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語言遷移入手,在對比分析假說的指導下,針對語言遷移影響二語習得的情況,主要從語音、詞匯方面進行扼要分析,試圖闡明母語遷移對二語學習者外語習得的主要影響。
【關鍵詞】:母語;對比分析; 正負遷移;二語習得
1. 語言遷移
“遷移”一詞來源于教育心理學專業(yè)術語,主要指的是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技能、學習方法或?qū)W習態(tài)度,對新知識、新技能習得和解決新問題的處理所產(chǎn)生的影響。
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中一種語言對學習另一種語言的影響。這種影響稱為母語遷移。語言學家拉多(Lado),他在《跨文化語言學》一書中指出:“學習者往往傾向于把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的形式和意義遷移到其他族的語言和文化中去”(Lado 1957: 12)。
語言遷移對二語習得有重要影響(Ellis 1994; Odlin 1989)。
語言遷移帶來的影響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母語遷移(mother tongue transfer)即母語對第二語言或外語習得所產(chǎn)生的影響。當母語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語類似或完全一致時,母語對目的語的學習會產(chǎn)生促進作用,稱作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當母語與目的語的某些特征不對應時,而學習者若還試圖借助于母語而學習目的語,母語對目的語的掌握會產(chǎn)生很大干擾,稱作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Travers 1977: 385-386)。語言正遷移對目標語的學習起促進作用,類似的,語言負遷移對二語習得有干擾和阻礙作用。
學習外語,必須有母語的參與,不管是主動學習還是被動接受。一般來說,大多數(shù)人都是在母語思維模式或習慣已經(jīng)內(nèi)化、并已具相當母語交際能力之后才開始外語學習的。因此, 二語習得者在學習外語時必然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母語進行思考、分析、比較、綜合, 并利用學習母語時獲得的經(jīng)驗來指導自己掌握新的語言。
2. 語言遷移與對比分析假說
對比分析假說(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由美國語言學家羅伯特拉多博士(Dr. Robert Lado)于1957年著作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中提出。語言學基礎是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structural linguistics),對語言進行靜態(tài)分析;心理學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behaviouristic psychology)的遷移理論(transfer)。拉多認為,第二語言的獲得也是通過刺激、反應、強化而形成習慣。但與第一語言習得不同的是:第二語言和第一語言不同時,學習者會借助第一語言的一些規(guī)則,這會產(chǎn)生負遷移作用,也叫做干擾。而且他認為兩種語言最不同的地方,學生最難掌握,相同的、類似的地方則比較容易掌握。
因此他主張對第一語言和目的語進行語音、語法等方面的共時的對比,從而確定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預測學生有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
對比分析假說認為二語學習者會把母語所有的語法屬性特征遷移到其二語句法當中,倘若這兩種語言結(jié)構(gòu)相同,二語習得會馬上成功,反之,二語學習者會將母語的結(jié)構(gòu)遷移到二語中(林立紅 2012:36)。
通過對學習者所犯錯誤的研究,將學習者的母語與目標語(target language) 進行各方面的對比、比較,找出兩者間的差異,預測或解釋外語學習中將要或已出現(xiàn)的困難與問題,指導雙語教材的編寫和教學活動以及雙語互譯。可以說,“對比分析”是應用語言學在外語教學中的直接應用與體現(xiàn)(吳婧 2000)。
3. 語言遷移對二語習得的影響
語言遷移的中心問題就是學習者的母語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的影響問題。“語言遷移”所指的就是“語際影響”,影響不僅有負面的, 也有正面的,那么所謂的語言遷移就應該是包括了正負兩種遷移。人們最初學習二語之時,往往以母語為參照,將自己的母語與二語自然而然的進行比較,語音如此,詞匯亦然,句法習得情況也大致相同。
在所有的自然語言中, 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規(guī)則。這說明人類的語言盡管千差萬別, 仍有其相同的地方。這種語言的共同性就是為對比分析提供了基礎。
對比分析是對兩種語言的一種結(jié)構(gòu)比較,其對比層面涉及語音形態(tài)句法和詞匯語用等。
中國英語學習者在習得二語進程中,會自然而然地探求漢、英語的共性與差異,參照漢語表達方式,進而遷移到英語中。
俞理明指出在堅持母語遷移現(xiàn)象不容否定的同時, 我們要對母語遷移進行宏觀觀察和動態(tài)分析, 并從非語言因素進行研究。在對待母語影響的問題上, 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到由于母語與目標語存在差異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又要看到母語與目標語的共性帶來的正面影響(轉(zhuǎn)引自 曹勇衡 2006)。
語言遷移對二語習得的影響具體體現(xiàn)在語音、詞匯和句法等方面。囿于篇幅,本文主要聚焦于前兩方面。
3.1 語音
