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充分弘揚本土文化,實現(xiàn)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在當前的音樂教育中,應該深入貫徹本土文化理念,并開展積極有效的引導,這樣才能讓學生不僅能夠學到音樂知識,而且能夠充分感悟本土文化的魅力。本文結合現(xiàn)階段本土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實際特點,探討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如何滲入本土音樂文化,促進當?shù)匚幕瘜崿F(xiàn)良好的繼承和發(fā)揚。
【關鍵詞】:廣西音樂色彩;本土文化;繼承
一、引言
為了更好的促進本土化音樂教育,一方面應從理論知識抓起,另一方面應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加強對于學生的引導,使其能夠充分結合現(xiàn)有的實際。在燦爛的歷史長河中,各個地方都孕育出了自身特有的音樂文化。因此在開展本土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引入自身的音樂文化,不僅能夠促進音樂教育,而且能夠有利于當?shù)匚幕膫鞒小?/p>
二、我國民族音樂特色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民族音樂文化是國家文化發(fā)展中不可缺少且非常寶貴的資源。民族音樂具有自身的特色,許多地區(qū)的民族民間音樂都是經過千錘百煉雕琢而成的,雖然并非盡善盡美,并非華麗婉轉,但是音樂中卻是凝聚了人民的才智,并且在傳承的過程中得以不斷地完善和修正,因而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而這些音樂文化如何通過本土音樂教育得到傳承和發(fā)展便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話題。
三、舉例如我國廣西本土音樂特色
廣西的本土民歌絢麗多彩廣西一直以來都是文化與藝術并存的地區(qū),壯族則是被稱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壯族的民間音樂是主要是以反映生活勞作和對于生活美好向往的情感而作。但是民歌的大體傳承手段是以口口相傳為主要方式,因此許多的作品并沒有能流傳下來。壯族的民歌不僅形式多樣,體裁眾多且韻律非常獨特。主要有古歌、敘事長歌、生活歌、勞動歌等。壯族民歌就形式分,還有勒腳歌、排歌、散歌等。排歌為壯族詩歌的自由體,每詩只詠一事,有時長達300多行。長篇敘事詩比較著名的有:《布洛陀》《嘹歌》《馬骨胡之歌》,生活歌則有《對歌》等?!秾Ω琛返谋憩F(xiàn)形式較為特別。它也是較為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廣西本土甚至是全國都有著知名度,特別是在《劉三姐》的電影放映后,《對歌》逐漸由一首歌發(fā)展成了一種歌唱形式,只要是通過抒情的男女對唱,四句一組,相互問答的方式來敘述所要表達的內容。對歌的節(jié)奏比較自由,音調比較悠長。在壯族地區(qū),最主要的傳統(tǒng)音樂還有山歌調,歌詞有賦、比、興,曲調有歡、西、加、比、論五種。據(jù)粗略統(tǒng)計,各地不同調子加起來達1000種以上。這些山歌調雖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現(xiàn)不同的思想感情。
四、本土音樂課堂教學
(一)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實施音樂教育,目的是為了增進學生對音樂美及內涵的認識、理解、鑒賞等多個方面的能力,就要采取演唱、演奏、欣賞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在主觀情感體驗上,應使情感得以升華、心靈得到凈化。在音樂審美教育的同時也要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應比說教來得真實、自然。
(二)音樂功能作為音樂教育的前提和基礎音樂是一種自然的物理現(xiàn)象,人們生理上有意或無意的都會受到音樂的影響,另外,音樂教育對學生的身心和諧發(fā)展也有促進作用。音樂所獨具的優(yōu)勢是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這離不開音樂自身的美。而音樂美是最為獨特的,不需要外來修飾的,是以自由的形式存在于我們直觀的心靈。
