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縢》一文出自《尚書·周書》,記載了數年間發(fā)生的大事件,通過系列事件塑造了周公至忠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史家以德、禮治國的理想。兩千年來它雖然一直備受學者的關注與爭議,但不可否認其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和深遠的文學影響。
【關鍵詞】:尚書;金滕;史學價值;文學影響
一、《尚書》金滕的史學價值
關于如何認識《金縢》篇的史學價值,劉起釪在其《尚書學史》中說:“《金縢》這篇確有不少問題有待辨析,但是如果把它和偽古文一樣疑辨,則是不能掌握正確觀察力而致誤疑。”[1]《金滕》確實反映了周初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和思想狀況,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
(一)天命觀念
“天”字,在殷商時代就已經存在,而且并非是作為至上人格神的意義,天是在周時才得到了格外的重視?!兑笮娌忿o綜述》里說:“(殷商)卜辭的天沒有作為上天之意的,天之觀念是周人提出來的?!盵2]周人對天命觀的新構建,這種變化以政治制度、思想觀念為最大,對殷天命觀念加以改造,賦予了“德”“禮”的內涵,形成了敬德保民,以民為本的思想觀念,塑造了周人深厚的理性精神?!督鹂g》故事所反映的正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宗教和祖先崇拜發(fā)展而來的天神觀念和由此引申出來的一套天人感應的思想。所以,當天降災禍,周公會祈禱先王的保佑,成王在異象情況下會反省,而史家則會安排成王在“禮”的規(guī)范下,迎周公歸后,天會反風,仍然獲得好的收成。
(二)祭祀文化
《金縢》為我們描寫了一副生動的祈禱畫面。當周公決定以自身為質代武王死,向太王王季文王三王祈禱時,文中這樣寫到:“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為壇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太王、王季、文王?!睆奈恼驴梢钥闯?,周公向三王祈禱,首先需要有告神的禮品,在本文就是“璧”與“珪”。在祈禱時,把璧放置在專門設置的三王的坐上祈禱人手中則拿著珪,同時,對于祈禱的地方也有特別的要求,周公就先平整一塊地方,稱之為“墠”,然后在墠上筑土壘起高臺設置三王之坐,三坐北面朝南,因為根據中國傳統(tǒng),此為尊位。另于對面設置一墰,周公立于其上,面向三王進行祈禱。整個過程嚴格在“禮”的規(guī)范下莊嚴而又有序進行,可見古人對于祖先神的崇拜與信仰。
(三)政治斗爭
《金滕》一文中政治斗爭暗藏洶涌,一方面成王年幼,周公攝政,引起了管叔、蔡叔的不滿,《金縢》曰:“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將不利于孺子?!?;另一方面,各方謠言四起,《金縢》記載:“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于后,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鸮。王亦未敢誚公?!保赏跻矊χ芄a生了懷疑。所以王室之間的爭斗顯而易見,這其實也反映了周初從兄終弟及到確立嫡長子繼承制間的過渡。
二、《尚書》金滕的文學影響
《金滕》作為與《尚書》記言體例不同,它出現了敘事文學最關鍵的因素“情節(jié)”,也有了敘述者隱約的出現。所以對于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等具有重要影響。
(一)對《左傳》等史傳文學的影響
《金縢》從材料的安排來說,正是圍繞“金縢”事件,選取了數年間發(fā)生的事件,塑造了周公忠藎的形象,明顯具有了史家的自我創(chuàng)作?!督鹂g》通過對史實的剪裁達到史家的目的,但是發(fā)展到了《左傳》,其大量鬼神、妖夢、占筮、災祥的敘寫,則更多源于史家之再創(chuàng)作,具有了部分虛構的特征。這正是《左傳》在《金縢》基礎之上的前進之處。后世成熟的史傳文學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可以說,《金縢》是走向《左傳》、《史記》等史傳文學的橋梁。相對于《尚書》其他篇,《金縢》對我國的敘事文學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
(二)用景物的變化展現“天人感應”觀念
文中第二段的景物描寫出現在周公冤情大白、成王與群臣出郊迎接周公回歸的時候:“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筑之。歲則大熟。”這一段景物描寫與前面一段恰成鮮明對比:前一次是令人震驚恐懼的暴雨;后一次則是一場暢快人心的及時雨。前一次的狂風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后一次則把從前吹倒的禾苗盡數重新扶起。對應前文的“秋,大熟,未獲”,文章以“歲則大熟”結尾。
作者以原始的“天人感應”的思維方式觀察、描寫自然與人世,人世的矛盾與自然界的風雨似乎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已不再是單純的寫景,而是點染、映襯著人物的心緒,描摹著事件發(fā)生的環(huán)境,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揭示出人物的內在心靈?!督鹂g》對敘事視角的選擇和有效調動,使全文情景交融互滲,富有抒情的韻味,染上了一層傳奇和浪漫色彩。
《金滕》一直處于各位學者質疑和爭論的風口浪尖上,其中有史學家編撰以及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但是不容否認,其內也包含著極為重要的史實。尚書中的《金滕》一文有深厚的史學價值,對后世文學具有深遠意義。
注釋:
[1]劉起釪,尚書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32頁。
[2]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M],科學出版社,1965年,581頁。
參考文獻:
[1]鈞,《尚書注譯》[M],湖南:岳麓書社,2001年.
作者簡介:周思瑞(1992-),女,吉林吉林人,東北師范大學,古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