母語口音對外語發(fā)音的影響不容小視, 具體來看,由于漢語、英語發(fā)音上的共性,初學者學習語音過程中,多與漢語拼音相聯(lián)系。例如,學習英語的爆破音/p/ /b/ /t/ /d/ /k/ /g/學生就會聯(lián)想到漢語拼音里的p, b, t, d k, g等等;而學習鼻音諸如/m/ /n/ /?/時, 會與漢語拼音中的m, n, ing等等結(jié)合起來。發(fā)元音音素/i:/、/u:/和/a:/也同樣能對應找到漢語中的i、u、和a。漢字是由拼音構(gòu)成的音節(jié)組成,拼音分成聲母和韻母, 韻母有單韻母和復韻母。英語單詞的讀音是由音素構(gòu)成的音節(jié)組成, 音標分成元音和輔音。英語的音節(jié)當中不能缺少元音, 就像漢語的音節(jié)中不能缺少韻母一樣。這些都是母語正遷移的影響體現(xiàn)。
英語中還有許多漢語中并沒有的音素, 所以造成了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的語音學習困難, 這些困難我們歸結(jié)為漢語向英語的負遷移的結(jié)果。例如: 漢語學習者通常會把“this”中的/θ/發(fā)成/s/,這是因為漢語中缺乏這個音。
也就是說,漢語拼音與英語音素發(fā)音并不完全相同,初學者很容易把漢語拼音的發(fā)音全部移植到英語上來,漢英發(fā)音雜糅,勢必造成其英語發(fā)音夾雜漢語味,更談不上地道自然了。這就是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它既不利于學生掌握英語發(fā)音部位,也不利于學習者學會英語音標的發(fā)音方式。于善志指出,成人在講外語時,總是把新的發(fā)音模式與母語的發(fā)音模式等同起來,說出一些夾雜著母語語音的外語來(于善志1994)。
特定區(qū)域內(nèi)的中國學生在某些單詞發(fā)音方面,受漢語影響很大,以致部分發(fā)音很不標準,例如, 南方人漢語發(fā)音,“里(li)”“你(ni)”不分,“男孩”讀成“藍孩”,相應地,英語中也很有可能把name讀成lame,鬧出笑話來。無獨有偶,日本人在說英語時往往將/r/發(fā)成清晰/l/。也有人說漢語,平翹舌不分,“吃飯”讀成 “詞飯”,這使得部分人的英語也會出現(xiàn)相應情況,如sing a “song” 變成 sing a “shong”。
3.2 詞匯
對語言學習者來說,詞匯是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擁有大量的詞匯與語言應用的各個方面都呈現(xiàn)出正相關性。英語初學者掌握英語詞匯,必須同時將其相應的漢語釋義合并記憶,二者不可少其一。舉例來說,學習apple, boy, girl等要在漢語語義條件下,借助漢語釋義,才能相對比較容易地習得。相反,如果沒有漢語的指示作用,二語習得無疑難度大增。即便是在學習的高級階段,學習者也會清醒地意識到他們二語詞匯知識的局限性。學習者在閱讀中往往不能理解所遇到的生詞,或者不能像使用第一語言那樣恰當?shù)厥褂玫诙Z言表達相關概念,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詞匯能力差。
當然,母語對二語詞匯習得來說,也不盡然是促進作用,母語負遷移所帶來的影響同樣不可小覷。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剛開始學習英語時必須依賴于漢語來理解和記憶英語詞匯,這種對母語的依賴強化了學習者對英語詞匯的片面掌握,學習是learn,學英語是learn English, 非常正確。碰到“學知識”自然就成了“l(fā)earn knowledge”。 knowledge 不是可以learn的, 只能get, gain, acquire 或broaden, enrich, widen, extend, improve 等。
漢語是一種非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詞性規(guī)定十分寬松,漢語中的名詞和動詞沒有人稱和數(shù)的變化,只要語義上可以搭配,就可以改變詞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而詞本身并不發(fā)生任何變化。按照對比分析假說理論來看,中國學生在習得二語時,易把名詞復數(shù)的-s漏掉。
二語習得者經(jīng)常無意地把母語思維用做幫助形成外語理解與表達的“拐杖”。比如My special course is computer. 這種中文式的句子能被理解, 卻不地道。二語習得者想要表達的正確句子應為My major is computer. 或I am majoring in computer. 這類現(xiàn)象或許正是吳潛龍?zhí)峒暗摹敖栌谩薄柚刚Z知識來組織語句, 表達思想, 是過渡性現(xiàn)象, 屬習得過程中的交際策略。這種“拐杖”在學習者走不穩(wěn)時給以支撐, 助其學步, 以使其盡快獲得獨立行走的能力(吳潛龍 2000)。
4.結(jié)語
二語習得過程中, 母語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學習基礎, 母語遷移是一種可以開發(fā)利用的資源。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在對比分析理論框架下對母語遷移的研究也能有效促進二語習得的研究,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二語習得,幫助、指導學生更好得地習得二語。
參考文獻:
[1] 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12.
[2]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3] 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4] Travers, R. M. W. Essentials of Learning [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77: 385-386.
[5] 曹勇衡. 《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 回顧﹑反思和研究》述評[J]. 現(xiàn)代外語, 2006 (4) :431-433.
[6] 林立紅. 二語句法習得:問題與視角[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2.
[7] 吳婧.“對比分析假說”綜述 [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40-43.
[8] 吳潛龍. 從語言與思維的關系看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幾個問題[J]. 外語教學, 2000(1): 4-5.
[9] 于善志. 年齡因素與外語教學法選擇[J]. 上??萍挤g, 1994(3):61-63.