(三)培養(yǎng)一批真、善、美的現(xiàn)代人是音樂教育的目的音樂教育的教學目標就是要通過音樂獨有的形式及手段,努力培養(yǎng)一批追求真、善、美的現(xiàn)代人,而不是將他們培養(yǎng)成音樂家。目前,我國現(xiàn)階段將音樂教育目標設定為: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良好態(tài)度,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中去,擴大學生視野,使學生具備欣賞音樂的能力。
五、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一)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更重要的在于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這才是根本目標所在。人們通過音樂可以展開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音樂欣賞者們將音樂形象在大腦中進行塑造,就要借助于想象,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由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因此,在欣賞同一首曲子時,每個人都會對作品本身有不一樣的感受,但是把握音樂基本情緒卻都是一樣的。
(二)音樂教育能幫助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音樂始終被認為是一門較為特殊的藝術,真實反映人類的情感,并且有利于人的智力和大腦思維能力的開發(fā)。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教師的責任重大,既要求教會學生們怎么唱歌,還要注重最基本的樂理知識的傳授。學生們通過音樂欣賞,可以獲得對美的體驗和感知,并從內心流露出來。通過審美主體的內心情感和心理狀態(tài),來發(fā)揮其在審美活動中的主導作用,這一說法由荀子最早提出。荀子認為人的內心可以把握“喜、怒、哀、樂”等多種情感體驗,這樣的觀點就證明了音樂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通過內心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的教育作用。
四、本土音樂教育的師資建設
對于本土音樂教育,還應該注重本土化師資隊伍。身為音樂教師,首先需要自身掌握本土音樂,學會如何開展有效的課程鑒別,課程利用才能更加科學。教師隊伍方面的建設,在實際開展期間,需不斷挖掘在實際音樂教育過程中音樂教師專業(yè)方面潛能,并且學校內領導也應積極挖掘,不能錯過那些具有才能的精英骨干教師,不斷增強教師音樂文化的素養(yǎng),不斷提升教師個人關于教材方面的制作水平。在音樂教育實際開展過程中,身為一名音樂教師,需能夠演奏傳統(tǒng)曲目,并且能夠演唱多民族歌曲,能夠通過民族音樂素材,開展本土音樂創(chuàng)作等,力求本土音樂相關教育,能夠較為順利的進行。本土音樂的教師,對于當?shù)匾恍﹤鹘y(tǒng)的民族音樂,實際上難以充分掌握。在這種情況下,要求致力于本土文化的教師,應該積極到一些的民族院校,開展針對性的進修,并參加短期培訓。也可以搜集本土資料,聘請本土相應的藝術家,使其能夠作為自身指導教師。在音樂教育階段,應該招聘一批較強專業(yè)性本土音樂教師,讓不同教師彼此之間,能夠開展相互之間的幫襯和學習。音樂教育具體開展過程中,身為一名從事音樂的教師,具備比較專業(yè)的基本功,能夠實現(xiàn)規(guī)范化教學,對于本土一些民歌還有戲曲,可以予以科學有效的范唱,并能夠運用自身較為風趣的語言,進行描述本土音樂,促進本土音樂教學,達到預期的成效。律與歌詞相結合,卻在聽眾中產生強烈的感染力。
六、結語
綜上所述,本土音樂文化集中反映了本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只有充分掌握本土的音樂文化,才能利于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與此同時,能夠改變現(xiàn)階段的音樂教育方式,實現(xiàn)音樂教學方面的有機創(chuàng)新,為實現(xiàn)更好的音樂教育事業(yè)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瑞蓉,牛婧.關于地方院校鋼琴教學與本土文化結合的調研分析與建議——以山西幾所高校為例[J].音樂創(chuàng)作,2014(07):177-180.
[2]張保玲.中學校本課程的設立對本土文化傳承的影響--以曲劇進入中學音樂課堂的補充作用為例[J].音樂時空,2015(05):103-104.
[3]楊超群.輾轉不寐思深憂遠--議當下中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的三個境況[J].北方音樂,2014(08):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