸養(yǎng)成了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他們信奉個人主義,宣揚獨立自主。這一區(qū)別也加速了殖民地人民與宗主國的疏離。
丹尼爾·笛?;舜罅抗P墨,塑造了摩爾·弗蘭德斯不稱職的母親形象和淡漠疏離的母子關系,這種疏離的親緣關系是當時宗主國與殖民地關系的一種類比。殖民地是由宗主國人民所建立,但隨著殖民地的不斷發(fā)展和人口結構的不斷復雜化,宗主國與殖民地的關系卻不斷惡化,日趨疏離。所以,笛福筆下的母子關系,可以被看做是對宗主國與殖民地關系的一種夸張的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